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課堂實錄
一
我站在講臺中間讓同學們上課(多媒體操作臺在教室的一邊),我說:“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然后,看出示的第一張幻燈片,這是發現一個問題,馬玲老師制作的第一張幻燈片可能只是個封面,只是一幅畫,寫著“江南春”,沒有作者。我一愣,馬上說,這就是一幅江南春景圖,大家看看這幅畫,都有哪些景物。學生們一件件的說,有兩個同學還因為看不清里面的是鴨子還是鵝,而爭執起來。我夸同學們真是細心。
趕緊走下講臺,翻到第二張幻燈片。我說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江南春》,看作者是如何描寫江南春天的。
我先讓學生齊讀了一遍詩歌,然后就找同學背誦,只有幾個同學舉手,我找了個女同學,她背誦的很流利,贏得了學生的掌聲。
下面是譯詩,我問:“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學生提出 “山郭?”,我解釋后,請一位同學翻譯,這位同學沒有翻譯出來,我又問:“誰來幫助他?”沒有一個同學舉手。可能是在小學抄參考書抄慣了,孩子們都不會翻譯!還好我注意到了這一點,出示了張幻燈片,請學生讀讀別人的翻譯:
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
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風飄動。
南朝統治者篤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廟,
如今有多少樓臺籠罩在這蒙蒙的煙雨之中啊。
讀完后,我問:“這個翻譯有問題嗎?”一個孩子說:“四百八十是個虛數,應該是建了很多寺廟。”我表揚了他預習的認真。
“我們總結一下這首詩!第一句寫的是什么?”
學生答:“景物”,我出示“自然之景”;
“第二句寫的是什么?”“村莊、城郭”,我出示“民居生活”;
“后兩句寫的是什么?”
學生答“寺廟很多!”
我這樣引導:“從表達方式來說,前兩句是描寫,后兩句是什么?”我范讀了后兩句,并重讀了“多少”。
學生明白過來了說“抒情!”我出示“借史抒懷”。
“若從天氣陰晴劃分?請兩句寫的是?后兩句寫的是?”
“晴天”、“陰天”
二、
“唐代有許多詩人寫了江南的春天,杜牧這首為什么能流傳下來呢?咱們來學習這首詩”,我這樣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不過覺得這樣很別扭!
“齊讀這兩句!對這兩句有什么看法嗎?”
沒有學生回答。
我出示幻燈片:,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批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一個學生說不同意!我請他說出原因。
他說:“這里使用了夸張手法,說明瑛叫的聲音大!”
我哭笑不得,追問:“若江南有很多黃鶯這樣叫,還不把人吵死,這樣的地方不去也罷!”
孩子們也覺得這樣理解不對,都不說話了。
我問:“若改為十里,十里外的鳥叫聲聽的到嗎?明明,你們家是梁村的,離學校不到十里,你們村的鳥叫聲聽得到嗎?”
“聽不到”學生異口同聲。
所以,這里的“千里”不能當做實實在在的數字去理解,在這里代表的是江南,是說江南處處。那為什么不用“江南鶯啼綠映紅”呢?這樣又說的太明白了,好像不是寫詩了?催@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