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出精彩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瑣思
猜想三:“他們會怎么做?”
課之末,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猜想:“薩沙的父母和姐姐看到他把雨衣蓋在薔薇花上,會怎么做?”這是一個發散性問題,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1、花需要保護,不然花瓣會被大雨全部沖掉;2、花畢竟不是人,人比花重要;3、他們會支持薩沙,因為薔薇花確實弱小,需要保護;4、花如果不經歷風雨,就一直這么嬌弱;5、在那種情況下,應該保護最弱小的;6、花不比人,人病了要進醫院,花天生就在野外,或許已經適應了環境……學生的純真的童心在課堂盡情綻放!對“弱小”的理解,已經遠遠超了字面,學生,已經沖破了“課堂”的狹窄空間,走得更遠了……
我相機給每位發言的學生作出點評,肯定了他的意見,并幫他們作了補充。有學生說我一會幫這邊,一會幫那邊。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還需要有明確的結論嗎?
[感想]
學生在知識基礎、個性、思維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上存在差異,這是客觀事實。這更是一種豐富的、不斷生成的教育資源。教師應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如采用“猜想教學法”),就能使課堂思維激蕩,個性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