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聶耳(浙教教案2篇+相關資料)
1935年到日本,準備經(jīng)歐洲去蘇聯(lián)求學,不幸于游泳時溺死于藤澤市鵠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金蛇狂舞》:1934年,聶耳根據(jù)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并親自指揮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變體。它將后者的尾部變化發(fā)展,作為樂曲的開始,故俗稱《倒八板》。
第二段又將原曲中的“工”更換成“凡”,轉(zhuǎn)入上四度宮調(diào)系統(tǒng),情緒趨于明朗熱烈,故也稱它為《凡忘工》或《絕工板》。第三段則采用“螺螄結頂”旋法,上下句對答呼應,句幅逐層減縮,情緒逐層高漲,達到全曲高潮。樂曲配以激越的鑼鼓,更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聶耳將其定名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的堅強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