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四年級下冊語文復習教案
當你的朋友不講信用時,你真想對他說 (用上〈論語〉中的句子)
第三組復習目標:圍繞“大自然的啟示”主題取材,啟示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要保護好生態平衡,否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二是找出大自然的規律,從中進行發明創造。
《自然之道》
1、讀課文,記生字,注意“幼、啄、蠢”
“道”是指道理,事物的規律。“自然之道”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不經人力干預的自然規律。
2、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以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見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發現并被啄時,不顧向導的勸阻,要向導救它。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結伴而出,結果全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食。
交流學了課文后的體會: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事與愿違的結果。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具體指什么?
我們是如此緊張,而向導是怎樣的態度?用一個詞回答。若無其事
你怎樣理解“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句話的?
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太平洋海龜防備天敵、自我保護的手段。點明了課題,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規律。
3、體會個別字詞的意思:
極不情愿:說明向導對同伴們善良的呼喊予以理解,但又感到無奈。說明向導非常勉強
向導“不情愿”的原因是向導認為這會給海龜帶來傷害。
悲嘆:表達出此時向導十分傷心、難過。
根本:說明了海龜的災難,完全是由于“我們”違背了規律造成的。
頹喪:表達出嘲鶇飛走時的不甘心,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得十分形象。
可略4、為什么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指的是硬讓向導從嘲鶇的嘴里救下了那只小龜,結果害得大批的幼龜以為外面沒有危險,爭先恐后地出來,最后很多幼龜被嘲鶇吃掉。
“我們認為自己愚不可及”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自然的規律,不按“自然之道”辦事
向導對小海龜的態度為什么會從“若無其事”轉變為“悲嘆”?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了解黃河變化的原因,弄清人類無限制開發而產生的惡性循環所帶來的惡果。
1、黃河發生變化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的原因,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黃土結構松散,引起水土流失,而是人類自身的原因,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黃河發生變化的核心問題,因此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
2、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所以保護它人人有責。雖然它已經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是我們已清醒認識到人類所犯的錯,作為小學生不但要從自己做起,而且還要教育身邊的人,共同為保護黃河出力。
《蝙蝠和雷達》,講人類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在夜間飛行。
1、讀課文,記生字,注意“捕、礙、揭”
蝙蝠是這樣探路的: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超聲波,超聲波向前推進時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改變方向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