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回顧本課教學的情景,想留下一些思考的痕跡,頭腦中突然冒出“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八個字,于是上百度搜索得如下文字: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策略關鍵是“領”的設計,這個“領”可能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也可能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教學環節;可能是貫穿全課的一根紅線,也可能是整節課教學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當然還有可能是其他。如果“領”的設計合理、優化,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閱讀教學支離破碎、雞零狗碎的現象,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課堂教學的感覺就是“領”著孩子在語言的花園里漫步。
怎么“領”?首先當然是引導學生做好學字詞、讀課文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所以,逐步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這是“旅行”前的“打點行囊”。實際情況是,總有一些學生準備不足,“掉隊”的人在所難免,作業中這樣那樣的差錯也就屢見不鮮。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一項永久性的工作。課堂上,學生暴露出的問題與差異,當然就成了教學的資源。
本課教學中主要還做了兩件事:
其一,理清神話故事的脈絡:無火——盜火——受罰——獲救。在次基礎上引導學生“三言兩語”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概括的過程,就是提煉語言的過程,當然就是思維的過程。
其二,品味人物的形象特征。普羅米修斯是神話故事的主角,理所當然就成了課堂教學思維的聚焦點。學生很容易能找到課文第二小節中“勇敢而極富同情心”這樣的語句。顯然,僅僅知道這樣的答案是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過程”:即抓住語言文字深刻領悟。
學生的思維就像草原上奔跑的小馬,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刻它會跑到哪里去。當我提出“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普羅米修斯的特點”時,一位學生首先找到的是課文第7小節“普羅米修斯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為人類而受苦”。應該說他思維方向是對的,但是他跑得太快了——我不得不領著大家“從遠處往回走”。“巨大的痛苦”指什么?學生的思維回到課文的第6小節:沉重的鐵鏈、懸崖絕壁、烈日暴雨的折磨、鷲鷹啄食肝臟……通過感情朗讀加深對“巨大的痛苦”的體驗,一個“堅強不屈”的普羅米修斯的形象就凸顯在學生的眼前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被鎖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羅米修斯此時心中在想著什么?他“不后悔”,為了給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他“情愿受苦”。學生的思維自然地就回到課文的第一小節:“傳說地球上本沒有火種,那時人類的生活非常困苦。”抓住“困苦”一詞,帶著同情心輕聲地朗讀課文第一小節后繼續請學生想象:看到人類生活在寒冷與黑暗中,普羅米修斯心中會想些什么?這樣“富有同情心”就落地生根了。那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又表現在何處?引導學生注意課文第三小節盜取天火的行動,再聯系課文第5小節“觸犯天規”、“狠狠懲罰”等字眼,體會到普羅米修斯盜火的行為是冒著生命危險的。而他心甘情愿這么做,既說明他的“勇敢”,也體現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甘愿為人類而受苦。此時再想象普羅米修斯把火種帶到人間人們欣喜若狂的情景(課后第5題),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