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文本之舟駛入生活——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閱讀教學設計
2、留下形象。有一段時間,我們的閱讀教學常常把課文當知識來教: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用一兩個詞語揭示文章中的人物品格……教學以這樣的“知識積累”為追求。殊不知這樣的“知識”干癟、僵化,難有生成。文學是以形象說話的(情節線索、生活場景與細節),學生的人生智慧也常常依靠一個個鮮明形象來啟迪、開化。留下形象首先要有形象,所以培養語感,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形象喚起能力十分重要。《維生素c的故事》中描寫哥倫布返航靠近荒島有這樣一段話:“正在這時,十幾個蓬頭垢面的人從島上向大海狂奔過來。這不是那些船員嗎?他們還活著!”如何藉此培養學生的形象感知力呢?一讀,頭腦中有此刻相見的畫面,能感受到人物此刻的心跳嗎?再讀,能注意“蓬頭垢面”這個詞語,并由此展開對生病船員島上生活的聯想嗎?三讀,再次體會 “狂奔”行為后的“狂喜”、“這不是那些船員嗎?他們還活著”話語后的“驚喜”——而這,正是維生素c被發現的契機啊。為了強化這種形象感,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將這樣的情景用語言復述下來,這既鍛煉了學生捕捉細節把握信息的能力,也實際培養著學生語言的交際能力。在復述過程中,在聽說過程中,人物的形象再一次在腦中浮現,并在這反復中積存下來,成為日后行為效仿的榜樣。必須指出,為了讓這樣的“經歷”成為“經驗”,教學中有必要和學生一起總結這培養語感的方法:輕輕地讀,把話語所包含的信息釋放出來,形成即時畫面——摳字眼突出重點讀(如抓住“蓬頭垢面”),聯前想后,補充細節——再次感受讀,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
3、留下情感。我們說,即使學生把“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橋梁”這個道理、這個結論背得再熟,也不能讓他改變什么。因為這只能作為知識在腦中存儲。只有他真正感動了,有了情感的認同,這個道理才可能轉化為意識支配下的行為。當然,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需要在語言的品味中,在形象的感受中萌發。比如李時珍“放在嘴里嚼嚼”這個動作細節就很值得咀嚼:李時珍為什么要嚼?嚼的次數?嚼的后果?于是李時珍“為民得福,吃苦也值”的情懷以及“分清、寫清”的科學態度在這一“嚼”中顯示。于是對李時珍的敬仰之情也就伴隨語言的咀嚼在胸中升起。
我們認為,語言、形象、情感本為一體,當包蘊形象、情感,具有著活潑生命力的語言在學生心中積存下來,這不僅是其語文能力的基礎,也是其文化品質的養基。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在特殊的時空境遇下,藉此學生會得到一種慰藉,一種動力,一種激勵與智慧。[1] [2] [3] [4] 下一頁
模塊教學建議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根據時間脈絡再現情景式復述課文
一、引入
在前一課《說勤奮》學習中,我們認識兩位可敬的人(生答)。從他們身上,我們認識到: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學生接應背:他們用汗水與心血澆灌出來的)。今天,我們學習16課,又將認識一個人,他是——板書:李時珍。課前預習,對他有什么了解呢?用簡潔的語言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