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的僅僅是杏花嗎?—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細讀
時間像飛箭,轉(zhuǎn)眼又是一年,春風(fēng)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初讀,我們只會關(guān)注幾個“吹”,但再細細讀一讀,就會問:時間為什么過得這么快?為何春天的那番景象又像慢鏡頭的蒙太奇組合?如果把感受主角定位于孩子,一切便迎刃而解。孩子牢記著竺爺爺?shù)脑挘麘阎鼻械男那榕瓮禾斓脑俅谓蹬R,他好準確觀察到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你看,春天一點點*近我們,她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炝耍炝耍踊ň鸵_了,孩子,你可要看真切呀。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么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嗎?”
“是。”
竺爺爺頃刻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多么美麗的杏花呀!竺爺爺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清明節(jié)。
孩子終于觀察到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了,他多么激動,多么興奮!他要馬上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竺爺爺!而竺爺爺?shù)弥@一消息,他也很高興,你看:竺爺爺頃刻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多激動。為什么高興成這樣呢?他觀測物候幾十年了,掌握了多少個第一次呀,為什么這一次如此激動?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掌握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吧,我總覺得還有一層意思:孩子能牢記爺爺?shù)膰诟溃瑥男○B(yǎng)成認真觀察的好習(xí)慣,多么可貴的品質(zhì)!這樣可愛的孩子,怎能不讓人打心眼里喜歡呢?從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這幾個字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這里還存在一個指導(dǎo)朗讀的契機。應(yīng)當(dāng)指導(dǎo)學(xué)生把文字還原為生活,用生活的感覺來讀好課文。因為對話進行得相當(dāng)急促,所以都很簡短,行文時也省略了提示語。陽光下的杏花多么動人!這朵杏花的可貴之處,在于它體現(xiàn)了竺可楨爺爺嚴肅認真的科學(xué)態(tài)度,孩子可貴品質(zhì)。
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xué)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斌脿敔斦峭ㄟ^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
很顯然,單純從內(nèi)容方面考慮,這一段話可以不寫。文章完全能獨立于這一段話而形成完整的敘事。但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一段文字放在這里呢?可能還是出于幫助孩子理解課文的考慮吧。正是因為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所以他才會對孩子說,他問的是“第一朵是哪天開的”。
課文展現(xiàn)的是竺爺爺無數(shù)次物候觀測中的一幕,但由于孩子的出現(xiàn),為枯燥的觀測抹上了亮色,讓我們?nèi)绱私嚯x地感受一位科學(xué)工作者的人文情懷。課文中只寫到“這一次”,而竺可楨一生堅持觀測,記下厚厚的氣象日記,如何在課堂教學(xué)中引進相關(guān)資料,使課文變得更加豐滿?
到目前為止,這些只是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的閱讀所得,其間雖然習(xí)慣性作了一些教學(xué)上的考慮,但并未深入地作整體性思考。很顯然,這只一種批判性的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還必須為自己的課堂教學(xué)來一次建設(shè)性的閱讀。整理一下自己的閱讀體會吧,哪些是學(xué)生們可以輕易感受到的?哪些是需要老師的點撥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的?哪些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普遍不能體會到的?作為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如何與《課程標準》的階段要求相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