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資料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詞源于《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 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桿。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注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
【趵突勝景坊】
位于趵突泉公園東門口,其高7·5米,,柱間總寬9·2米,兩側懸挑各1·5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顏額磨光花崗石上刻有"趵突勝景"、"觀瀾知源"八個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蔣維崧題書。
【龜石】
離開馬跑泉及其附近的淺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這座太湖石,名叫龜石,這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別墅---云莊的遺物。拒考,當時云莊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風、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來還有一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了。四座靈石現在僅存的只有這一龜石。它是一座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 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鄒、瘦、透、漏"的特點。
【尚志堂】
在趵突泉東北,為原尚志書院的一個院落。尚志書院,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十三經注疏》、《石徂徠來先生集》、王漁洋詩文著作等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
【來鶴橋】
位于風景秀麗的萬竹園白云泉畔,石因泉而命名。該石高4.2米,寬1.8米,厚1.5米。蓋石體態高大渾厚,石身紋理交錯,竅孔通透,與泉溪、亭橋、翠竹、叢林渾然相融。
【濼源堂】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為娥英祠。這一組三進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舊址,原來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大約在金元以后改為呂祖廟,曾供奉著宋代以后逐漸流行的道教新神呂洞賓。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北宋熙寧年間(1072━1073),在濼水建二堂,南堂臨濼水之源,故稱"濼源堂"。北堂南對歷山,曰“歷山堂”。后來,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成“呂公祠”。明朝,鹽運使司張奎光、濟南知府樊時英、歷城縣令呂黃鐘又改祠為閣。此后,恢復原名“濼源堂”,至今。濼源堂,三間兩層,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是一組較大的明清建筑。1979年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濼源堂]
濼源堂
堂前懸楹聯,是選取趙孟頫詠趵突泉七律中的頸聯:
云霧潤蒸華不住,
波濤聲震大明湖。
這當然是從杜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名句中脫化而來,但由于趙孟頫是人們喜愛的杰出的畫家和書法家,濟南人還是很珍重他這首詩的。此聯為濟南回族書法家金棻近年所寫。
在濼源堂三進院落的墻壁上嵌著明清以來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學大師、陽明學派的開創者王守仁的手跡。摩挲欣賞,也可以增加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