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設計
二、感受人與樹的關系:
1、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其他部分,想一想,課文除了描寫樟樹,還寫了什么?
2、交流要點:
(1)人與樹的深厚感情
重點扣“我舍不得這兩棵樹。”
a、引導想象,出示故居前的樟樹圖片:讀著這一句話,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老師示范想象說話: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宋慶齡奶奶坐在樹下,小桌上擺放著一杯清茶,宋奶奶一邊喝著茶,一邊凝視著天邊的夕陽,若有所思。
b、學生練習說話。
預設:也許是在樹下與人對弈、笑談;也許是遇到難以處理的事,在樹下徘徊,對樹訴說;也許是在樹下靜靜看書,默默思考……
想象說話最后緊扣:宋慶齡奶奶與這兩棵樹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2)瞻仰故居
a、用換詞法理解“瞻仰”以及背后的含義。用“參觀”可以嗎?理解“瞻仰”是帶著崇敬的心情看
b、為什么要帶著崇敬的心情去看宋慶齡的故居?宋慶齡是誰?相機資料介紹:出示資料簡介,再下發宋慶齡的2個小故事,學生閱讀,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附資料簡介:
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終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敵人因為她的英勇堅持和高貴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為反對侵略、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婦女之一。
c、她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夫人,被人們尊稱為“國母”,青少年小朋友都親熱地稱她“宋奶奶”。交流:你從簡介和小故事中認識到一位怎樣的宋奶奶?
要點:偉大、高貴、讓敵人很害怕、平易近人……
設計意圖:這是教學本文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但是,有關于宋慶齡的情況,課文里卻幾乎是個空白。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宋慶齡,知之甚少,怎樣消除這種疏離感,親近人物?我首先從樟樹入手,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將宋慶齡和兩棵樟樹聯系起來,接著從人們的態度出發,引進課外資料,豐富學生的認知。資料簡介給學生的是整體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閱讀則是給學生更具感性的印象。雖然,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學生無法對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認識,但至少在這些措施下,對人物有了進一步的靠近。
三、領悟“以樹喻人”:
1、質疑:課文花了那么多的筆墨,寫了人與樹之間的情誼,又寫了人們對宋奶奶的崇敬之情,這和文中描寫的“樟樹”有什么聯系呢?
生交流
交流重點:
(1)樹象征著人——樹“香氣永存”和人“崇高品格”有著相似的高貴
(2)作者“以樹喻人”的寫法(點到即可)
2、再次叩題:此時,你再讀課題,你能發現什么?(寫樹最終還是在寫人、寄情!——樟樹是表面上的主體,但,前面的定語才是真正的內涵)
四、升華情感:
1、小結:文章表面上是在寫樹,但實際上樟樹正象征著宋奶奶的高貴品格,人們看到這兩棵樹,就仿佛看到了宋奶奶奮斗的一生、高潔的一生。
現在,每天宋奶奶故居前駐足瞻仰的人絡繹不絕,他們總要在樟樹前留個影,撫摸一下粗壯的樹干,凝視那綠得發亮的樹葉,聞一聞散發出的清香,寄托無限的崇敬與懷念。
3、現在,我提議,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4—5自然段,用我們最真誠的聲音,和美麗的樟樹一起,共同懷念一個美麗的名字——宋慶齡。(課件展示文字以及宋慶齡各個時期的照片,配樂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