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的僅僅是杏花嗎?—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細讀
綻放的僅僅是杏花嗎?—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細讀
作者:鶴舞閑云
語文教學的過程無非是以教材作為例子,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語文教材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文本內涵相當豐富,作為普通讀者,教師可以從不同的閱讀角度獲取不同的閱讀體驗。但作為教師,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預設教學時對學生可能會產生的效果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從而設計適合學生的、簡捷易行的教學過程。
《第一朵杏花》是蘇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寫了竺可楨爺爺詢問孩子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沒答上來,第二年,孩子通過留心觀察,終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課文通過這件事情的記敘,表現了竺可楨爺爺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初次讀課文時,會覺得課文內容簡單,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扣人心弦的場面,沒有激動人心的話語,只有一位老人與一個孩子的兩段對話。但細讀之后,才發現許多精彩都靜靜地在課文中等著讀者慧眼識金呢。下面試以批注的方式展示筆者閱讀文本的過程。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院墻旁的一株杏樹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但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時,杏樹的主人正領著她的孩子走過來。
杏花并未盛開,從“泛”可以感覺杏花的顏色并不是很濃烈的。但正因為杏花剛開放就被竺可楨爺爺發現了,我們更能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周圍事物的留心與敏感。一個“便”字,活畫出了一位嚴謹認真的老科學工作者的形象,也讓我們感受到竺老的一個習慣:對花開草長,燕歸蟲飛等一切物候現象的關注。而且,他的關注與文學或藝術的觀照有所區別:數了數,還看出四朵杏花開放的程度不一。一位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對事物如此細心,令人感嘆。本段中有兩個寫花開的詞語值得關注:“泛”和“綻”,杏樹上花苞一片,所以用“泛”,而當竺老走近去數一數時,面對的則是幾朵杏花,因此用“綻”,用詞如此準確,使杏樹之上生機盎然的景象直撲人眼。
“爺爺,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哪天?今天開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竺爺爺補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來了,可是他不明白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竺爺爺告訴他:“我有用處,明年你可要留心點。”
孩子與竺爺爺的對話圍繞著“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進行。孩子對于竺爺爺的問題不僅不知道答案,而且不明白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也是正常的,包括我們的學生,他們即使讀完全文,也未必能真正明了個中的原因。這段話中,竺爺爺“習慣地問”引人注目,他沒有親眼看到第一朵杏花開放,所以想要了解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是一種怎樣的習慣呢?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孩子關注。竺爺爺看花并不是一次兩次了,應該是經常看,所以孩子才會說“又看花啦”,這與第一段當中的有些內容應該結合起來讀,互為闡釋。孩子并不明白竺爺爺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但課文中沒有把孩子當時的話寫出來,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向竺爺爺提問。當竺老說他有用處的時候,孩子會記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