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四冊全冊第八單元教案
29 古詩兩首
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起頭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再一次把學生帶回兒時傾聽大人們講故事的快樂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豐富。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淺顯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牛郎織女》。
《嫦娥》這首古詩情感綿長幽怨,學生在情感上很難跟進,共鳴。因此,本課目標定位為感受而非感悟,力圖借助本詩和嫦娥奔月的傳說讓學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麗和神奇。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釋義、書空等方法認識“乞、霄、燭、曉”等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注意乞不能多橫,曉右上部不要多點,霄雨字頭要扁。
2、通過配樂、賽讀、引讀等途徑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體會兩首詩中歡樂和孤獨的情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3、通過預習、拓展,結合資料袋等手段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4、閱讀課前準備的民間故事,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古詩,有感情背誦古詩。
難點:領會詩中抒發的情感。
課前準備
1、 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間故事。
2、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八單元 學情分析
基本程序 教學調整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學生背古詩)經常把自己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親人、朋友聽一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因為溫故而知新。
2、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古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古詩兩首》。板書課題。
二、初讀正音
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要口到、眼到、心到,注意讀準詩句中的四個生字。
1、指名讀,主要正音:乞巧中乞音變,燭翹舌音、屏后鼻音等。
2、你發現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嗎?(強調古詩中都含有民間故事)
三、學習《嫦娥》
過渡:這兩首詩中,你覺得哪一首更難懂?讓我們先走進《嫦娥》。
(一)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小組合作借助插圖、注解、民間傳說說大意。
3.全班交流:誰能說說你讀明白了什么? (從字、詞到句)
4、師說意思,學生說詩句。(室內,云母屏風上映著幽暗的燭影;室外,銀河漸漸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大概是后悔偷吃了靈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二)再讀感悟,品味詩情
1、了解了詩的大意,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心情嗎?(孤單?寂寞?無盡的思念?)
2、是哪些詞句為你勾勒出這么樣的畫面?.
3、預設交流點:
云母屏風---冰冷的石材,精美迤儷的圖案。從中引導感受優裕的物質條件下嫦娥內心的孤寂凄涼。(和自己家裝潢的很富麗堂皇,只留下一個人時作對比。)
曉星沉---百無聊賴地守侯著星星升起又沉下,無數個不眠夜啊!
悔---這是一種怎樣的悔恨啊。教師補充:嫦娥飛入月宮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鄉親,雖有山珍海味,宮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煩。
碧海青天----這詞給你一種怎樣的聯想,從中感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