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說課稿
這兩個自然段直接從“色澤”和“姿態(tài)”兩方面寫出了霧凇的美。在教學時,讓學生說說霧凇美在哪里?結合文中的詞句談感受,通過找詞找句,品詞品句,讀詞讀句的方式,學生感受到抓住“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綴滿”、“十里長堤”等關鍵詞讀好句子,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霧凇顏色、光澤的美。
再通過一組霧凇美景的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霧凇奇景,激發(fā)學生對霧凇姿態(tài)無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態(tài)”和“瓊枝玉樹”這兩個美詞背后的畫面和情感,再把這種情感融會到贊嘆的朗讀指導中,對霧凇的“姿態(tài)多”這一節(jié)的美讀換了一種引導的方式,學生也讀得興致昂然。
在學生的情感激起第一次高潮的時候再引領學生盡情地誦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當堂背誦的方式也是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采用的,讓課堂上背誦得熱氣騰騰,感覺很是不錯。②學生比較激動地賞讀了霧凇的色澤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就要學生沉下心來,靜思默想,解決課文的重難點:霧凇形成條件和形成過程。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概括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著圍繞句子,提出疑問:“飽和的水汽”說明水汽怎樣?“過于飽和的水汽”呢?“遇冷凝結”中的“冷”是一般的冷嗎?學生交流中激起了對探究霧凇形成的興趣。然后我再給學生提出兩個問題:這過于飽和的水汽是哪來的呢?從文章的哪些字里行間能感受這水汽的確是過于飽和的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第二自然段,讀讀圈圈畫畫,課堂安靜了,學生思考才會靜得下心。
水汽遇冷凝結的過程由學生先談自己的感覺,再去讀文,由“銀線、銀條、銀松雪柳”、“最初、逐漸、最后”、“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讀出霧凇遇冷凝結的神奇變化過程,由詞帶句讀,句帶段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形成的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
最后整體朗讀回顧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凇的過程,到此形成一個完整的解決難點的引導過程。由于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親歷解“奇”過程,學生不僅很快弄清了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解決了課文難點,而且在探究過程中明白語言簡潔、用詞準確的重要性,學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讀帶來的樂趣。
3、爭當小導游,鞏固所學知識。
爭當“小導游”向“中外游客”介紹吉林霧凇的景色,適當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繪、形成原因和形成過程三個方面,并注意與“游客”的交流。
4、課外作業(yè):小練筆:
已值冬季,有意識地觀察一下清晨霜凍的景色及融化的過程,仿照本課作一次小練筆。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維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級交叉,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于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