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在勞動模范張迎善那雙粗糙的大手背后,是這位林業工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美好心愿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2.繼續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質疑,解疑,自主閱讀的能力.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繼續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質疑,解疑,自主閱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 ppt教學課件(圖片,背景音樂,帶△符號的句子等等)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課前談話
展示小興安嶺的美麗圖畫,簡述小興安嶺的美麗并非天生的,而是一個個林業工人靠他們勤勞的雙手一棵一棵地栽樹而成的.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勞動模范——張迎善
二,齊讀課題導入
三,新課教學
1.學生自主質疑
(1)提出問題……
(2)梳理問題:
a,這雙手什么樣
b,這雙手為什么這樣
c,這雙手為了什么而這樣
2.品讀課文解疑
(1)這雙手是什么樣子的
(自由讀課文,畫出重點詞句,寫寫自己獨特的體會)
◎匯報交流:(幻燈片展示)
△ 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著黑土色.
△ 掌面像鼓皮一樣硬,老繭布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個手指似三節老干蘑.
△ 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著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纏著線,線染成了泥色.
△ 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
◎ 引導學生感受這雙手的樣子:黑,硬,傷痕累累,大,粗……
◎ 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2)這雙手為什么這樣
(小組合作學習,畫出重點詞句品讀)
△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樹!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幻燈片展示)
△ 這雙手已經栽樹26萬多棵.僅1981年至1985年造林33坰,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坰.這雙手生產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層積立方米.(幻燈片展示)
◎ 匯報交流:
◎ 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悟他在不計其數的種樹過程中,把自己的雙手磨得傷痕累累,活像老松木.
◎引導學生初步感悟,體會數字說明的好處.
(3)這雙……的手到底是為了什么
◎ 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張迎善為了綠化小興安嶺無私奉獻,從而感悟到張迎善的高尚情懷.)
◎出示"小興安嶺美圖"老師隨著背景音樂響起慷慨陳詞——
△ 歷經千錘百煉,卻知難而進; 忍受千辛萬苦,卻毫無怨言.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蒼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隱沒在山林之中. 一雙丑陋的手,種下無數棵樹,他為祖國,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樹陰……
3.感情升華
◎ 引導學生交流自己讀文的感受:我們看著張迎善的手,仿佛還看到……(補充)
△ 看著張迎善的手,我看到一山山翠綠的森林……看著張迎善的手,我仿佛還看到_____________.
◎ 提問:此時此刻你認為張迎善的手是怎樣的一雙手 (指導理解丑手之美)張迎善的手外表雖然很丑,但實際上他的手是最美的手,因為他的一雙手給大自然,給人類創造了無限的美!
四,課外延伸
板書:
《一雙手》文本解讀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個主題單元第二課
容桂華口小學——劉仕強
本文是北師大版四年級教材第四個主題單元《手》的一篇閱讀文章,選入教材時有改動.身為教育者的姜孟之通過自己不斷地深入生活,細致地觀察生活,并結合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通過對一雙"簡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寫,塑造了一個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勞動者樸實而感人的形象.教學本文時注重讓學生把握文中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寫人物外貌;綜合運用描寫,記敘,說明等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特征;體會林業工人對造林事業的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