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實錄
生1:《扁鵲治病》這篇課文講的是扁鵲想給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認為自己沒病,后來病死的事。
師:再請人說一說。
生2:《扁鵲治病》這篇課文講的是扁鵲看出蔡桓公有病,想為他治病,可是蔡桓公偏不相信,最后蔡桓公病死的事。
師:我們來一起概括一下本課的主要內容。起因是扁鵲看出蔡桓公生了病,想為他醫治,經過是幾次向他說明,(四次)那我們可以說多次,結果蔡桓公根本不聽,最后病死。
師:(小結)我們剛才不僅僅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們收獲了一種概括主要內容的好方法。我們僅僅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還不夠,應該讀得更深入一點。這樣才會有深度,才會有內涵。
四、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人物想法
師:你能不能了解扁鵲和蔡桓公的想法呢?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體會到人物的內心什么想法?
生: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我覺得扁鵲是非常誠懇的想為蔡桓公治病。
師:能不能帶著這種感情去讀。
生(讀):“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身體內發展。”
師:扁鵲是名醫,還應帶著關心去讀,還有誰來讀。
(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從扁鵲的語言中體會到了扁鵲的內心,還可以從什么體會扁鵲的內心?
生:動作。
師:那誰來說說你從扁鵲的什么動作中體會到了?
生:我從“一會兒”體會到時間很短暫。
師:是啊,扁鵲不愧是名醫啊,只用了“望聞問切”中的“望”,而且是一會兒就看出蔡桓公有病,這可見扁鵲的醫術高明。(板書:醫術高明)
師:再讀讀蔡桓公的語言,你能從蔡桓公的言行中體會到什么?
生1:蔡桓公很傲慢。
師:你能讀出來嗎?
生(讀):“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病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師(評):體會得好,讀得也流利,還有誰能讀出傲慢的?
(生讀)
師:蔡桓公是國王,他的聲音很大,還有誰能讀嗎?
(生讀)
師:聲音大多了,你還能體會到大王的什么嗎?
生:蔡桓公很自以為是。(師板書:自以為是)
師:那請你讀讀。
(生讀)
師:看到同學們讀,我也想讀出蔡桓公的自以為是、傲慢,聽聽老師怎么讀。
師(讀完):聽出來了嗎?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蔡桓公的傲慢、自以為是,誰再來讀讀。
(生讀)
師:聽聽有一點感覺了,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完)
師:確實是一位自以為是的蔡桓公啊。
師:剛才我們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課件出示學法:品讀言行——體會內心——感悟性格)
師:大家用這種方法學習第二三次拜見的情形,你能體會到人物的內心想法的變化了嗎?
五、自主學習后兩次見面情形
(學生用以上方法自學,教師出示自學目標:
1.扁鵲心情有什么變化?
2.揣摸蔡桓公的心理?
3.在課本的空白處寫出他的內心想法?)
師:扁鵲的心情有什么變化?你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生:我從扁鵲的語言中體會到扁鵲越來越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