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說課稿
3、引讀課文第一段,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自己的小組內討論交流,感受認識霧凇“潔白晶瑩”的色彩美和“銀光閃爍”的光澤美,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這種美。學生展示朗讀。
(二)、充分朗讀,深入探究
1、全班交流:
出示重點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話):“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學生進行研讀,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資料總結歸納形成霧凇的兩大條件:(1) 飽和的水汽;(2)遇冷凝結。
2、那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會出現這一奇觀呢?交流:(要求學生用直線畫出課文中有關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重點說出吉林霧凇出現奇觀的兩個條件:一是大量的水從水電站流出,溫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過于飽和”的水蒸氣;二是夜幕降臨后,氣溫驟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過于飽和的水汽凝結。)
3、結合自己的資料討論霧凇形成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概括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著讓學生圍繞句子,提出疑問:(1)嚴寒季節具體指什么時候?(2)霧氣是從哪里來的?(3)霧氣遇冷以后會有什么變化?(4)霧氣怎樣凝結成霧凇?(5)飽和的霧氣指的是什么?組織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問題并組成學習小組討論解答。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和對重點詞的分析弄清吉林霧凇形成的過程,在讀與感悟中解決課文難點。
(三)、發散思維,展示自我
1、邊放錄像邊范讀第三自然段。
視頻中既有對知識的總結,有具有美麗的畫面,這樣學生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
2、松花江畔的人們是怎樣贊嘆的呢?
3、發散思境:此時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對美麗的霧凇奇觀,你會如何贊嘆?假如你是小導游,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畫家,你會畫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詩人,你會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樂家,你會唱些什么?)這一環節采用采訪的形式讓學生放飛想象,在創造性的練習中個性表達,升華自己的情感。
4、讓我們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引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四)、課外升華,拓展交流
1、反饋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展示自己的個性表達。
2、抓住學生的求知欲,以課堂為支點,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霧凇奇觀。
3、中國有四大奇觀,除了霧凇,還有哪些奇觀?反饋自己所搜集的資料,拓展閱讀。
4、本學期里,我們學習了許多關于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課文,《泉城》、《九寨溝》等,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類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們祖國的山河之美,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
整個課堂的設計是根據生本教育理念,根據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把學生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言語的積累,享受學習語文所帶來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