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贊歌——《“生命橋”》教學設計
8.你們能帶著這樣的感情把這段課文讀好嗎?(生練讀)指名讀這一節
【只有反復地朗讀體驗,以讀促思,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重點段落的理解上我沒有一開始就出示動畫演示,而是讓他們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也只有這樣的體會才更深入人心吧。】
9.老師渲染:一個個老羚羊犧牲了,一個個年輕羚羊活下來了,這生存是以一個個老羚羊的生命作代價的,它們共同譜寫了一曲生命的壯歌。這情景何等神圣,這情景多么驚天動地。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題目。
六、總結點題,由物及人。
1.《生命的壯歌》,這是怎樣的一首生命之歌呀!(悲壯)
2.讀了課文你想說些什么?(讓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吧!)
七、拓展閱讀,延續感動。
1.把《生命的壯歌》復述給你的爸爸媽媽聽,讓這份感動延續……
2.推薦閱讀:大林莽動物世界的生死傳奇——《斑羚飛渡》(沈石溪著)
【引導學生延伸閱讀。雖然,現在提倡學生自己動手獲取信息,但事實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還是有限,課前我從網上找了其他動物的資料,包括《生命橋》的原文《斑羚飛渡》。這些文章閱讀起來都有些難度,所以,讓感興趣的同學前來領取。一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參與閱讀;二來滿足水平不等的學生的不同需要。讓悲壯的生命之歌繼續唱響,讓學生的感觀擴張。】
板書設計:
“生命橋”
奇 跡
文本框: 團結合作文本框: 勇于獻身
反思:最開始接觸這篇文章時,區區弱者在生死攸關時所表現出來的合作和獻身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故事中讓人感動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備課時,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動學生不可能無動于衷,想把把主動權給他們,讓他們自己讀、找、體會、感悟。所以設計了用“奇跡”串起整篇文章,讓整堂課在學生自由尋找、交流、感受“奇跡”的氛圍下進行。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受啟發:要上好一堂課,教師的心中的目標一定要明確,讓學生從初讀課文入手,在討論初讀感受時,教師要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有效信息,追問放大信息,再次走進課本,這樣步步啟發,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要抓住“奇跡”、“剛好”、“猛蹬”、“輕巧地落在”、“筆直地墜入”這些詞來體會老羚羊甘愿獻身的精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用心體會,訓練扎實到位,然后再朗讀感悟,這樣學生的體會自然深刻。教師才能真正起到引領、點撥的作用。
還用好抒發感情的工具——朗讀。一堂語文課,如果有了學生出色的朗讀,就可以增色不少,特別是這類字里行間飽含深情的文章,更能體現。學生在理解課文前必須讀,掃除閱讀障礙。學生在理解了課文之后更要讀,且要反復讀。有時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情感很難用言語來表達,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朗讀讓學生來表達,而在學生被文字打動后的朗讀,對于他們感情的發泄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