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天安門廣場》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飽含贊揚之情的狀物類文章。曾經教學時,我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誒天安門廣場建筑的雄偉壯觀,學習本文按方位順序寫天安門廣場的方法。我設計了如下程序來教學1-3自然段。
1、初讀課文1-3自然段,說說天安門廣場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讀1-3自然段,說說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天安門廣場的哪些建筑,它們的位置分別在哪兒?分別用“----”和波浪線畫出。
學生交流后,我相機引導它們完成課后練習4。
3、讓學生再讀,抓住建筑物的特點,讀出其雄偉壯觀。
4、讀寫結合,學習按照方位順序介紹學校建筑。
上完后,我很不滿意。學生似乎只是在上了一節地理課,對“雄偉壯觀”并沒有感覺,也同樣無法體會文章遣詞造句之妙,布局謀篇之美。
于是,我修改了程序,在第二個環節后,添加了一個內容。首先,我出示2-3自然段的三組詞語。
(1)紅墻黃瓦 藍天白云 金光閃閃
(2)雕梁畫棟 漢白玉 盤龍花紋
(3)橫跨 挺拔 矗立 巍峨壯麗 遙遙相對
我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列,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根據學生思考討論情況,相機“獎勵”欣賞相關圖片。這樣,學生也許能真正潛入文本,靜心琢磨那色彩的磅礴大氣,那建筑的精美絕倫,以及廣場的寬廣。當然,他們還會收獲作者遣詞用句的精妙。
之后,我再讓學生帶著思考與體會,帶著體驗與情感來朗讀。
我想對自己說,別舍不得課堂時間,只有充分的閱讀與必要的指導,才能真正讓教材發揮語言訓練與審美的效用。每一篇教材,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復體會思考。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天安門廣場》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有著寫景文的特點,那就是景觀方位清楚,語言優美。反思這節課,覺得它成功和不足之處:
1、疏密合理的課時劃分。從整體感知,到初讀檢查,到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既不顯吃力,也不顯松弛。
2、在教學這篇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天安門廣場的方位和天安門的方位時,我覺得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在完成課后的“尋找廣場建筑物”這個練習時,效果卻不是很好,我很奇怪,不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回到辦公室看了幾個老師的教案,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反思我的課堂教學,我都是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比較單一,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濃,自然學而無味。在學完這兩個自然段后,我也沒有很好鞏固,直接要求學生進行練習,因而效果很不理想。
3、課文的第二小節主要介紹了在廣場北端的天安門以及天安門前的一些景物,門前的金水河,金水河上的金水橋,漢白玉華表等。這些景物作者描寫得都非常優美,在朗讀中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感悟天安門的雄偉壯麗。如果學完這個小節讓學生做做“小導游”,向“游客”作介紹,更能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可惜在教學中,我沒能很好運用這個特點,有點草率地就帶過了,很是遺憾。第三小節如果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就很簡單了,讓學生用自己的學習用品來代替廣場上的建筑物,學生就不會將東西兩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相混淆。因為這個小節主要向學生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朗讀不是重點,只要學生搞清那些建筑物的方位即可。不過,在教學中我也沒能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所以出現學生的練習效果不理想這樣的結果。看來在鉆研教材這一關上,我還是沒能真正過關,碰到這類寫景文,不能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如何讀進文本,再從文本中讀出來,我還得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