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翻閱學生的作文本,深感語文教學的不盡人意。其實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習作例文”。比如本課二三自然段介紹廣場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這兩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實是非常準確、簡練、規范,可謂字字珠璣、要言不煩。課堂上我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寫得好不好?學生有的說“紅墻黃瓦”、“雕梁畫棟”等四字詞語用得好——詞簡意豐,文采斐然。有的說“藍天白云”映襯著“漢白玉華表”非常美麗——“華表”是什么東西?看看書本插圖,大體知道即可。結合《一課一練》中的一道作業(其實就是課文后面的習題)我在黑板上畫起了“天安門廣場”的示意圖:“北端”是“天安門”,“中央”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南端”是“毛主席紀念堂”,“東西兩側”“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何謂“遙遙相對”?學生看著黑板上的示意圖就一目了然了。畫好示意圖后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終于有一個學生說出“方向”這個詞語。我板書“方位順序”,解釋“方位”就是“方向與位置”。對于“方位順序”這樣的詞匯,學生可能是首次接觸。可是他們應該明白:“順序”是語言表達的要領,說話寫文章都該“有條不紊”,否則就是“雜亂無章”。舉例:寫文章介紹我們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順序”來寫作。——用“寫作”的視野看“閱讀”,這也是“讀寫結合”。不足之處:對寫作知識的滲透只是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缺少“實戰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口述”,也可以“隨堂練筆”。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主要學習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即按方位順序抓住特點來描寫。第一課時由于預習不充分,造成當堂課無法學扎實。因此本不要求背誦的二三自然段我要求學生回家背誦。我發現背誦后的效果就好多了,學生對課文熟悉,對寫作方法也印象深刻。可見,文章一定要熟讀,熟讀才會有啟發思考,才能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素質。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二三自然段采用復習的方法,并由此導入課文很順利自然。
四五六自然段,我設計了幾個話題來展開教學:
1、人們向往天安門廣場僅僅是因為它的雄偉壯麗嗎?為什么?(第4自然段)
2、此時此刻,看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看著噴薄而出的太陽,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說的嗎?(第5自然段)
3、讀者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第6自然段)
對于話題一,在讀和討論的基礎上,我抓了一個“宣告”,學生的回答還可,但沒能把深層的意思講出來,這可能和學生的知識背景有關。如果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下舊社會的有關資料,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也許會有更深的感觸。為進一步加深印象,我播放了開國大典片斷,但效果不是很好,學生的感觸不深,原因還是與剛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