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圖》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課文中豐富的語言資源,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練習。在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積累語言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如:寫雪大,抓住文本中描寫雪大的詞語,讓學生比較朗讀,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然后再換詞理解,在琢磨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用詞的正確。同時,教師還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品味語言之美,在讀中感悟作者深厚情感。
我認為,本堂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教師把學生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學生是武漢的學生,對雪的熟悉有限。在教學中,教師運用雪的錄像,將一幅幅漂亮的雪景圖,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這些多媒體的運用,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同時,在教學漂亮的雪景時,教師積極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行動表現對雪景的喜愛,體會作者對這一場大雪的期盼。最后,讓學生再一次走進白雪皚皚的境界里,達到情感上的升華。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很多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同時,教師引導的語言生動,循循善誘,使生學不知不覺中走進教師所設的教學意境中。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一篇散文,課文以雪為線索,各部分順序清楚,結構嚴謹,適合做寫法指導;語言優美,朗朗上口,適宜學生朗讀。美詞佳句較多,適應學生積累。
但作為景色描寫的文章,最關鍵的是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并借助朗讀表現出來,作為特定環境下一場特殊的雪何時以何種方式介入背景介紹,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是否要在第二課時進行寫作方法的總結與指導,是否要引進峻青的《海濱仲夏夜》進行對比閱讀,擴充課上的信息量。這些都是我當時備課前的疑慮與困惑。
經過反復品讀,我決定刪繁就簡,將感受雪的大、美,訓練朗讀為重點,最后介紹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為結尾。
課文中我利用三句話的學習幫助學生感受雪的大。讓學生讀句想象畫面,“鵝毛般”說明雪花大,“紛紛揚揚”說明雪花數量多,漫天飛舞,鋪天蓋地,說出感受并讀出來。“大片大片的雪花簌簌落落飄將下來”輔助課件直觀感受再讀出來。品讀“萬籟俱寂”“沙沙聲”“咯吱聲”感悟雪的大,山村的寂靜。我在這里預設讓學生填出幾個聽不到什么,只能聽到什么,來理解萬籟俱寂,雖然學生說出來了,但并未讀出來。學習雪景美一段,我利用語句對比,學習“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五光十色”讓學生先說體會再看圖片加深理解感情朗讀。最后說雪帶來的好處并介紹背景,讀最后一句以抒發感情。
這一課上完后就感覺學生讀的多,課件演示多,但學生并未走進文本,理解較為膚淺,朗讀氣勢有了可情卻很淡薄。正像高老師所提的深入文本還不夠,如 “萬籟俱寂”應該理解—讀—各種方式的讀,而這句的氣氛不太適合齊讀。而且課上忽略了照顧大多數,培養訓練學生回答問題說完整話的意識不夠。課上利用學生的回答生成不夠,平日就應該在備課時先想到學生的每一種答案,在每一課時有意識訓練自己的課堂機智能力。真的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啊!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教學理念的更新,研讀教材的能力卻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還需抓好備課環節,真正把功夫用在鉆研教材上,靜心凝神去研讀教材,理解和駕馭教材,準確認識把握教材的知識點、重難點,并從教法、學法上認真揣摩教學思路,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去構思設計教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