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滿激情的去上課的,孩子們的朗讀也很有水準,整堂課的氛圍一直不錯,對于文本細節的理解也比較到位。《虎門銷煙》是一篇歷史題材的文章。歷史事件離學生們的生活比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的設計理念是通過創設情景將學生帶回到當時的場景中,讓學生能夠深切感受當時的情景,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假設孩子們和廣州老百姓一起,作為銷煙的見證者,一起觀看銷煙,效果不錯,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的。
但還是有些遺憾產生的。
我想,如果沒有前期鋪墊,學生們是不會很快入境 ,但是,大量的鋪墊的話,30分鐘又遠遠不夠。最后我決定重點放在銷煙時和銷煙后去講,前邊兩段選擇回憶導入。可這樣一來,整篇文章便有些斷開的感覺,銜接的不是很好,影響了文本的整體效果。顯得過渡不自然。一堂課應該是一個整體。課堂設計的每個環節之間應該是環環相扣,緊湊而一體。這就需要有一個很好的過渡。生澀的過渡會割裂兩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因此,過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這樣才能讓課堂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另外我對課堂的預設不夠。孩子們回答問題時冷場了一下,雖然我用了一句話:“看,你激動的都說不出話來了。”掩飾過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為理解的不到位才沒有回答出來的。
每一節課都是不可復制的。課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因此教案當中必須對教學設計以及學生的表現做多種預設。這樣才能夠保證遇到特殊情況或是偶發事件能夠不慌不忙,沉著應對。
還有,我對學生的評價缺乏針對性。課堂評價是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好的評價能讓學生體驗成功感,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與隨機應變的能力。評價語注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表現,做到細、準、精。要做到因材施評。只要有了針對性,評價的多樣化自然就有了。
總之,這堂課結束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吸取教訓,發揚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的。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是一篇形象生動、條理清晰又不乏結構嚴謹的記敘文。課文以歷史上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為題材,用簡練的筆觸、生動的語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的經過,揭示了它的偉大歷史意義。
課文在敘事的過程中,還不惜筆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對這件事的強烈反響,從側面反映了虎門銷煙是順乎民意的正義之舉,是顯示中國人民偉大力量的愛國行動。
上課一開始,讓學生用書上的詞語來評價虎門銷煙這一事件,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偉大壯舉”。于是在教學時,時刻讓學生把目光集中在在“壯”字上:
【預想】首先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讓學生自己讀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從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將要下令時的情景和銷煙時的情景中發現“禮炮轟鳴”、“群情沸騰”,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自己也在現場,自己也在歡呼,體會出銷煙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更是一種感情的迸發,學生們讀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