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拓展閱讀
一、歡樂年華頌祖國
當晨鐘把新年的第一聲問候送給偉大的祖國,當黎明把第一縷晨曦灑向北京天安門廣場,數萬顆心在嚴寒中擁著火熱的激情,目睹了那莊嚴的一刻:
2002年1月1日晨7時36分,在激昂的國歌聲中,隨著國旗班升旗手路俊亮奮力揮臂,鮮艷的五星紅旗拋向藍天,迎著東方的朝陽徐徐升起。
今天是一個燦爛的清晨。如同新世紀第一年中國共產黨迎來80華誕那一天,集全黨智慧闡述“”,領導13億人民走上新的光輝歷程。
“在舊社會,藏族同胞受盡了奴隸主的欺壓,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我們當作奴役的牛馬,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藏族同胞才有了做人的基本權力,如今,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目視國旗升起,身穿藏袍的扎巴旺京分外激動,這位來自青海的藏族漢子對黨充滿無限感激。
今天是一個歡騰的清晨。如同新世紀第一年天安門廣場迎來一次次喜慶的日子,那歡樂的人海為新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奏起了流光溢彩的宏偉樂章。
“贏了!我們贏了!”2001年7月13日22時10分,奧運五環連著五星紅旗,天安門廣場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歡呼。
“那一晚的情景歷歷在目,廣場上蕩漾著澎湃的激情,‘我愛中國,我愛中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中華騰飛,民族振興’的橫幅滿場飄舞。”在今早觀看升旗的人群中,60歲的馬金儒大媽回味那一晚的經歷,仍然感到身上燃燒著青春的激情。
這是一個激勵的清晨。跨過一個世紀之后的今天,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人民正以嶄新的精神狀態,筑起了通往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2001,中國終于跨入世貿組織大門,勇敢地站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之上,搏風擊浪;
2001,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
2001,中國足球首次沖出亞洲,獲得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參賽資格;
2001,全世界青年聚首北京,參加新世紀第一個國際體育盛會——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這是個大事不斷、喜事相連的盛世之年!”在冉冉升起的國旗下,武警十四支隊的武炎龍和他的戰友手挽著手,表達著同一個心愿:在這舉國喜慶的時刻,人們更加思念臺灣同胞。“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取得的成功,使我們對祖國統一的心情更加迫切,寶島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五星紅旗映著萬丈朝霞迎風飄揚,億萬人民在新世紀第一年搏得“滿堂紅”后,又以嶄新的姿態邁向光輝燦爛的未來。
二、天安門溯源
天安門位于北京市區中心的,它是中國的象征,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為三層樓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今天的樣式,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城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上覆黃琉璃瓦,成排的斗拱、大小梁枋以及天花藻井上繪有金龍彩畫和吉祥圖案,正脊、垂脊末端有鴟吻和仙人走獸,樓內六十根巨柱排列成行,方磚鋪地一平如砥,南面有菱花格扇門三十六扇,全樓內外油飾一新,色彩絢麗。 在封建時代,天安門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通高九丈九尺,象征著皇權至高無上,加上正脊的鴟吻,通高三十三點七米。城臺用四十八斤重一塊的大城磚筑成,建在近五尺高的石筑須彌座上,整個城臺高三丈九尺。城臺上建有木結構雙檐城樓,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達二千平方米。城臺下有五個券門,中間是正門,最高大,過去只有皇帝可以進出;其余四個依次減小,供不同級別的人進出。 天安門前有一條玉帶般的金水河,河上建有七座秀麗的漢白玉石橋,城門前后的兩側各有一對雕刻精美的華表和石獅。這些精心的設計裝飾和天安門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