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鈔票》的教學反思
《散落的鈔票》的教學反思
前些天,我在備《散落的鈔票》這篇課文時,忽然發現這篇文章是對學生作文指導的一篇很好的范文。這篇課文敘述了地鐵站立明為代表的眾人撿拾散落的鈔票、物歸原主的故事。在金錢與道德之間,所有的人都放棄了金錢,字里行間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濃濃的關愛之情,讀之使人感慨。我應該把課文的寫法教給學生,使學生學以致用。于是,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去感悟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而深入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在由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把語言積累與語文教學密切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積極主動地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回歸語文課堂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對這篇課文反復推敲,預設教學環節,決定以“啟發學生質疑”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古人云:“學貴于疑,有疑則進。”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質疑問難,以生為本。在教學中,我常常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學《散落的鈔票》第二課時,我先引導學生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學生通過對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的學習也感悟到了眾人拾金不昧的精神。我讓學生回顧課文寫法時,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件事情,而開頭要寫我和立明逛書店和地鐵站的情況呢?”聽到這一問題,我喜出望外。馬上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生開始認為是在介紹我和立明,不讓“我們”出現的太突然,寫地鐵站只是為了交代地址,對于這樣的答案我當然不滿意,于是,我加以引導,問道:“地鐵站寫了些什么內容呢?”學生通過朗讀恍然大悟:“地鐵站人多才會擁擠,才會將錢擠出來而不被失主發現,也和文章開頭的國慶長假吻合起來了。”學生了解到這個問題,但并不滿意,于是我讓學生繼續閱讀第一自然段,通過讀、想了解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學生終于找到了關鍵句子“我想立明家里生活困難,也就不再堅持。” 我趕緊接過說:“是啊,他們的確很需要錢哪,可他們卻能這樣——不貪錢,拾金不昧。”學生對文章的寫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了在寫一件事情前不只是要簡單的交代時間、地點、人物,還要將故事情節進行鋪墊,這樣更能突出中心。因此,學習這篇文章的寫法便在孩子們的疑中、議中凸顯出來了。課后,我覺得預設質疑這個環節真不錯,達到我的教學效果。
《散落的鈔票》教學反思——學貴于疑,有疑則進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常常會讓學生進行質疑。因而在教學《散落的鈔票》第二課時卻讓我喜出望外。上這節課時,我班的璞鈺同學竟提出了這樣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課文是講眾人拾金不昧的事,為何開頭還寫‘我’和立明要去麥當勞、去逛書店,而不直接奔向中心事件呢?”我順水推舟,先讓他們進行討論交流。起先,他們有的認為不能只寫一件事,才不至于那么單調,還能豐富課文內容;有的則認為是因為課文結尾處寫了他們高興的原因是由于做了好事而并非去了麥當勞或買了《丁丁歷險記》。后來,在我的引導下,他們終于有了新發現,說是為突出立明家生活困難才寫的,又有的說是為了表現他們倆人窮志不窮。這時,我趕緊接過話茬,說:“是啊,他們的確很需要錢哪,可他們卻能這樣——(我故意拖長聲音,不說下去)(學生馬上接過去說)不貪錢,拾金不昧。”不用說,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便在孩子們的疑中、議中凸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