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四(費爾教育整理版)
“遇冷凝結”:(1)出示“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柳了。”讓學生自主探究霧凇是怎么凝結的?(2)交流。先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體會凝結的慢、柔、勻,因而作者用“鍍”字,鍍意思是:涂得均勻。用詞精當,沒有用“涂、抹、貼、漆”等詞。指導感情朗讀。再抓住:銀線,銀條,銀松雪柳了,體會凝結過程中的幾種景象。——體會霧凇形成的奇特特點。
案例之四:
第二段教學我讓學生以“霧凇的自述”為題,再仔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從書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把自己當作霧凇,告訴大家你為什么會形成?你是怎么形成的?你為什么在其他地方出現得很少呢?學生很感興趣.
這個案例方法巧妙,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對知識的探究、對表達方式的領悟又盡在其中。
只是課堂上會充滿不確定因素,估計在公開課教學中敢于采用此種模式的老師不會很多。
案例之五:
合作探究霧凇形成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
此處通過填寫表格使合作探究落到實處;文本與課外資料相結合更是一大亮點。
疑問:形成過程只是“美”?
(三)探究形成過程美
吉林霧凇獨具魅力的風姿,是神州大地北國風光中的景中之絕。讀到這里,我們情不自禁地會問——(引導質疑)如:霧凇形成需要什么條件?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合作探究,填表。
霧凇形成的條件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寫出關鍵詞句)
交流探究結果:
(1)形成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
(2)引導:吉林有飽和的水汽嗎?(學生抓住“從當年12月……一陣陣霧氣”談原因。)這些飽和的水汽會遇冷凝結嗎?(學生抓住“每當夜幕降臨……淹沒了”談原因。)
(3)學生補充介紹課外搜集的資料:吉林霧凇形成的其他原因。
〖學生抓住課文難點質疑,教師創設解疑的課堂環境,通過有目標、有方向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讀悟能力。〗
配樂朗讀“每當……燈光樹影模糊了……起先……逐漸……最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從霧凇的形成,你體會到了什么?
練習朗讀,想象霧凇形成過程之美。
〖學生抓住文章重點詞句,通過觀察圖片、說話練習、朗讀想象,一方面欣賞到的是霧凇的外在之美,另一方面切實領悟到語言文字的內在美。〗
案例之六:
學生主動質疑與教師有機指導相結合。
抓重點詞語體會形成過程之“慢”。
“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案例的亮點——知識的梳理與內化落到實處。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過渡:
同學們在徐州你看見過霧凇嗎?為什么我們這里幾乎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奇觀呢?想不想知道原因?我們來看看課文尋找答案。
2、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畫。
3、提問,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書:形成)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
(出示掛板)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的兩個條件嗎?(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
4、圍繞這句話,學生質疑。
嚴寒季節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飽和的水汽?徐州為什么沒有這樣的水汽(霧氣是從哪里來的?)?凝結是什么意思?霧氣是怎么凝結成霧凇的?
5、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閱讀課文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