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 第一課時教案
(霧凇的形成過程。)
那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板書:形成)指名回答
(是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能把那句話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
(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1)霧凇,俗稱樹掛。學生字:俗 俗稱就是通俗的稱呼 俗話說
(2)霧凇是由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習生字:凝 偏旁,還有哪些字,表示寒冷。 凝結:回環旋轉的意思。
2. 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嚴寒季節、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這是霧凇形成的三個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3.吉林又是怎樣具備這三個前提條件的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4這個水汽就是什么?
不知道:讀讀第2句,再讀讀第3句,是什么?(霧氣)
哪幾句是講水汽遇冷的?(4—6)
又是怎么凝結的?(7—8) 這一小節是很典型的從概括到具體的寫作方法。
4.我們根據這三個條件,分別來讀讀看。
(1)“從當年12月至……陣陣霧氣。”指名讀
a.學生字:攝氏
教師介紹:攝氏度是溫度測量單位,攝氏和華氏都是用來表示溫度的高低的,但通常我們都是用攝氏來表示。
(2) 這段話中有一句話很難把它讀好,請同學們先聽老師讀
指導長句:“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
想把它讀好嗎?自己先試試,指名讀,再練練,讀給你的同桌聽聽,指名讀,齊讀。
(3)在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這個時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而從水庫中出來的水溫度有4攝氏度,因此江水穿城而過時臨寒不凍,形成了過于飽和的水汽。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們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聽。
5.我們接著看,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1)指名讀
(2)學生字:幕形近字“暮”比較,在這里是指夜間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樣,所以要用“巾”底的。
零代表阿拉伯數字“o”。
淹淹沒掩蓋,遮蓋的意思。
模 多音字各組一個詞,記在書上
(3)當夜幕降臨時,氣溫下降了,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形成的霧氣開始隨風飄蕩,籠罩長堤。誰再來把這段話讀讀。
6.霧氣遇冷后又會怎樣呢?出示:“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1)指名讀
(2)學生字:鍍 薄薄地附上一層
(3)引讀這一段。
是的,霧越來越濃,蒸騰的霧氣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針、柳枝裹了一層又一層。但是這個過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6.晶瑩奪目的霧凇就這樣在松花江畔形成了,它是多么神奇啊,難怪吉林的霧凇能聞名全國。讓我們一起再把第二小節讀讀,再次感受一下霧凇獨特的形成過程。齊讀第二小節
五、復習
1.根據板書:復述課文
課文先是告訴我們吉林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然后向我們介紹了霧凇的形成,最后帶我們去觀賞了清晨松花江畔的霧凇美景,其中重點描寫了霧凇的形成過程,表達了人們對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霧凇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