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教學反思(通用2篇)
《一雙手》教學反思 篇1
《一雙手》教學反思
一,無聲之處撥響心靈之弦,讓感悟與對話共舞.
《一雙手》這篇文章盡管樸實無華,但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 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細細品讀,潛心會文本,并借助看,比,畫手的模型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鼓皮,干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思考,在師生,生生對話中升華, 從而幫助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的偉大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二,平實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讓愛心與智慧齊飛.
"我們一起來為張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樹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 十天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 二十天呢 張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樹 這雙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課文中還有哪些數字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它圈出來,大聲地說一說.""看看這些數字,再想想這雙手,孩子們你又想說些什么 "在教學活動中,多用平實的課堂引導語,用愛心和情感引發學生的智慧,靈動.在老師的引導,激勵下,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入情入境地讀書, 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撥動,思想變得豐富起來,他們不再害怕張迎善那雙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贊賞的眼光,懷著敬佩之情重新去審視張迎善的那一雙手,他們透過這雙手看到了勞動者之美,看到了因為勞動而獲得的財富以及幸福的心情,激動之余,學生想起了爸爸,媽媽的手,爭先恐后地介紹起爸爸媽媽的手,足見孩子們對父母深深的敬意!
《一雙手》教學反思
杜木橋小學 肖玲美
在新課改中,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幫助。我進行了嘗試,從而得出了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
一、住文本,讓學生聽起來、讀起來、說起來、寫起來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而知識和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筑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完成的一個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落實的能力目標主要是聽、說、讀、寫。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了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訓練。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這雙手,讓學生用一個固定的句式說一說張迎善有一雙什么樣的手,請同學聽一聽,并且為我們最可愛的人——張迎善致頒獎詞,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角色轉變,讓過程與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角色作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長度、寬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在為“手建檔案”這一環節,同學們一聽檔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關檔案的信息,從而也激發了他們找答案的動力。
三、隨風潛入夜,讓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真心實意的“教”并且創造有利于學生感受,參與和體驗情感的機會。本節課中,讓學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進行比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獨特之處,再通過仔細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讓學生談感受,還認為“手丑”么?學生在入情入理的讀書感悟、交流后,學生的情感心弦被撥動,思想變得豐富起來,他們通過一雙手,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雙奇特的手,他們看到了勞動者的美,看到了因為勞動而獲得的財富,看到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質,他們由衷地想要去贊美他,所以在頒獎辭這一環節,學生有感而發,讓他們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個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讓他們由這樣一位普通的勞動者而拓寬開去,看看還有哪些人和張迎善是有一樣品質的,同學們自然會去觀察,會去感恩這些默默無聞奉獻的人。同學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一雙手》教學反思
《一雙手》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那雙寬大、粗糙、有力、勤勞、創造了美好生活的手,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質樸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懷。讓學生掌握抓住主要特征描寫和運用數字對比的方法,同時體會課文中“美”與“丑”的關系,在朗讀中表達對張迎善的敬意,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本節課開始,我引導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劃出這雙手的特點的句子,并讓學生明白,這些特點作者是通過看、問、量、摸等方法知道的,也及時滲透學習方法,即抓主要特征一定要具體,可以像作者一樣通過多種方式來獲取資料,使所表現的特征更加詳細、具體、深刻。學生說到手的長度和寬度時,我在黑板上邊量邊畫,和學生一起完成一雙特征顯明的手,并通過多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在心中深深地記住張迎善的這雙與眾不同的手。
接著我提出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張迎善的手變成了這個樣子呢?從而引導學生向下文積極探索,引出一系列的數字,相機講解用數字進行說明的方法,并通過對本校數字的一些了解,真切地感受到數字說明的好處。最后出示關于森林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張迎善的一雙手為我們帶來的不可估量的財富,進而體會到張迎善這個人不怕吃苦、無私奉獻的精神。
本課教學中,我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包括課堂資源也包括課外學習資源,即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雙手的大、粗、硬的特點,我運用了直觀對比、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等方法,幫助學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從而也啟發我們:回歸生活,把學生的已有經驗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方式。再如,再學習數字描寫的時候,我適當地利用我們學校的一些數字和張迎善創造的林地的一些數字來進行對比,學生就可以更直觀地感覺到張迎善創造的財富之多。
在進行課堂總結時,我提出的問題是:對這雙手,大家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面對這樣一雙與眾不同的手,你想說點什么?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談了一些獨到的感受,有的甚至發出了議論,提出了倡議。看似簡單的小結,卻將學生對這雙手關注的視角,由表層的特點認識,轉移到形成原因上,也由此,把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向了深入。
《一雙手》教學反思 篇2
《一雙手》教學反思
《一雙手》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文章通過對林業工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奇手的細節描寫,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課文兩次對張迎善的手作了特寫,第一處多次運用了比喻句,這些打比喻句,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第二處通過數字描寫的方法讓人感受到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
《一雙手》這篇文章盡管樸實無華,但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借助看、比手的模型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鼓皮、干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在這節課中我盡量引導學生充分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代教,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大膽質疑。課前布置學生做好預習,在預習中讓學生通過自學掃除障礙(生字、詞語意思、熟讀課文、主要內容等),初讀課文后,針對文章內容進一步質疑,并幫助學生梳理質疑,以此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質疑中明確學習的方向。
《一雙手》教學反思
紅英小學 劉軍
手是勞動的工具,是創造的憑借.手是人類最神奇的一個器官.《一雙手》從手的角度寫了張迎善的巨大貢獻,贊美普通勞動者勤勞,敬業的高尚品質.課文中有很多對手的細節描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我設計了一個"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在讀文的過程中,找出張迎善手的特點,和自己的手做個比較,在畫出的詞句后寫下自己的感受.
這個活動引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邊讀邊用尺子量著自己的手,書,蹬圓了眼睛,張大了嘴,對張迎善手的尺寸表示出驚訝.有的還不時捏捏,按按自己的手,還有的情不自禁的和同桌交流著自己的感受.通過學生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了如下特點:
我們的手 張迎善的手
小 大(長……寬……厚……,第一號,裹) 與
軟 硬(像鼓皮,老干蘑,老繭布滿每個角落) 眾
細膩 粗糙(搓,火燎燎的痛,半截老松木) 不
平凡 神奇(創造綠色金庫) 同
……
我讓學生根據這一系列對比發自內心的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我體會到了張迎善是個勤勞的人,為祖國創造了財富;有的說我感受到了張迎善非常辛苦,非常勞累, 使我深深的敬佩;有的說張迎善那么年輕,卻創造了那么多奇跡,是個了不起的人…….借著同學們的有感而發,我總結道:"是啊,作者也和你們一樣,回想著這一系列驚人的數字,回放著和張迎善握手,談話的一幕幕,心中也充滿了無限崇敬,天下還有多少個這樣的勞動者呀,他們是多么偉大呀!"主題思想一下子脫穎而出.
本節課在學生親身體會的同時,激發了他們的真情實感,他們把文章讀得入情入境,對張迎善和全體勞動者的崇敬流露其中.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一雙手》教學反思:品讀感悟,層層深入
1、形象感知,聯系生活,從外觀的角度了解這雙手。
(1)(出示學生劃出的具體描寫)把這些具體描寫多讀幾遍,想一想這是一雙怎樣的手?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抓關鍵詞句、結合生活經驗、聯系上下文、角色轉換、比較等大膽的談出自己對這雙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方法指導:抓住具體數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
在黑板上按照這個尺寸畫一只手,先組織學生比一比,然后老師也來比。
(在形象直觀的比手過程中使學生對張迎善手大的特點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書:大
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讀一讀。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樣硬,老繭布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個手指似三節老干蘑。板書:硬、粗。
方法指導:這里運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
生活中你見過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樣的?你從中體會到什么了? (聯系已有經驗進一步體會出手的硬和粗。)
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出示老繭:指讀。什么是老繭?見過誰長老繭?
張迎善的手不僅磨出了老繭,而且布滿每個角落。(學生通過對關鍵詞“老繭”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見到的長老繭的人的手和張迎善布滿老繭的手比較,更深層的體會到底堅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結合此時的體會再來讀。
【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倡導:“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雙手的大、粗、硬的特點,老師運用了直觀對比、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等方法,幫助學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從而也啟發我們:回歸生活,把學生的已有經驗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方式。
如:小結:對這雙手大家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面對這樣一雙與眾不同的手,你想說點什么?(學生們可以結合自己的認識,談獨到的感受,闡發議論,說自己的猜測,講引發的思考,提不解的問題等)看似簡單的小結,卻將學生對這雙手關注的視角,由表層的特點認識,轉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