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第一朵杏花
請看學生加的有關提示語:
竺可楨爺爺奇怪地(微笑著、溫和地)問:“什么事情啊?”
孩子急忙(興奮地、結結巴巴地、自豪地)說:“竺爺爺,杏花開花啦!”
竺爺爺高興地(連忙、興奮地)問:“什么時候?”
孩子自信地(不容置疑地、肯定地)說:“剛才!”
竺爺爺激動地問:“是第一朵嗎?”
孩子自豪地答:“是。”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學生對竺可楨終于發現第一朵杏花盛開的時間激動萬分的心情,對孩子受竺爺爺的影響而堅定不移地幫助爺爺科學觀察杏花執著精神是真正懂了。但孩子們對提示語究竟如何運用顯然還是不甚明了,這也是我預料之中的,所以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所以我又拋出一個問題:“人物的提示語是否都應放在前面?如果要改,該如何改?”
這時學生都沉思起來,過了一會兒,有幾名學生發言了:
生1:“竺爺爺,杏花開啦!”這一句的提示語應放在后面,因為孩子終于發現了杏花開放,他急切地想讓竺爺爺知道這驚天喜事。
我讓學生把提示語調到后面讀讀:
“竺爺爺,杏花開花啦!” 孩子急忙(興奮地、結結巴巴地、自豪地)說。
孩子們發現果然這一句人物語言,提示語放在后面確實比前面好。為此,我提醒學生原當人物的語言比較急切、緊張時,提示語可以在后面添加。
接著孩子們覺得后面竺爺爺的話:“什么時候?”、“是第一朵嗎?”提示語最好也放在后面,以表現竺爺爺的興奮之情。
有的孩子以為到這里可以結束了,我卻忽悠了他們一下:“那么既然剛才的對話比較急切,你覺得加提示語還有必要嗎?”
馬上有的孩子大呼上當,因為做了半天無用功,老師捉弄他們了,因為人物對話既然這么急切,完全可以不用提示語。于是我提醒學生,不用提示語是人物對話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可還有幾名孩子卻說,剛才的練習很有意思,使他們懂得了人物的提示語在什么情況下加在哪里。
附:學生作文
買菜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希望小學 六(2)班 楊成云
今天早上,媽媽對我說:“兒呀,媽媽今天有事,你去幫媽媽買點菜回來,以便今中午吃。”說完,隨手從包里掏出一張兩元的支票遞給我。
我心想:這可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呀。我到底是接還是不接呢?這幾天,媽媽的臉上都沒有笑容,媽媽的笑容到哪兒去了呢?我作為媽媽的兒子就要幫她找回笑容。于是,我便爽快的答應了她。我接過錢,看了看,說:“媽,你放心,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說完,我便向菜市場奔去。
哇,這里的菜真多呀!有黃瓜、白菜、青菜、蘿卜……多得讓我眼花繚亂。這么多的菜,買什么好呢?看看這個也想買,看看那個也想買,可是身上只有兩元錢呀。我環視四周,突然,我的目光在一個賣青菜的攤上停住了。記得媽媽說:“吃青菜好,俗話說青菜吃了輕快。”好,決定了,就買青菜。
我走過去,看了看青菜的質量,又青又嫩,質量是沒問題了,不過價錢有點貴,要一元錢才買得到一斤。這時,我想起了媽媽平時教我的討價還價‘三步曲’,今天終于派上用場了。這種方法共分三步,第一步是:要說要買的菜的缺點,使賣菜的人覺得自己的菜賣不到那么高的價錢,從而達到減價的目的。我想了想,說:“大嬸,你看,你的青菜上有被蟲咬過的痕跡呀。這么多的水,很壓秤的呀,你就便宜點,六角一斤,賣給我吧!”我心想:看你怎么說。沒想到,她卻說:“小朋友,青菜被蟲咬了才說明這青菜沒有打過殺蟲劑呀,如過不加點水,青菜會干枯的,到時,我怎么賣出去呀。說實話,我這已經是很低的價錢了,這樣吧,我給你算九角錢一斤。”哼,夠狡猾,這樣的話虧你想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