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的僅僅是杏花嗎?—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細讀
如果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讀課文,他首先會被什么吸引?題目?文中的兩段對話?還是文末的番說教?
憑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著竺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體現了小孩子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對題目不可能理解這么精確,這么到位,但是有必要這么精確嗎?朦朧地感覺到了行不行呢?如果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一點,教學到什么時機進行這一步驟呢?
文中的兩段對話學生能讀懂嗎?似乎不成問題。但他們能讀好嗎?能還原生活的原態嗎?有點困惑。對竺爺爺和小孩子的對話,是就讀說讀地進行技巧的指導呢?還是始終把它們當成一個整體進行對話練習?那么教師如何指導才能有效又有機?
竺可楨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應該是這篇課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結合?需要教師講出來嗎?還是通過補充閱讀資料讓學生自己感受?如果補充資料,那補充些什么資料?在什么時候把它們補充進來?
教學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切入?我考慮有兩個:一是從對話切入,一是從課題切入。從對話切入似乎有點生硬,放棄。
教學思路:杏花導入,對話朗讀,讀中感悟;補充資料,深入感受。教學過程要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理由:我能讀懂的學生應該也能讀懂,需要點撥的地方兩處:一是竺爺爺為什么這么高興,這件事與竺爺爺的一段話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