《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大膽講出你的疑惑————《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扁鵲見蔡桓公,最初發現了蔡桓公皮膚上的小病。指出后,卻受到了蔡桓公的非議。第二次指出蔡桓公病發展到了皮肉之間,不治可能加深。可蔡桓會卻沒有理睬他,而且很不高興。第三次扁鵲指出蔡桓公的病發展到了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結果第四次扁鵲遠遠地看了幾眼蔡桓公就跑掉了,因為他發現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無藥可治了。當扁鵲逃到秦國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這樣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故事,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我想,這篇課文情節很簡單,不用在細節上多耽誤時間,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可是當在學生朗讀完之后,我問大家有什么收獲時,卻只有幾個同學舉手,而且多是平時思考缺乏深度的幾個同學。看來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太早。我急忙調整了我的問題,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閱讀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為什么幾次三番不相信扁鵲呢?有的同學說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為什么要跑掉呢?還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的病扁鵲怎么能夠預測得那么準確呢?
同學們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意識,于是第二輪的默讀,同學們都讀得很深入。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來,在課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復地找答案。接下來的交流也變得活躍起來。
看著同學們投入的樣子,我才明白了閱讀教學中質疑問難環節的重要。因為平時自己總是害怕學生的問題太多太散,所以在課堂上多數時間以老師問學生答為主,慢慢地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不到激發,所以學習積極性不高。雖然在本節課上,我并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讓學生理解故事蘊含的深入道理這一教學目標,但是學生在提問、思考、解惑的過程中,自己反復地閱讀文本。這時學生們的思考是多元的,是積極的。雖然可能有一些學生到最后也沒有理解到做事要防微杜漸,為人不能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等的字面意思,但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卻理清了文章的寫作思路,對文章蘊含的道理有了自己獨特而深刻的體驗。例如,有的說,我明白了有病要早治。有的說我明白了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哪怕這個意見聽起來有些刺耳。有的說我知道了中醫真的很厲害,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人的疾病,還能預測出病的發展。還有的說,我覺得蔡桓公肯定是平時聽慣了順耳的話,所以逆耳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的問題為引子,指導學生研讀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的幾次表現,和最后蔡桓公渾身疼痛,急急忙忙地派人去請扁鵲治病的過程,學生了解了蔡桓公固執己見的性格特征,對蔡桓公的悲慘結局有了客觀準確的評價,從而真正理解了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的重要性,并進而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從中受到警示和教育。如果,我一味地把教參上和自己的理解早早地把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灌輸給學生,也許又是另一番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