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說課稿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第22課。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逐一做簡要說明。
說教材: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贊之情之妙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孩子們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說學情: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四年級的孩子,他們從未親眼見過霧凇,雖然通過文本能夠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認識,更無法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給教學帶來了困難。
針對教材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決定把信息技術與語文相整合,制定了以下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的目標:①能有感情地讀出霧凇的美。②引導學生自主學
習理解重點詞語“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進而去體會霧凇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并學會運用詞語。③會用“吉林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來說話寫話。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與學習方法。②直觀演示的教學與學習方法。③“比較”的教學及學習方法。
(教學是雙邊的活動,教師教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學的過程,是相互融合
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學目標,在對話中實現共同發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通過課件展示霧凇的千姿百態,讓學生感受到霧凇的美麗動人。②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這么美的景是怎樣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與人美的交融境界,滲透思想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霧凇這美麗的奇觀,對于南方人來說很陌生,不要說學生,我自己也沒見過,所以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在,而要感受到霧凇的美,就要通過觀賞圖片與有感情地朗讀相結合去體會,因此,我把“邊賞邊讀邊感受” 作為本節的第二個教學重點;我們學語文,最終的目的不是學而是運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是我設定的第三個教學重點。
上課伊始,我出示霧凇的課件,引導學生欣賞霧凇的美麗景象。在欣賞完圖片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肯定會覺得霧凇很美,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一段再次欣賞霧凇的美麗景象。接著通過指讀或范讀的方式說說應該抓哪些關鍵詞讀好這句話。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豐富的畫面有著一般言語描述所無法比擬的作用。此處教學資源的整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以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方式凸現本課的教學內容。
本篇課文的美在于文中語言文字所帶給我們的暢快淋漓,而這種感覺又只有在了解了相關的背景和一定情感體驗下才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 我以讀為主線,將讀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結合多媒體所創設的情景, 學生經歷了“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