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對于精讀課文,一定要精讀。精讀就是精細地研討。為了讓學生反復閱讀,把《扁鵲治病》讀通、讀懂、讀透,我讓學生經歷“自讀自悟,粗知課文;自問自探,感悟課文”等環節。為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地有效,為了讓學生在精讀中開智促思,我精心設計表格(如下表),通過表格來初知課文。《扁鵲治病》學習表拜見時間
患病何處
醫治方式
桓侯態度
病情情況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無藥可醫
╱ ╱╱相信渾身疼痛
不久╱╱╱死了 學生通過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學生板填表格等形式,從而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這個表格的解決更是學生自問自探文本的基礎。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閱讀探究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種富有創意的發現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通過文本中劃、反復讀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話來深入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語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為一體。語文的工具性要求我們要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始,學生進行組詞的訓練,對本課的重點字詞有了深入地感知。學生通過填空來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過學生的多樣填空讓學生多元地解讀了飛衛和紀昌,既給扁鵲、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對扁鵲、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讀設置了懸念。課中對“站了一會兒”、“ 理睬”等詞句的理解,更是對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讀。對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學習寓言故事的重難點。對于《扁鵲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過“這些表示病程時間和病情情況的詞,你體會到了什么?”來體會防微杜漸;通過抓住描寫蔡桓公態度的句子進行反復地朗讀來體會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對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離不開人物形象地理解。讓學生評價扁鵲、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形象,不僅解決了課始的懸念,更是深入地解讀了扁鵲、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形象。當然,由于學生填表時間的大量使用,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響。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多,學生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時間不夠。由于時間的有限,所以對有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討論,例如:扁鵲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由于時間的限制,所以沒有進行想象寫話和寓言故事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