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后感二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0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顧年歲大,住破寺、吃干糧的經歷,以及認真記載、冒險嘗草藥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甘愿冒險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初讀教材可以發現文章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寫的,可以將課文分為四部分,1走進古寺,2寺中談苦,3月下記錄,4區分藥草。但是總感覺這樣教會比較的散,整體的感覺不強,似乎沒有什么亮點,相信所有的內容肯定有些內在的聯系,每篇課文在無形中都有條線,只要抓住它,就可以把所有的內容串聯起來,于是我反復的閱讀教材,想找個突破口,但是似乎一直沒有什么頭緒,后來我嘗試著抓住“苦”展開教學,從住,吃,行三方面來談。這是個新嘗試,我心中也沒有底,不知道可不可行。今天上下來,感覺這條線似乎抓的不夠,沒有一抓到底,課明顯被我分成了兩段,后面一部分主要是圍繞“工作嚴謹認真”,所以整課下來感覺流暢性不夠,現在想想,其實從他的工作中也可以體會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這是整體把握上面欠缺的地方。
今天在閱讀教學上其實也是很欠缺的,因為課文很長,對于教學這種課文,我明顯感覺自己有點趕,生怕自己到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所以在感悟古寺的破敗的時候,學生的朗讀也沒有很到位,如果運用多媒體標出重點的詞語,再好好的指導一下,效果可能會好些。還有幾處的朗讀指導也太匆匆了,以后一定會注意這方面的指導。
另外今天在引導學生感悟個別詞語的時候也不是很到位,例如從“笑著說”這個神情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講了很多,但是都沒有講到位,又從“挺”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也不是很理解,可能是我備課的時候把他們估計的太高了,在備學生這塊沒有做好,畢竟學生所處的環境和李時珍編寫《本草》時候的環境是不同的,他們不能理解李時珍吃的苦,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本去感受的確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
感覺今天的課還不成熟,可能是準備的時間比較的倉促。不足的地方以后會慢慢的改進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李時珍)
此文轉載:8080/blog/teacher/user1/valenny/archives//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