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四(費爾教育整理版)
6、有了飽和的水汽和嚴寒的氣溫,這霧凇的形成還需要哪一個過程才能最終形成?(生答凝結)讀讀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霧氣到霧凇的凝結過程?(生讀,找,答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相機映示:6——8句。
(1)這蒸騰的霧氣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結成了霧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詞語描寫了霧凇的形成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漸漸地 慢慢地 輕輕地 一層又一層地 最初 逐漸 最后(映示詞語)
(2)霧凇在形成的過程中從形態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詞語描寫了霧凇在形態上的變化?(銀線 銀條 銀松雪柳)
7、霧凇美,霧凇的凝結過程其實也很美。你能把霧凇凝結時的美讀出來嗎?指名讀6——8句。評價要求(你能體會出霧凇形成時的美,還有誰能比他讀得更美呢?)
要求要讀出霧凇形成時的緩慢和靜無聲息來。男生讀,女生讀。
案例之二:
合作探究,集體討論。
疑問:集體討論時簡單對答,探究有落空之嫌。
“形成的過程是什么”說法欠妥。
對“霧凇形成的過程”的教學似乎流于表面。
四、精讀第二自然段
師:學到這兒,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生:提問。
師:你們的問題總結有兩個:一、什么是霧凇,霧凇形成的條件是什么?二、霧凇形成的過程是什么?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答案在哪一段嗎?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師:對了,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去找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這次采用合作的學習方式,四人一個小組,相互討論一下,并畫出有關語句。開始。
學生討論
師:下面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霧凇形成的條件是什么?
生答:飽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結。板書(出示多媒體)
師:大家說他說得對嗎?(對)你能把這句話給讀出來嗎?大家一起讀一下。(生讀)
師:那么吉林松花江邊符合這樣的條件嗎?(符合)
師:那飽和的水氣從哪兒來的呢?(生答)
師:當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時,這霧氣有什么變化?(出示多媒體)
師:一起讀一讀這句話。這里的“涌”“籠罩”進一步說明了霧氣的濃,達到了飽和的狀態。
師:那么,這霧氣是怎么形成霧凇的呢,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呢?
生:不是。
師:你從哪可以看出來。能把這些句子讀一讀嗎?(生讀)
師:從你的朗讀中,老師還不能感受到霧凇是慢慢的形成的。誰再來讀讀。一起讀一遍,還有三個詞語也能說明霧凇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知道這三個詞語嗎?
生答。老師引讀。
師:這么美的霧凇原來是這樣形成的啊,我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一起讀第二節。
案例之三:
聯系生活實際、品讀重點詞語理解“過于飽和”;
抓住關鍵詞體會霧凇形成的“慢”“柔”“勻”,結合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
分“銀絲”“銀條”“銀松雪柳”三種景象體會“霧凇形成過程之奇特。
與其他案例相比,本案例在“霧凇的形成過程”這一塊上教得細而實。
疑問:“教室坐人”之例可能不是特別貼切。
二、感悟霧凇形成奇。
1、默讀,思考:霧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
以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為中心,展開教學。
“過于飽和的水汽”:(1)理解“飽和”“過于飽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可舉例子,師也可舉:教室里最多可坐多少人,這是最大限度。那如果再來一些人,就超過最大限度了,就叫“過于飽和”,文中是說空氣中的水汽過于飽和,這是霧凇形成的必備條件之一。(2)這過于飽和的水汽哪來的?從哪看出水汽的多?引導讀悟下面的句子。抓住“彌漫,籠罩,淹沒”想象體會。并指導感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