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四(費爾教育整理版)
6、教師提煉問題后提問并相機指導朗讀。
(1)霧氣是從哪里來的?
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
朗讀時,要特別注意上游,豐滿水庫之間的停頓。對“非但、而且”朗讀時要強調。彌漫是對飽和意思的有力說明,可以讓學生朗讀時加入想象。
(2)什么是飽和的水汽?
除了彌漫,文中哪里還有能夠表示水汽飽和的詞語。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這里的“飄蕩,涌向,籠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飽和。
朗讀時,一定要讓學生展開想象,感悟當時的意境。老師可以先范讀,讓學生來想象。然后,讓學生練習后再讀。自己或者請同學點評。教師相機指導。
(3)霧氣是怎么凝結成霧凇的?
(掛板出示)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兒,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齊讀。小結:這個過程就叫“凝結”。
比較讀這句話。去掉有關的詞語“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讓學生感悟用這些詞語的好處。
“慢慢地”——寫出了什么?(凝結的速度慢)指名讀句。
“輕輕地”——寫出了什么?(樣子輕,無聲無息)讀句。
“一層又一層地”——說明什么?(霧氣不斷,逐步結成)齊讀。
自然真實的寫出了霧凇形成緩慢的過程。
你能讀出這種緩慢的過程來嗎?指導朗讀,感悟這個過程。
7、嘗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霧凇形成的過程。
8、評價小結。
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四(第一范文網整理版) 來自第一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