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資料
【三圣殿】
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紀念堯舜禹三圣帝而稱三圣殿,是明代建筑。
【來鶴橋】
此橋原為木橋,南北縱向,在趵突泉池東岸,望鶴亭西南側。系由明萬歷年間歷城知府張鶴鳴始建,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順治年間監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為木質,后改為平板石橋。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更換了石板。1975年,在橋體兩側設置雕花石欄。
【蓬山舊跡坊】
也稱“來鶴坊”。在趵突泉東側來鶴橋南端。為明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所建。是兩柱一樓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飾吻獸。南北各懸“洞天福地”、“蓬萊舊跡”匾額。
【觀瀾橋】
在趵突泉西側,位于娥英祠、通濼園之間。橋寬3米,長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風格建造,東西構架。因在橋上能觀賞趵突泉水,故稱觀瀾橋。
【廣會橋】
在觀瀾橋北面約30米處,此橋在明劉敕《歷乘》、《(崇禎)歷城縣志》均有記載。橋南墻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文中有“濟南一名大板橋,橋南數千米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的記載。
【勝概樓】
據元代于欽《齊乘》記載:“概勝樓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樓,亦壯麗。近亦為水所壞。”
勝概摟詩
[元]趙夢頫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云來讬寄,梁間紫燕語關情。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干眼自明。
《松雪集》
【檻泉坊】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筑物,名“檻泉亭”后 。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于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
【呂祖廟】
在趵突泉北岸。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為“呂公祠”。清順治觀察何啟圖改歷山堂為閣,上層祀文昌,下層祀鐘離,同時將閣后李公祠改祀斗母,稱“斗母宮”。后來三殿統稱呂祖廟。
呂公祠
[明]王象春
回老猶能戀此鄉,遠時相約近時忘,
黃梁未熟人生醒,可是泉香是米香。
金元遺山在太原,有道人嘗邀同食。且曰:“吾家在濟南趵突泉上,甚可樂也。子能從吾游乎?”元曰:“有待。”數年后,遺山過濟,已忘前約矣。游泉上,倦臥濼源堂,忽夢前道人揖之曰:“久約不相憶耶?何咫尺不相顧?”醒而始悟,因起過北岸入祠中,儼然座上矣。因重建此祠 。
(《齊音》)
【白雪樓】
位于趵突泉的東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明代文學后七子領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并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世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陜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明萬歷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濼源白雪樓
白雪樓舊有二處,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于第一泉畔另起杰閣。要之,非實。(《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