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壯歌——生命橋》教學設計(精選3篇)
《生命的壯歌——生命橋》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憑借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保,正確的價值取向等人文素養。
二、教法學法
1、教法:順學生思路,組織讀書交流。
2、學法:自讀自悟,交流提高。
三、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法,以利自學。
1、繼續學習18課“生命的壯歌”。這節課學習這課的第二個故事“生命橋”。
2、這課的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我們是怎么學的?
①先讀課文,把生字讀準,難讀的句子讀通順。
②反復讀自己感動的地方,說感動的原因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動表現出來。
3、下面我們就用前面的讀書方法來讀“生命橋”這個故事。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①出示:狩獵 下墜 山澗 橋墩 猛蹬一下 目瞪口呆
②出示: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二)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現在我們進行讀書學習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待會兒匯報、交流。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2、匯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估計學生可能有以下一些匯報交流。
①第一節的第4句。“年輕羚羊后退了幾步,突然奔跑著向懸崖對面跳過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后面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讓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弄清老羚羊躍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時交流讀書學習的方法。如聯系上下文讀書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內容。
a:先說說為什么感動,再讀一讀。
b:評讀,重點評一評讀的好的地方。引導學生體會“…猛蹬一下…”年輕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動畫演示)再現奇跡: 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一剎那間它就要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這時老羚羊飛躍到年輕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撐年輕羚羊作第二次跳躍。年輕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卻永遠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讓給了________、把死亡留給了______,這是多么偉大而神圣的壯舉啊,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
c:學生試讀。
d:指名讀后齊讀。
③第三自然段。
“一隊隊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
(動畫演示):體會平靜中的偉大。
讀讀議議,教師也可講講自己的感受。
“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a、指3人連讀這句話。
b、教師作簡筆畫并激情講述。
這是一座懸崖,這是懸崖的對面,年輕的羚羊快速向對面飛躍,可是它只能飛躍到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澗,此刻老羚羊縱身一躍,飛躍到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飛躍,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老羚羊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頓時——(學生接讀)
c、這已不是一道道弧線,它是——(學生接讀)
d、讀題:生命橋。
e、透過這座生命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誰先飛過山澗誰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誰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獵人的槍殺,在這生命存亡的關鍵時刻,這群羚羊決不爭先恐后,一個接一個有秩序地飛躍山澗,以一個個老羚羊的死亡換來一個個年輕羚羊的生命,這簡直是一首——生命的壯歌(讀題)。
三、由此及彼,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你想到了些什么呢?
小練筆:
選一個話題寫一寫:
我是老羚羊,我會說:
我是年輕羚羊,我會說:
我是獵人,我會說:
我想對(老羚羊、年輕羚羊、獵人伯伯)說:
音樂“愛的奉獻”
四、分層作業,拓展閱讀。
★背背有關看待生與死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
壯烈地死,茍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 周恩來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臧克家
★★閱讀《斑羚飛渡》,有感想的地方寫上批注。
教后反思:
課堂是學生練習、糾錯、發展的主渠道。把課文讀通,整體感知課文大概,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基礎。教師的隨機了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教學中,我始終抓住“課文哪些情景令人感動,它為什么令人感動?”這一問題,引領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找出文章的重點語段,讓他們在各自的閱讀中思考、感悟、交流感受,并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從語言文字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多媒體課件展現課文二、三自然段所描述的那一幕幕感人情景,又一次引領學生走進那悲壯的場面,進入那讓人蕩氣回腸的境界,通過學生進入情境的想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心靈的震撼,從而豐富個人的生命體驗。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并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結尾我把學語文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關注課堂中生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感受人類文化的無窮魅力。)
《生命的壯歌——生命橋》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生命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7課《生命的壯歌》中的第二個小故事。講的是一群羚羊為了躲避狩獵隊的捕殺,在一只老羚羊的帶動下,紛紛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故事。再現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故事的主要內容。
2、品味羚羊飛渡場面的驚心動魄與壯美,感悟其中蘊含的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等精神。喚起學生與動物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內在情感。
3、閱讀課文力求有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了解重點句段,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領悟課文所贊頌的羚羊沉著冷靜、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等精神,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教學難點】
理解老羚羊用身體作橋墩的自我犧牲的過程,理解“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由《蟻國英雄》導入。
2、揭題。
3、預習過課文了嗎?你是怎樣預習的?
4、聽寫生詞。
5、選擇幾個詞語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質疑導入
1、課件出示:有一個狩獵隊,把一群羚羊趕到了懸崖邊,準備全部活捉。(學生齊讀)
2、課件出示懸崖畫面:你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說說你對“懸崖”的印象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課件出示“懸崖”的畫面,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懸崖”的險峻,并說說你對“懸崖”的印象,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了羚羊所處的境地,一下子將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
3、課件出示: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學生齊讀)
4、結局是什么?理解“目瞪口呆”、“不由自主”。
5、到底是什么讓獵人們如此震驚呢?讓我們一起來品味這個故事。
三、品讀感悟
1、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地方,動筆劃一劃。
2、交流:
(1)課件出示:“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跡出現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而年輕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并輕巧地落在了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斷了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
【設計意圖】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但它描寫了羚羊跳躍懸崖過程中的一連串動作,也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課件出示這部分內容很有必要,能突出課文的重點,加深印象。整個教學過程以此為核心,從學生最感動的地方入手,增強學生的興趣,并能為理解后文,尤其是理解課文難點部分做好了鋪墊。
(2)事情出現轉機的關鍵是什么?
(3)課件出示:年輕羚羊能夠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是因為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齊讀)
(4)老羚羊為什么能做到剛好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5)觀看與課文有聯系的一組關于羚羊生活習性及活動中相互合作的錄像。
(6)交流。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播放與課文有聯系的一組關于羚羊生活習性及活動中相互合作的錄像,經過剪輯后在電腦中組成一幅生動的動感畫面。隨著畫面的出現,教師用深情的語言娓娓道來。畫面欣賞完畢,學生深深地愛上這群具有頑強精神的動物精靈——羚羊,為下一步教學奠定了基礎。
(7)引讀第二自然段。
(8)這一蹬,蹬走的是什么?
(9)出示:老羚羊就像一只斷了翅的鳥,筆直墜入山澗。
動畫欣賞試跳過程。
① 老羚羊為了年輕的羚羊即將失去生命,墜入萬丈深淵,此時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② 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10)這一蹬,還蹬出了什么?
(11)是啊,這一蹬,蹬走的是一個生命,蹬出的是一份愛意,還蹬出了一個希望……這一蹬是無奈的,是不忍的,是傷心的,是痛苦的,讓我們一起帶著自己的感受讀。(齊讀第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試跳過程是課文重點,正是有了這無私的、偉大的試跳才有了后文的集體飛躍。學生對這部分課文的印象也最深。因此,理解這部分內容對于理解課文的難點能起到階梯的作用。通過畫面展現試跳的特寫鏡頭,深入想象老羚羊與年輕羚羊的內心感受,抓住重點句理解課文。
(12)試背第二自然段。
(13)出示:試跳成功!
讀書時,我們要學會用一雙眼睛讀,一只看字的正面,另一只看字的背面,背面藏著的往往更多。誰能按自己的理解讀這句話?指導學生帶著不同的理解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試跳成功!”短短四個字單獨成句,這個成功的背后是以一只老羚羊的犧牲作為代價的,這個“成功”是所有羚羊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無奈的一種做法。在此無需過多地講解,只需用讀來一遍一遍地感悟在語言文字的背后太多太多的內容、太多太多的情感即可。
(14)緊接著,又出現了更大的奇跡。(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①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②你讀出了什么?點撥兩個“沒有”
③用朗讀表達出來。(指名讀)
④動畫欣賞,師配樂朗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⑤出示: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a、此時,我們還能將眼前出現的僅僅看成是一道道弧線嗎?
b、為什么把羚羊跳躍時所劃出的一道道弧線比作“生命橋”?
c、這座橋不是用鋼筋、水泥,是用什么做成了橋墩?
d、指導感情朗讀。
⑥這群可貴的生命,看似弱小,在危難來臨之際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譜寫了又一曲生命的壯歌!所以獵人們個個——(引讀“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
【設計意圖】課文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再現課文感人場面,能把學生引入情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用生動形象的動態畫面向學生展現羚羊一個個秩序井然地跳躍懸崖的情景。再配上一段激動人心的音樂,播放時教師以課文內容作旁白,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有了升華。此時,教師再緊緊抓住課文的重點句設問:“為什么把羚羊跳躍時所劃出的一道道弧線比作‘生命橋’呢?”能引導學生從情景和文字中去探究,去體驗,體會老羚羊用自我犧牲來換取年輕一代走向希望。
四、 拓展積累
1、說話練習:
音樂繼續播放,同時出示:
①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個獵人,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么?
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羚羊,此時此刻,你又想向人們呼吁些什么?
③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你又想說些呢?
任意選擇一個角度說一句或幾句話。
2、作業布置:回去閱讀《斑羚飛渡》、《藏羚羊的哭泣》、《動物在滅絕》,也可以動手查查有關保護動物的資料,寫下自己的感想與同學們交流。
3、總結。
【設計意圖】在課文的情景感染下的說話練習能激起學生強烈的保護珍稀動物,關愛自然,關愛生活的思想意識。這樣在課文結尾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在情與理的交融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升華情感。作業的布置,能有效地向課外延伸,并能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和動手獲得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對生命的理解有更深層的認識。
【板書設計】
“生命橋”
奇 神
跡 圣
保護動物 珍愛生命
《生命的壯歌——生命橋》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簡析
《生命橋》這篇文章是蘇教版第八冊中的《生命的壯歌》這篇課文中的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場面悲壯,揪人心肺。盡管該故事的情節完整,獨立成篇,但編者把它與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安排在一起,構成一篇課文起名叫《生命的壯歌》,是頗具匠心的,其內涵極其豐富。
首先這兩個小故事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的關健時刻所表現出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對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操的熏陶無疑是積極奮進的。其次,兩個故事的悲劇的產生都是人為造成的,是人類自己進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兩個故事語言優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因此,本文是老師引導下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體驗、學好語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體驗生命的極具人文性的佳作。出于對教材以上的認識,擬定以下教學目標及相關措施。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憑借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保,正確的價值取向等人文素養。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順學生思路,組織讀書交流。
2、學法:自讀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法,以利自學。
1、繼續學習18課“生命的壯歌”。這節課學習這課的第二個故事“生命橋”。
2、這課的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我們是怎么學的?
①先讀課文,把生字讀準,難讀的句子讀通順。
②反復讀自己感動的地方,說感動的原因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動表現出來。
3、下面我們就用前面的讀書方法來讀“生命橋”這個故事。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①請幾個同學上黑板把自己認為同學們難讀或可能讀錯的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讓這些學生檢查、教學有關字詞的讀音。
(注:課堂是學生練習、糾錯、發展的主渠道。這里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別人可能讀錯或難讀的字詞抄在黑板上。這樣做,第一,這種資源來自于學生,同時又服務于學生,資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讓學生發掘資源,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第三,既處理好了字詞讀音這一知識點,又巧妙地讓學生與學生交流,增強了學生間的交際能力,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
(注:把課文讀通,整體感知課文大概,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基礎)
(二)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現在我們進行讀書學習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待會兒匯報、交流。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注:教師的隨機了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2、匯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估計學生可能有以下一些匯報交流。
①第一節的第4句。“年輕羚羊后退了幾步,突然奔跑著向懸崖對面跳過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后面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讓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弄清老羚羊躍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時交流讀書學習的方法。如聯系上下文讀書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內容。
a:先說說為什么感動,再讀一讀。
b:評讀,重點評一評讀的好的地方。引導學生體會“…猛蹬一下…”年輕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師(指圖):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一剎那間它就要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這時老羚羊飛躍到年輕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撐年輕羚羊作第二次跳躍。年輕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卻永遠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讓給了________、把死亡留給了______,這是多么偉大而神圣的壯舉啊,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
c:學生試讀。
d:指名讀后齊讀。
③第三自然段。
“一隊隊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
讀讀議議,教師也可講講自己的感受。
“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教學策略:
a、指3人連讀這句話。
b、教師作簡筆畫并激情講述。
這是一座懸崖,這是懸崖的對面,年輕的羚羊快速向對面飛躍,可是它只能飛躍到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澗,此刻老羚羊縱身一躍,飛躍到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飛躍,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老羚羊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頓時——(學生接讀)
c、這已不是一道道弧線,它是——(學生接讀)
d、讀題:生命橋。
e、透過這座生命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注:繁瑣的分析,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只能讓生動的語言變得生硬,讓充滿情感的語言變得麻木,這里通過簡筆畫和教師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導學生走進那些悲壯的場面,進入那讓人蕩氣回腸的境界,通過學生進入情境的想象,不僅使學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義,更主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靈的震撼,從而豐富個人的生命體驗。)
師:誰先飛過山澗誰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誰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獵人的槍殺,在這生命存亡的關鍵時刻,這群羚羊決不爭先恐后,一個接一個有秩序地飛躍山澗,以一個個老羚羊的死亡換來一個個年輕羚羊的生命,這簡直是一首——生命的壯歌(讀題)。
3、配樂朗讀全文。
(注:這部分的教學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設計的,在這活動中力求讓學生把自己讀文本的體驗通過和同學及老師讀讀議議的形式表達出來,積累語感,內化語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構筑平等對話的平臺,或傾聽學生的體驗,或表達自己的體驗,或引導升華學生的體驗。)
三、由此及彼,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
(注: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并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這一設計在培養學生把學語文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關注課堂中生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感受人類文化的無窮魅力。)
四、引向課外,拓展閱讀。
師:有一件事,我必須要告訴同學們,這一群羚羊并不是偶數,是奇數,這就意味著有一只羚羊并沒有對子,而這只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揮這場戰斗的羚羊頭,此時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懸崖上,沒有年輕羚羊需要它的幫助,也沒有任何人來幫助它飛躍山澗,后來這只羚羊怎么樣了呢?請同學課后閱讀初中語文第三冊第13課《斑羚飛渡》。
(注: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興趣,強調課內和課外的聯通,這種設計不僅是應對這一要求的,而且這種閱讀更是對本節課的閱讀體驗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附板書設計:
生命的壯歌
生命橋
一前一后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