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 是智慧的開始——《生命的壯歌》課堂實錄
中國黃山獼猴每一族群一般維持在28只左右,這是族群最佳生活狀態的臨界點,族群成員以生命來維護這一狀態——每當族群數量超出,年紀較大的猴子就會毅然決然地選擇
墜崖而亡。
師:請談談你們的感想!
生:用一部分老鼠的死換來了整個鼠群的生,這些決意奔赴死亡的老鼠所選擇的是正確的。
生:狐貍雖喜食老鼠,但他們知道適可而止。
生:狐貍和猴子都知道適時地自生自滅。
生:那成群結隊奔向山崖,相擁相攜,投海自盡的老鼠,那夜以繼日不間歇瘋狂舞蹈直到力竭氣絕而死的狐貍,那毅然決然地選擇墜崖而亡的猴子。那悲壯的一幕幕,把我的眼圈都看紅了。為了種族的繁衍和生存,它們去奔赴死亡的約會,把生命交回了大自然。
生:從動物們身上,我明白了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生死死,生死無窮。
生:在保存整體的大義面前,它們死得悲壯,死得其所。這樣的死亡,是綠色的死亡!
生:生死攸關的時刻,動物們表現得的確都很大度!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嗎?
師:反躬自問,我們越發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智慧的開始!
[教學思考]
《圣經》說:“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始”;《佛經》說,“覺悟一切皆空,是智慧的開始”;我認為,“敬畏生命,是智慧的開始”。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開始。首先,它意味著與生命對話。譬如與那“肝膽俱裂也不言放棄”的螞蟻對話,與那“粉身碎骨也不束手待斃”的羚羊對話,與那“相擁相攜、投海自盡”的旅鼠對話,與那“日夜舞蹈力竭氣絕”的狐貍對話,與那“毅然決然墜崖而亡”的猴子對話。與危難之中驚天地泣鬼神的小生命對話,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客,怎能不油然而生“敬畏生命”之恃?
其次,它意味著與智慧對話。烈火包圍之中的螞蟻們能夠“迅速地扭成一團”,團體突圍;獵人包抄之下的老羚羊能夠甘做“橋墩”,讓小羚羊置死地而后生;旅鼠、狐貍、猴子能夠以決絕的方式理性地控制種族數量,求得生態平衡。如此明抉的生存智慧,難道不值得我們敬畏?我們敬畏這些動物的生命,就是敬畏它們的生存智慧。
生存智慧關涉著生命的質量。譬如,教育的生存智慧:如果圃于環境的壓力,一味兒地向往“功利教育”,這樣的課堂便會機械地迎合“科考”,用累積學分來“牟取”學歷,獲得學位。但是,當面對實際人生挑戰的時候,卻不免依然彷徨,因為那些耳提面命的知識不是活潑流動、與時俱進的智慧。
智慧是什么?在傅佩榮先生看來:“第一,它與主體結合,凡事皆問‘如果是我,又當如何?’由此表現為抉擇的明快與勇氣。第二,它與整體相關聯。凡事視其在時間上的前因后果和空間上的組合脈絡,由此表現為‘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的作風。第三,它與根本呼應,所謂根本,即是人生的終極歸宿及意義堅定,凡事皆思其在死亡限制之下尚有何種價值。”(《智慧的魅力》)
這種智慧,在學生與《生命的壯歌》對話中已初見端倪:“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嗎?”“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動物們表現的確都很大度!”“它們死得悲壯,死得其所。這樣的死亡,是綠色的死亡!”
敬畏生命,欣賞他人生命最美好的一面,同時表現自己生命最美好的一面。旨在喚醒不安于有生有滅的肉身生活限制的我們的靈魂,尋求這種“欣賞”與“表現”的超越途徑。不管尋求有無結果,尋求本身已經和肉身生活保持了一個距離,這個距離便是“智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