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導學案
四上語文第二單元備課教學設計
5古詩兩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情分析
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
“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游山西村》,應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5分鐘)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35分鐘)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