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教學實錄
生:從習作上,我學習到要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必須觀察、詢問、觸摸或測量等。
生:我從習作上學習到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生:我知道了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必須仔細觀察。
生: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課文我很感動,謝謝張迎善這樣的勞動者。
生:了解了張迎善,我又想到了消防戰士、老師、警察等許多人。
……
五、用筆書心聲
組織學生寫讀后感
教后反思
《一雙手》這篇文章盡管樸實無華,但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倡導在老師精心組織下積極參與閱讀,在閱讀中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大家討論、交流。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抓住細節理解人物。緊緊抓住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讓學生潛心文本,借助量、畫、比手等方式,讓學生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鼓皮、干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演算中思考,在師生、生生對話中升華,從而幫助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在老師的引導、激勵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入情入境地讀書、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撥動,思想變得豐富起來,他們不再害怕張迎善那雙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贊賞的眼光、懷著敬佩之情重新去審視張迎善的那一雙手,他們透過這雙手看到了勞動者之美,看到了因為勞動而獲得的財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以及張迎善還有無數和張迎善一樣的勞動者美好的心靈,幸福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