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評課稿
《魚游到了紙上》評課稿江西省贛州市文清實驗小學 王海健
《魚游到了紙上》一課寫了“我”在西湖玉泉觀魚時認識的一位聾啞青年,他畫魚畫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魚畫得又像又活。贊揚了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
記得崔巒老師說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覺得張老師的這節課就做到了倡簡、務本、求實、有度。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聾啞青年的勤奮、專注。我認為這節課的精彩之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主線清晰,重難點突出
整節課頭緒簡化:
圍繞“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魚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這兩個集中的、可以讓學生深究的問題展開教學,層層剝筍般地挖掘文章的內涵。老師沒有熱衷于教學形式的翻新,課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圍繞主線追求扎實的效果,把閱讀課上得簡簡單單、清清爽爽。
例: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因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這是兩者的關系。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又怎樣游到了他的心里?因為看魚時的入神,癡迷,堅持不懈。心中有了魚清晰的輪廓,生動傳神的形象,才有躍然紙上的惟妙惟肖的魚,活靈活現的魚。
二、對語文的本體和文本都做到務實,力求超越
語文的本體什么?口頭的聽說為語,書面的讀寫為文。
首先張老師能夠憑借文本,朗讀感悟,引導學生潛心讀書得到了體現。《小學語文課標》也指出:“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形成獨立閱讀能力”。丁有寬老師也說過,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課程怎樣改革,放棄了讀,就放棄了一切。在這節課中,通過瑯瑯的讀書聲,感受到了語文獨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讀書聲讓我們受感動,讓我們的心靈得到震撼,學生們懂得我們做事也應該像聾啞青年一樣勤奮專注。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其次老師用好文本,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因為文本是課堂最重要的教育資源,語文課,特別是閱讀課,情感的源頭在文本之中,對學生最具有誘惑力的應該是語言文字。無論語文教學任務的內涵如何豐富,外延如何擴大,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仍然是學習語言,也就是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如:在教學句子 “他學畫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時,老師引導學生從這個句子中的“一整天、每個星期天、一年”這3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感受到這就是持之以恒,這就是堅持不懈。平時我們教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里就做了最好的詮釋,學生這就在學習。
在教學青年畫魚時的句子時,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說畫魚畫得像的詞語。像“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生動傳神”這些詞說得多好。學生就在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語言訓練中感受語言的魅力,積淀語感。
老師在用好文本的同時,重視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知識面。
語文學習是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這里有讀的拓展,寫的延伸,想象的空間。老師用作業的形式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今天學的課文跟勤學的內容有關,就讀勤學的內容;明天學的課文是三國時期的,就讀三國的課外讀物。長期積累,學生的閱讀量自然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