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文本之舟駛入生活——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閱讀教學設計
2、說理課文《說勤奮》,教學重點在領悟作者是如何講明道理的,并在課文的研讀中理解句子的含義,體會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組織聯系,與作者觀點產生共鳴。
3、敘事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維生素c的故事》,教學上有兩點需要把握:一是故事情節,閱讀后學生要能復述;二是故事背后的事理,閱讀中要讓學生體會。如李時珍的理想信念科學行為,維生素c發現的偶然與必然。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充分體現,帶領學生理線索、說情節、品細節、談感悟;后一篇課文則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留足時間由學生自讀自說自品自悟。
4、科技說明文《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同樣以學生自學為主,在讀熟課文后圍繞題眼“奇妙”談讀書所得、談實踐感受、談互聯網的未來……
5、在課文學完后,安排一節單元文化主題活動課: “成功的鮮花向誰開?”具體教學可作如下設計:其一、討論:取得成功的要素有哪些?(1)本單元學習得到的啟示;(2)在以前所學課文里有沒有我們“走向成功之路”的學習典范;(3)課外閱讀中你的收獲。(如法布爾的“興趣”) 交流收集的成功人士的故事,歸納評述其成功的原因。其二、設計手抄報,先在內容上籌劃,可以從這樣幾塊組織:刊首語、故事與啟迪、走向成功的名言錦句、單元學習心語。再根據內容進行版面設計并完成。
三、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落實語文教學本體目標。
語文教育有為學生精神打底的責任,從上面的教學序列安排,你可以感覺飄揚著的人文大旗——喚醒學生向往成功的意識并自覺地一步步邁向成功。這是精神的滋養,不是知識的告訴,它需要在語言的觸摸中,形象的感受中,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地從心底溢起。所以,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既是人文熏陶的前提需要,也是語文教育必須夯實的本體目標。
1、留下語言。語言不是抽象物。一個詞語、一個標點、一句話只有在具體的語境里賦予其形象情感方可顯露生命,這樣活潑的語言也才值得才有可能留下。如《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一課中出現了一個詞語“天涯咫尺” (反義構詞,課文是以“遠在天涯……近在咫尺”出現的),從上出語文味的角度出發,教學可以由學生熟知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引入,設問:從“若”你看出什么?現在這樣的愿望能夠實現嗎?由學生回答引出:互聯網讓知己、親人實現了“天涯咫尺”的夢想,讀課文語句“從北京的一臺電腦上發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幾秒鐘,對方就能收到”,“在網上和親朋好友通電話,電腦里不僅能傳來對方的的聲音,還能顯現他的形象”。于是“天涯咫尺”在學生腦中存留——“雖然對方遠在天涯,但是卻讓人感覺近在咫尺”——不僅有溫情浪漫,還有科技神奇。詞語的學習需要納入文本系統之中,標點的學習也同樣必要。這一單元反復出現了引號的使用:《說勤奮》中的“警枕”、《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海上兇神”、《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中“網”、“線”、“地球村”等,這些地方都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點,值得讓學生好好體會,并學習運用這樣的表達方式。語句上,“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像這樣的語句不值得一讀再讀,一品再品,化為其精神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