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教學實錄
教材分析:
《一雙手》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文章通過對林業工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奇手的細節描寫,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課文兩次對張迎善的手作了特寫,第一處:第5―7自然段,作者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描寫,并多次運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樣硬。”“一個手指好似三節老干蘑”。這些比喻句,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第二處: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這里通過數字描寫的方法讓人感受到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這樣一雙手就在作者濃墨重彩之下像特寫鏡頭一樣展示在讀者面前,透過這雙手我們看到的是張迎善這位普通勞動者甘心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人們的美好愿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探討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學習抓住關鍵詞句、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體會數字說明的好處。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情感參與,引導學生角色互換。
2.讀中質疑,讀中解決問題。通過朗讀,體會課文內容,用讀啟發學生的理解,從而加強自讀自悟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感情,了解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教學流程
一、創景激趣,引入課題
(出示課文開頭的一句話)
師:上課前,先請同學們讀兩句話,這兩句話都出自于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同學們,請細心讀第一句。
(出示課文中的一句話“我握過的手多得不計其數但均不曾留下太深印象”生讀)
師:你認為該怎樣讀這句話?
生:我認為這句中“但”要讀重音。
生:我認為這句中“多”也要讀重音。
師:為什么?
生:這樣讀可以突出我握過的手很多。
生:更突出作者對這些手印象不深。
師:看來,同學們很會讀書。一段文字如果理解了,就會讀出味道來了,能夠讀出味道,還會幫助聽者更好的理解。請繼續讀第二句話。
(出示課文中的一句話“在林場我握過一只手,我就敢說,今后不論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握到它,就能馬上說出,那是張迎善的手。”)
師:這句話又該怎樣讀?
生:這句話有幾個詞要讀重音,如:“不論”、“只要”、“就”,突出了這次握的手與以往不一樣。
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這雙手對“我”的觸動很大,讀時應該有些激動。
生:這句中提到“張迎善”這個名字,我認為這個人的名字也要重讀,突出張迎善的手和我以前握的手都不一樣。
師:說得好!請把這兩句話對比著讀一讀,你的心中是否已經產生了疑問?
(學生讀)
生:“我握過的手不計其數卻不曾留下太深的印象”,為什么張迎善的手就那么不同?
生:這會是怎樣的一雙手?
生:這雙手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師:好,這節課就讓我們去認識讓作者終身難忘的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帶著心中的疑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