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說課稿
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先播放了一組課件,引人入勝的畫面、繪聲繪色的朗讀,將學生們帶到了這神奇而美麗的風景之中。此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讀懂、讀好課文,我又相繼出示了以下一組圖。通過欣賞畫面、品位詞語,學生們抓住了重點詞十里江堤、綴滿等進一步感受到了松花江畔的霧凇之多、霧凇之美。在美的熏陶和體驗中,在教師激情澎湃的預言描述中,學生們在朗讀的空間里盡情地感悟著霧凇的奇特壯美。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授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重難點時,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兩次自學課文。除了找到霧凇的形成條件,還要探究霧凇形成的過程。
在小組自學時,我用“霧凇很美,但他到底有多美呢?想不想一睹她的容顏呢?”來激發學生急切想欣賞到霧凇美麗的情感。通過觀看課件,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并放開手讓學生用自己想用的詞語來贊美霧凇之美。這不僅讓學生把對霧凇的感受說出來,同時也考察了學生對詞語的積累運用能力。
在觀看圖片讓學生對霧凇的美留下了整體感知后,我用“那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霧凇奇美的段落嗎?”從而引入到細節了解霧凇之美的過程中,(1)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體會清晨霧凇景觀給人們帶來的感受,并結合畫面,從“千姿百態”一詞感受霧凇姿態得多與美。我指導學生用“吉林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點像……真是……”看圖說話,這不僅讓學生對霧凇形態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2)指導探究。在學生和老師領略了霧凇的奇特美麗后,我引導學生提出了“這奇特美麗的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再次引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先讓學生讀通過同桌討論交流,找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后,在具體找出哪些句子里可以看出吉林的松花江上具備了這兩個條,并與其同時解決了吉林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問題。為了讓學生知道霧凇不僅色美形美,而且連它形成的過程也給我們帶來一種動態的美,所以,我用比較朗讀的方法,從“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等詞體會霧凇的形成是一個無聲無息、逐漸形成的過程。并讓學生自由選詞說話,此時老師配合他們做動作,這一則還給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另一則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而后出示“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勢力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再次體會霧凇形成的變化過程,以此感受動態美。
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認識霧凇、了解霧凇,僅靠課堂上的學習探究還是遠遠不夠的。而多媒體的網絡平臺則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課下,我請同學們登錄學校的網站,在語文教學這一頁面中,我為同學們準備了豐富的學習內容,既有對霧凇科學的概述又有精彩的霧凇導游詞,同時還配有一幅幅美輪美奐的霧凇圖片。學生們可以通過網上暢游,自主地獲得更多的霧凇知識。
縱觀課堂說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