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詩兩首
12月5日上午,南京市鼓樓、玄武、下關(guān)、棲霞四城區(qū)小學語文聯(lián)片教研活動在下關(guān)區(qū)天妃宮小學舉行。
本次活動,四個城區(qū)共有4位教師進行語文同題異構(gòu)課堂教學展示和研討活動。四節(jié)語文課雖然授課內(nèi)容相同,但授課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詮釋了對教材及新課程的理解,呈現(xiàn)了各具特色、別具風格的課堂教學。陶靜老師代表鼓樓區(qū)參加了這次四城區(qū)聯(lián)片教研活動,受到市區(qū)教研員和聽課老師們的高度贊譽。
24、古詩兩首
(指導(dǎo):朱廷梅 芳草園小學 執(zhí)教:陶靜)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2、學會4個生字。理解詩中重點的詞義,了解詩句主要意思。
3、想象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感悟“詩言志”的表達方法,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設(shè)計:
一、總體導(dǎo)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學過很多古詩,這些千古絕句讓我們動情,令我們落淚,催我們奮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24課,品讀兩首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元日》。
(一)談話導(dǎo)入,讀通詩歌。
1、孩子們,當這些詞語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恭賀新禧、鞭炮連天、張燈結(jié)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 ——過春節(jié)
你們是怎么過春節(jié)的呀?
2、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嗎?宋代詩人王安石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元日》。(板書)讀題。古人用“元”表示頭、開始的意思(記下來)“元日”就是?古人認為它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再讀課題。
3、課前請同學們預(yù)習了課文,誰愿意給我們讀讀這首詩?(相機解決字音、字形和部分字義的問題。)齊讀。
(二)品詞析句,體悟詩情。
1、古人到底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呢?反復(fù)吟誦詩句
(1)放爆竹: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
(引)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時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時刻,新舊更替,這個“除”的意思就是更換(板書)。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讀。
(2)飲屠蘇:你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補)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唷,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第一口酒!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誰想來吟一吟這句詩?
古代人在禮儀上一般講究先長后幼,可是只有飲這屠蘇酒時是先幼后長!有詩為證:“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這正是因為新春開元,年輕人又長了一歲,充滿著朝氣和活力。長輩們希望他們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為!念一念。
(3)換桃符:看過嗎?你們看:這就是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一種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寫上字或像這樣畫上畫,就可以避邪祈福。后來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們今天的春聯(lián)。
我們書上的彩圖中就有一幅春聯(lián)。老師用簡體字把它寫出來了,你會讀嗎?這可是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lián)!它以工整的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fā)美好的愿望。 讓我們再讀一遍。
后來人們用紙代替了桃板,就形成了像這樣的春聯(lián),流傳至今(出示)誰來給咱們誦春聯(lián)?
古人在春節(jié)時“總把——”, “桃”和 “符”指的都是?壓縮省略,交替使用,古詩的語言多么凝練!讓我們誦一誦三四兩句詩。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嗎?這個詞值得我們好好研究:(板書:曈)看偏旁,跟什么有關(guān)? “曈”(由暗漸明)——曈曈:古詩的語言追求精練,這里卻舍得用兩個字。為什么呢?重疊使用,就是為了強調(diào)太陽剛升起時明亮的樣子。多么溫暖,充滿了希望!誰能把后兩句連起來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