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教學案例(精選17篇)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
師:禮臺下坐的都是哪些人呢?
生:一側坐的是文武官員,另一側是外國商人。
師:咦,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邀請外國商人來觀看虎門銷煙呢?
師: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你能不能結合銷毀鴉片的原因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呢?
生1:邀請外國商人來觀看,是因為中國人想要告訴外國商人,我們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
生2:老師,我有不同的想法。
師:你大膽地說。
生2:我認為邀請外國商人是因為中國人想讓外國商人看到鴉片被銷毀了,以后外國商人就不敢出售鴉片了。
師:你是個很會思考問題的孩子。你有你自己的想法。這點很好。孩子們,你們覺得外國商人看到中國銷毀鴉片,以后真的不會出售鴉片了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外貨商人還會繼續出售鴉片,因為一旦吸上了癮,就會一直想要吸,就會去購買鴉片。
師:你對鴉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啊!出示鴉片的知識。老師介紹(鴉片俗稱大煙,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毒性很大,上癮后,很難戒除,能使人意志萎靡,甚至喪失性命。)
生2:我覺得外國人還會賣鴉片,因為外國人的目的就是要侵略中國,賣鴉片只是一種方式而已。
師:你看穿了外國商人的心思。如果沒有想要侵略中國的目的,就不會發生1840年的鴉片戰爭。
師:(小結)同學們,外國商人看不起中國人,想要侵略中國人,而我們中國人就應該用實際行動證明引讀——“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學生齊聲朗讀)
教學分析:
(一)引導學生質疑
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發現問題才能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只有發現問題才能使學生在不斷求索中得以發展。在教學《虎門銷煙》第二小節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圍繞“另一側坐的是外國商人”展開質疑。學生通過思考,自然而然會想到為什么請外國商人來觀看虎門銷煙。學生要在思考中發現問題,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激起探究問題的興趣。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比老師拋出問題更能吸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二)重視課堂教學預設性和生成性資源
在本節課中,圍繞“為什么要讓外國商人來觀看虎門銷煙”進行交流。在上課前我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預設:因為想證明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可是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卻有了新的想法。其中一個學生認為:邀請外國商人是因為中國人想讓外國商人看到鴉片被銷毀了,以后外國商人就不敢出售鴉片了。出現新的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原本單一的一問一答的課堂就變得豐滿了很多。問題中包含問題,課堂上學生智慧的火花將相互碰撞,這一理由的提出勢必會促進學生探究問題的原因。
(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以“外國商人看到中國銷毀鴉片,以后真的不會出售鴉片了嗎?”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語文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拋出后,學生勢必會展開討論。討論有益于問題的解決,討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表現。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老師的恰如其分地總結和資料的補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老師的評價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老師的評價很重要,好的評價語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當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請外國商人來看虎門銷煙”之后,我給學生的評價是能不能結合銷毀鴉片的原因來談談自己的理解。評價語中隱藏著對學生的問題的引導會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當一位學生說:“外國商人不會停止販賣鴉片,因為一旦吸上了癮就會繼續去買鴉片“時,我順勢介紹鴉片的知識,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鴉片的危害極大,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重要意義。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2
《虎門銷煙》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學小學語文第7冊《虎門銷煙》。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能正確、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具體述了虎門銷煙的經過,并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群情激奮、大快人心的銷煙場面。要反復朗讀并于同學交流自己的獨特感受,體會中國人民的激昂之情、豪壯氣勢。
能力目標:結合語境理解“咆哮、囂張、銷毀、欺辱”等詞語。積累四字詞語,如描述人多、場面壯觀的“水泄不通、分外壯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情感目標:認識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在于打擊了侵略者,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欺辱的!培養愛祖國、御外辱的精神和自覺抵御毒品的意義。
三、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祖國御侮的斗爭精神,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課文共有6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門銷煙的時間;第二至五自然段具體敘述了虎門銷煙的經過,并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群情激奮、大快人心的銷煙場面;最后一個自然段段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全文結構嚴謹,首尾照映,記敘清楚有序。課文重點是銷煙的經過。在敘事的過程中,還不惜筆墨地描寫了老百姓對這件事的強烈反響,從側面反映了虎門銷煙是順平民意的正義之舉,是顯示中國人民偉大力量的愛國行動。
四、教學重點:學習課文能讀懂課文,理解虎門銷煙的主要經過。
五、教學難點: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六、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這篇課文的學生年齡基本上是12歲左右的,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他們能夠帶著一份好奇心敢于“打破沙鍋問到底”原則,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性啊!因為他們都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見識,所以就敢于質疑、創新和探索。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想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不可。而且,這篇課文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揭示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歌頌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不甘受欺侮的斗爭精神,這樣便引起學生的興趣了。
七、教學策略
課文的教學,不但是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美的語句,更應該從中懂得愛國主義精神。學習過程中,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課文中遇到的問題,借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本課中我將采取策略有多媒體導視、朗讀、合作交流等環境下的充分感受刺激,在新時代的要求下學習,一定要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的落腳點和著眼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文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的被動變為主動的形式去探索有關知識,最終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播放《林則徐》片段。
2、聽寫詞語。
(二)精讀課文
1、觀看《鴉片戰爭》一段
問:什么日子值得紀念?(不同尋常的日子,發生重大事件日子)
課文值得紀念的日子是什么?(1839年6月)
過渡:不同尋常在哪里?
2、朗讀課文體會到什么?合作探究。
壯觀虎門搭起禮臺上彩旗林立隆重
場面來觀看的人多
3、學習三——五自然段。
(1)這段主要講什么?(生:虎門銷煙的經過。)
(2)觀看多媒體片斷,同學們在課文中畫出怎樣銷煙的句子。
(先……再……然后……)
(3)學生分組討論在上臺進行表演。
(4)在播放《林則徐》片段,讓學生從“禮炮轟鳴、群情沸騰”等詞語想象當時銷煙場面,它是得民心順民意的。
4、學習第6自然斷。指導朗讀,再聽音樂朗讀,讓學生抓住“沉重地打擊”“不可欺辱”中體會到虎門銷煙的重大意義。
5、回顧全文。為什么說“1839年6月3日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可以從多媒體體會時代背景、銷煙的成果以及它的意義來說。
(三)指導復述課文。
1、方法:理清每一自然段的重點,看板書提示。
2、分組討論,互相講述和指正、補充。
(四)指導說話。
1、用“先……再……然后……”說話。
2、聯想:生活當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上以上步驟的。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了解虎門銷煙這一震驚中外的壯舉,我們心頭難以平靜。屈辱的歷史,讓我們心痛;不屈的抗爭,讓我們振奮。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銘記民族英雄林則徐為振興祖國而奮斗。
(六)課堂作業。(多媒體演示)
林則徐一聲令下,___的虎門銷煙開始了。只見一群群光著背梁、赤著雙腳的工人,___向灌滿水的銷煙池里___下鹽巴,___把收繳來的鴉片___如池浸泡半日,___把一擔擔生石灰___下去。
(1)這段主要寫什么?
(2)表示先后的詞語有______。
(3)誰能用上表示先后的詞語說一說。
1、課文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讀寫一體化。這篇課文條理分明,重點突出,場面烘托描寫到位,語言精練,生動形象。作者描寫了虎門銷煙的場面,顯得更壯觀、轟動:晴空萬里,藍天之下,碧海蕩滌,綠樹環繞的虎門寨格外壯麗,在這樣風光的地方銷煙,其意義非同尋常。海灘上云集的人群,更表現了百姓禁煙的愿望。“禮臺”“彩旗”“朝服”等進一步渲染銷煙場面的莊嚴隆重。這種濃墨重彩的場面描寫,渲染了氣勢,為下文重點描寫銷煙經過,揭示銷煙意義蓄了勢,作了鋪墊。由此可見,本文場面烘托到位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寫作方法。
2、利用多媒體理解課文背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18世紀,大量的中國人民開始吸食鴉片,大量的白銀開始流入鴉片販子的腰包,經常遇到一些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的煙鬼賣兒賣女吸食鴉片,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面對此情此景,當時擔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力主禁煙:“長此下去,國外無御敵之兵,內無充餉之銀。”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
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我始終嘗試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貫穿整堂課中。自讀、自悟,說真話,抒真情,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這就是自主;各抒已見,解人以困,虛心請教,平等對話,這就是合作;聲情并茂地讀,情真意切地說,設身處地地想,身體力行地做,這就是探究。《虎門銷煙》思想內涵較為深刻,離學生生活也較遙遠,要想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確非易事。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戰略”高度,整個教學以精煉的問題串聯起來,為學生生發了浩大的思維空間,學生才得以說真話,抒真情。使學生自主經歷了一個“生活——讀文——感受——實踐”的過程,課堂始終充溢著濃濃的人文馨香。可是還存在不足之處是,沒有給足夠的時間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課文能夠利用自然環境描寫襯托現場氛圍。文章在描寫銷煙當天的天氣以及現場環境中寫道:天氣晴朗,碧海、藍天、綠樹,把古老的虎門寨裝點得分外壯麗。寥寥幾筆,卻透露出當時一種昂奮發之情和豪壯之氣。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襯托出環境描寫的氣氛,這是敘文文章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
5、課文教學中能夠聯系實際,滲透思想教育。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教師主要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當時場面的壯觀,氣勢龐大,意義重大。通過質疑,使得學生與廣大們生共鳴,拉近時代距離。通過資料的搜尋,進一步體會林則徐頂著困難,冒著危險,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花時較多。理解透徹,使學生從文學和歷史以及思想工作上都能得到收獲。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3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末段,體會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實驗目標:
讓學生回顧歷史,了解舊中國的屈辱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情動于中而發而外。
教具準備:
《鴉*戰爭》錄像、《虎門銷煙》課件、網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相配的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3、通過上網搜集和處理資料,了解林則徐以及虎門銷煙的背離景資料。
一、課前準備:觀看《鴉*戰爭》
二、談觀后感受自然導入
師:這是一部老電影了,但我卻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為作為一名中國人,這段歷史是永遠不能忘卻的。你們看完了以后,想說些什么呢?
(生自由談論。)
師:影片中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由。
(可自由談,只要說出理由就行,相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引出主人公林則徐)
師:你們了解林則徐嗎?
先調動學生已知,大致說說對林則徐的認識,引導學生上網查詢。然后師總結。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提醒:不動筆墨不讀書。掌握生字詞。
出示要求:自讀課文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2)畫出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想象它們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檢查自學效果。
(3)出示詞語。
鴉*欺侮鹽巴虎門銷煙
歷史裝點頓時偉大壯舉
(4)指名讀詞,重點讀準翹舌音、后鼻音。
(5)解釋詞義,了解詞語掌握情況。
(6)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四、練習鞏固
1、描紅。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精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課文
1.虎門銷煙是個怎樣的事件?從課文中找一兩個詞語來說明。(引導學生讀讀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聯系,理解“值得紀念”是不同尋常的意思,“偉大壯舉”是指偉大的舉動)(板書:偉大壯舉)
過渡:課文中說虎門銷煙是“偉大壯舉”,在“壯”下加“△”,“壯”在這個詞中是什么意思?(雄壯、氣勢盛大)讀讀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現“壯”,將這些地方畫下來、讀一讀,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虎門銷煙》教學設計》。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你能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一事件的“壯”?
(2)讀后交流。引導學生體會這一段以銷煙前場面的隆重、壯觀體現了事件之“壯”。①前來觀看的人多而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寬闊的海灘擠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還有文武官員、外國商人。②隆重,虎門寨裝點得“分外壯麗”,新搭起的禮臺上“彩旗林立”;官員“身著朝服”。(板書:場面:壯觀、隆重)
(3)指導朗讀。
這一段我們應該怎樣讀?先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后試讀,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組織評議,教師適時點撥,然后再讀,要求學生讀出場面的壯觀、隆重,特別提示要把描寫人多、場面隆重的詞語讀好。
3.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
(1)過渡:銷煙前的場面是這樣的壯觀、隆重,可見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接下來第三、四、五自然段寫了這個“偉大壯舉”的經過。默讀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一說這三個自然段主要講什么?(虎門銷煙的經過)(板書:經過)讓學生概括說說主要經過:下令、銷煙、結果。
(2)從“虎門銷煙”的經過中,哪里看出“壯”?
①指名讀第三自然段中描寫下令銷煙情景的句子。讓學生說一說哪些詞句寫出了事件的“壯”?從中能體會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騰”、“禮炮轟鳴”反映人民禁煙的強烈愿望,林則徐“一聲令下”,說明了中國人民禁煙的堅強決心,這些詞語都寫出了事件之“壯”。
指導誦讀:抓住上面這些詞語進行誦讀,讓學生讀出中國人民激昂奮發之情,讀出氣勢,顯示出“壯”來。先學生試讀,再指名讀,評價,指點,最后齊讀。②指名讀描寫銷煙方法的句子,邊聽邊想:是分幾步銷煙的?
(第一步:撒鹽巴教師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拋鴉*、倒石灰讓學生自己概括)(板書:撒鹽巴拋鴉*倒石灰)
自由讀描寫銷煙方法的句子,看看課文用什么詞表示這三步的先后順序,并用“先……再……然后……”這幾個詞語復述工人是怎樣銷煙的。(板書:先再然后)
指導朗讀;這樣的銷煙方法真是簡易、獨特,而且有效。教師引讀。師:“隨著林則徐一聲令下,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開始了……只見……,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頓時,……”然后,自由練讀,結合插圖在頭腦產生圖像,通過銷煙的過程感悟這是一次“偉大壯舉”。然后,指名讀。最后齊讀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樣呢?自讀第四自然段,讀時你想到什么?想想應該怎么讀?
教師點撥:①從“跳哇、叫哇”想到銷煙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從“成千上萬”、“歡呼聲”想到銷煙的聲勢撼天動地,愛國拒侮的志氣、力量震驚中外。你能把這一段讀得更好嗎?把歡天喜地的“壯情”和撼人的力量讀出來。
(4)想不想來看看當時的情景?師播放虎門銷煙的課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5)結果如何?請自讀第五自然段,再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引導學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萬斤”朗讀體會“偉大壯舉”戰果之大。
三、拓展練說
(1)教師引導看圖: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則徐指揮銷煙的場景,再看看林則徐的塑像,你想說些什么?可以結合現實總結出:中國人民不可侮。(板書)指導朗讀。
(2)出示第六自然段。練讀,最后齊讀。
(3)說說你們讀完這句話后有什么想說的?
(4)師總結,激發孩子們為了中國的強大而努力學習。
(5)齊讀課文。引讀: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學法練筆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師出示“……先……再……然后……”及練筆要求。
3、小組合作練說,并互評。
4、推薦或自薦說,師生共評。
5、怎么說就怎么寫。
五、練習鞏固
1、小練筆
2、同桌互相復述課文。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4
課文《虎門銷煙》介紹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經過,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全文語言精煉、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根據課文所在的單元主題,結合課文內容,確立“緊扣壯舉,體悟壯情,蕩滌愛國情感”的教學思路。課前組織學生觀看《鴉片戰爭》或閱讀虎門銷煙的相關歷史資料,讓學生了解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和對民族危亡的影響,初步感知林則徐銷煙的困難和決心。在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識寫生字后,實施以下教學設計:
一、為“壯”擴詞,讀出“壯味”
課堂伊始,為營造和諧課堂教學氛圍,可以采用做游戲的方式,組織學生為“壯”字擴詞。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板書詞語:壯麗、壯觀、壯舉、強壯、豪壯、雄壯、悲壯、氣壯山河等詞語。詞語本身不是孤立的,它們各自帶有獨立的意義和感情,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詞語時,可以要求學生不僅讀出對詞語的理解,還要讀出詞語的意味。這是一組“讓人心動”的詞語,學生在朗讀時必會神采飛揚、浮想聯翩,他們在朗讀詞語時自然地產生與詞語相關的情景的想象。
二、披情入文,察尋“壯舉”
在學生將詞語讀得意猶未盡之時,教師滿含激情引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歷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歷史。”學生齊讀課題。
虎門銷煙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它究竟是個怎樣的事件呢?從課文中找一兩個詞語來說明。這時可以引導學生讀讀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紀念”是不同尋常的意思,“偉大壯舉”是指偉大的舉動,并板書:偉大壯舉。
針對最后一節中“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讓學生談談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師補充:英國從18世紀開始經營鴉片,向中國大量走私,僅1835年,就向中國走私鴉片35445箱,約1800000千克,中國吸食鴉片人數約200萬。讓學生們認識到外國商人在中國販賣鴉片,實在是“肆無忌憚”、實在是“無法無天”。而虎門銷煙就像一記耳光抽在他們的臉上、就像一聲巨雷炸在他們的頭上。從而指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讀好最后一節。
在提醒學生認識課文這種首尾聯系的結構以后,可以出示下面的問題:讀讀課文2-5節,找一找能表現“壯”的語句,將這些地方畫下來,放飛你的想象,用心讀一讀。引導學生讀書中思考、讀書中標記、讀書中想象,讓每個孩子憑借思維,觸摸語言文字后面的風景。
三、讀中想象,體悟“壯情”
敘事類課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還原”,正如葉老所言:“要讓學生在文章中走個來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歷史久遠,學生對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了解相對較少,因此當學生充分的觸摸語言文字之后,應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品讀。
伴隨著學生的交流,讓學生透過課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擠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著朝服的文武官員”、“應邀的外國商人”等詞句的理解,指導朗讀。教師還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壯闊的碧海、壯麗的虎門寨、壯觀的場面”,在朗讀中再現還原,憑借朗讀讓師生一起走進“偉大壯舉”的“現場”。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描繪了銷煙經過。在閱讀交流中,“禮炮轟鳴”、“群情沸騰”、“震驚中外”等詞語必然會躍入孩子們的眼簾,在抓住詞語品讀時,指導學生結合插圖,仔細觀察林則徐的神態,從民工鄭重的表情、嚴整的軍容中想象:“在雄壯的禮炮聲中,林則徐健步登上禮臺,一聲令下,一群群健壯的民工開始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他們先……再……然后……頓時……這樣的場面何其壯觀!”在教師的話語引導下,課文中的插圖不再靜止,它仿佛一幅幅跳躍的畫面,帶領學生們“穿越時空”,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也就自然地讀出了那種激昂的“豪壯”氣勢。
第四自然段描繪述了“老百姓對銷煙的強烈反響,從側面反映了虎門銷煙是順乎民意的正義之舉,是顯示中國人民偉大力量的愛國行動” (教學參考書語)。透過字面,學生們很容易理解前者,但對于后者理解則相當吃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白:“在歡呼的人群中,有沾染鴉片成癮的年輕人,他們會說_____;有深受鴉片毒害的家人,他們會說______;有正直義憤的讀書人,他們會說_____……”在此想象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想象,當外國商人看到中國老百姓聲勢浩大的歡呼場面時,他們會感受到什么?進一步體會,銷煙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意愿,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行動!
想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把不同時間、空間的生活現象都聚攏到一起,從而使文章內容更為真切可感,更為豐富多彩。
第五自然段教學時,抓住數字“20多天”、“二百多萬斤”和“卷進咆哮的大海”等詞語,指導學生讀懂銷煙持續時間之長,銷煙的數量之多即可。
四、拓展延伸,再悟“壯舉”
課文選材于歷史事件,這就決定了課文教學必須適度開放。因此,當組織學生交流、朗讀了銷煙的“壯情”以后,應指導學生回讀全文,從整體上再度建構知識和情感。
可以結合課文第二幅插圖啟發學生以“我站在林則徐的塑像前”為題寫一段話,適時補充林則徐的愛國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談話之后,組織學生,誦讀最后一自然段,再次抓住“沉重地打擊”、“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等詞句,深層領悟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量將會讓世界震驚!
在全文閱讀教學似乎結束以后,對課文進行補白:由于鴉片戰爭的失利,腐朽的清政府將銷煙的所有“罪責”都推到了林則徐身上,道光皇帝將他革職,罰他往伊犁墾荒屯田……補充了這部分歷史故事,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于“壯舉”的另類思考。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讀懂課文,了解虎門銷煙的經過,認識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
2、運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走進虎門銷煙現場,感受老百姓激動的心情,了解虎門銷煙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教學媒體:自制《虎門銷煙》課件(文字、圖片、聲像),教師運用電腦等現代教學媒體,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
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對象雖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與虎門銷煙事件相隔久遠,因此,對鴉片給當時中國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對老百姓當時的歡呼雀躍、銷煙的歷史意義也沒有直接的感受,這些客觀情況造成了對課文理解的難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我們通過初讀課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則徐領導廣東軍民在虎門寨銷毀了二百多萬斤鴉片。
2、這節課,讓我們穿過歷史長河,跨越時空,去銷煙現場看一看那值得紀念的一幕。
二、精讀課文:
請同學們打開書本默讀課文。再次閱讀,你們又有哪些疑問呢?請在書中做個記號。
(一)質疑
(是怎么銷煙的? 為什么采用鹽巴、石灰銷毀鴉片的方法? 老百姓為什么那么高興? 為什么邀請外國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是怎么銷煙的?能找到嗎?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銷煙池里撒下鹽巴,再……
(1)通過這句的介紹,你能說說銷煙有哪幾個步驟嗎?
(2)你從哪些詞語看出有3個步驟
(3)為什么采用這樣的方法?
2、害人的鴉片就這樣被銷毀了,觀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動,你們從哪兒感受到的?
追問:成千上萬的人大聲叫喊、大聲歡呼,此情此景,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看見?
3、文中還有哪些描寫,也讓我們覺得這銷煙現場像過節一樣呢?讀一讀。
4、千上萬的老百姓為什么那樣的激動、興奮,?
(當時的中國老百姓給鴉片害慘了。那時侯,鴉片如同一個惡魔,在中國的土地上肆虐。許多中國人沉迷于鴉片中,中毒上癮。)
請看下面一組真實的照片:(出示歷史照片)
雖然,他們的面容不一,卻有著一樣瘦弱的身體,為什么?因為鴉片!鴉片使得他們不思勞作,鴉片使得他們傾家蕩產!
大片的田地荒蕪,大量的白銀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掙扎,又有多少年輕的妻子淚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當時的軍隊中,許多士兵手拿兩桿槍,一桿是作為武器的槍,銹跡斑斑;另一桿就是煙槍,油光锃 亮。當時的中國人被西方稱為“東亞病夫”。
現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見鴉片被銷毀,怎能不激動不興奮?!
他們會激動地叫什么?喊什么?
誰再讀讀第四節?
讓我們走近些,再看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看錄像)
5、目睹這壯舉的除了有受到鴉片殘害的中國人,還有應邀前來的外國商人。林則徐為什么邀請外國商人呢?
(看看中國人銷煙的決心,警告)
那,外國商人看到了,會是什么樣子呢?
正如第6節所說的,他們的囂張氣焰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據史料記載,銷煙前,外國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則徐會把鴉片全部銷毀。此時,親眼目睹銷煙過程的外國商人在懊喪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則徐。當時,就有外國商人向林則徐脫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6、你能勾勒一下心目中林則徐的形象嗎?(看圖片)
這就是愛國英雄林則徐,目光是那樣的堅定。他和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一起載入了民族史冊,時時激勵著華夏子孫。
齊讀第6節
三、總結:
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虎門寨已成了如今的虎門鎮。那兒的天依然是藍的,那兒的海也依然在咆哮著。碧空下,矗立著林則徐的雕像,仍然那樣的威嚴,仿佛向人們訴說著虎門不平凡的昨天。
讓我們把這偉大壯舉永記心田。齊讀課文。
四、課外延伸:
結合現在的走私毒品現象說說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
27虎門銷煙
壯舉
銷煙前 銷煙時 銷煙后
(人山人海)(煙霧彌漫)(歡呼雀躍)
中國人民不可欺!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用“先…...再……然后……”表示順序的詞語寫一段表示動作的話。
4、認識虎門硝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愛祖國、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強診斷矯治意識,提高自我診斷矯治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整體初讀,基礎性診斷
1、揭題。
2、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要求讀準字音,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3、學生質疑。
(1)請學生提出讀書遇到的不懂的問題。(學生質疑,以學定教)
(2)梳理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
(3)交代學法:帶著這些問題,邊讀邊思考,深入學習課文。
二、精讀品位,引導探究,理解性診斷
1、學習第一節。
(1)自由讀課文,思考:什么樣的日子才“值得紀念”?
(2)讀書匯報交流、小結。
2、細讀第六節。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段告訴我們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2)讀書匯報交流(注意理解“壯舉”“囂張”“氣焰”)
3、研讀第二節。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說說從哪看出虎門寨這一天不同尋常。(相機板書: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讀課文,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場面的壯觀。
思考:A、為什么來到海灘的人這么多?
B、文武官員到場說明什么?
C、為什么邀請外國商人觀看?
(1)匯報交流,師生評價。
(2)小結方法:回顧我們這幾小節的學習,我們采用了“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下面我們還用這個方法學習下文。
三、自讀領悟,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品讀三至五節,感受硝煙的經過。
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要運用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研讀硝煙過程。思考:分幾步硝煙的?硝煙過程中人們的心情怎樣?煙渣被卷進咆哮的大海暗示著什么?
(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感情朗讀,做到讀中悟情,讀中悟理)
2、再讀第六節和第一節。
(1)引讀。
虎門硝煙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驚中外,所以這件事被稱為——偉大的壯舉;它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這件事情意義重大,而它發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們說這一天是——中國歷值得紀念的日子。
(2)齊讀第一、六節。
四、遷移內外,讀說結合
1、出示:只見一群群光著背梁……然后又把一擔擔生石灰倒下去。
2、討論:硝煙時,工人們做了幾件事?課文用什么詞三件事連起來的?(板書:先……再……然后……)
3、小結:有時我們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幾步來做,為了表明這幾步的先后順序,我們可以用上“先、再、然后”來連接。
4、指導說話,引導回憶,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來完成?
5、練習說話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36
| by: 云姐姐 ]
(二)
字詞句篇、聽說讀寫,步步到位,腳腳踩實,顯得很扎實,很豐實。成功的是“場面壯觀、百姓壯情”讀解得透,缺憾的是“行動壯烈”解讀不深。第5小節數量詞“23天”、“二百多萬斤”的理解和“持續”一詞的感受、“咆哮”一詞象征意義的滲透被忽略了。
這兩個數量詞是“沉重打擊”的力度,是“不可欺侮”的示威,更是林則徐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凜凜告示。銷毀“二百多萬斤”的鴉片對外國侵略者的經濟殺傷力可謂猛也,以克計算的貨物,現在以萬斤銷毀,可見禁煙者的英勇氣魄和無所畏懼的膽識,真正的民族英雄之豪氣呀!外國侵略者恨之仇之,國人愛之敬之啊!
更可惜的是對這一壯舉的“深遠意義”的激情朗誦不夠。最后一節是全文主題的深化,是對民族英雄的頌歌和群情激奮、人心大快的豪情的張揚,可惜朗讀指導沒有到位,男老師的陽剛之氣不足,未能很好地演繹英雄的氣概和國人的豪邁。
建議結束語(激情朗誦,雄壯的音樂響起):
“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1839年6月3日,是中國歷史永遠銘記的日子,是“虎門銷煙”這一事件的紀念日,讓我們牢記這個特別的日子,牢記這個偉大的壯舉,牢記林則徐這個英雄的名字!
讓我們弘揚愛國之情,立下報國之志,實現強國之夢!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虎門)
此問轉載
建議板書設計:在引導孩子們了解文章大意時,就可板書:林則徐(紅色筆),突出這個民族英雄,因為他和“虎門銷煙”事件緊密聯系和“禁煙運動”密不可分;因為他是民族氣節的象征。
結束語中,突出“虎門銷煙”這一“壯舉”(紅色筆)的“偉大”,同時引申為林則徐的偉大,他是中國人民的代表。
7.虎門銷煙
場面 壯觀
壯舉{ 行動 壯烈
偉大 { 意義 “壯遠”
林則徐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虎門)
此問轉載
(三)
兩位老師素質全面,很好地展示了作為優秀教師的基本功,粉筆字端莊剛勁,普通話較為標準(周老師發音動程略欠),語音面貌較好,氣質儒雅;文本解讀深刻,有自己的見解和獨到之處。只是作為男性老師的陽剛之氣顯示不足,文化底蘊沒有盡情展示,制作課件的審美能力和智慧沒有展示。
一點淺見,隨心所記,僅作“拋磚引玉”用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虎門)
此問轉載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7
前兩天,實習老師執教《虎門銷煙》一課時,學生的一個質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使重點段落的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虎門銷煙》是蘇教版小語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記敘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其中“怎樣銷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關于怎樣銷煙,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只見一群光著脊梁、赤著雙腳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銷煙池里撒下鹽巴,再把收繳來的鴉片拋入池內,然后又把一擔擔生石灰倒下去。……
關于這一重點段的教學,老師在課前是這樣設計的:
先在整個自然段中找出這一具體描寫銷煙過程的句子;然后找出這一句話中表示動作的詞語;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把這一系列動作連接起來的;最后試著用“先……再……然后……”這一關聯詞語說話。
在課堂上當老師引導學生找劃關聯詞語時,突然有個學生舉手問道;“老師,‘拋’這個詞就是‘扔’、‘倒’的意思?為什么要用‘拋’呢?”這個問題原本在備課時設想由老師來提出,想不到學生很愛思考,給了老師一個意外的驚喜。于是,老師讓同學們展開討論。討論結果:大多數同學認為還是用“拋”好。接著,老師進而啟發道:再比較著讀一讀,感覺一下有何不同。這時,學生舉手說道:“‘拋入池內’和‘倒入池內’都能說明工人銷煙的動作,但‘拋’的力量比‘倒’更要大些。”話音一落,許多同學也都點頭表示贊同。
老師再提醒學生要邊讀邊觀察插圖邊思考,學生通過充分地品讀、看圖、思索,體會出:“‘拋’更加能體現出中國人民對害人的鴉片的痛恨心情。”一語中的,水到渠成,學生體會得真好。
在這樣的基礎上,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我想,通過思考——默讀——辨析——背誦,“虎門銷煙”的經過也就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愛國主義的種子也悄然播下。
這節課的教學比原來設想的更精彩,我們一直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直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線,充分體現他們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我想,我們收獲到的“意想不到的精彩”會更多!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虎門)
此問轉載
;id=1926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1
作者[王鎖歡] 發表
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1839年虎門銷煙的經過,告訴孩子們這個事件的重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是一篇愛國主義的好教材。
在課前,我和孩子們一起去查閱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一些背景資料,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處理中,我首先跟孩子們聊了有關這一歷史事件的一些時代背景以及對于林則徐這個歷史人物的理解,聽一聽孩子們對于這個事件的了解程度,然后,把我所知道的相關知識告訴孩子,讓孩子們在熟知這一歷史事件的前提上去學習課文,這樣更能準確地把握課文所要我們領略的思想感情。一開始,我把課文開頭和結尾相聯系,先體會這一事件的重要意義,然后引入到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來。
總之,這篇課文的學習,我主要采取了三個方法:
一、交流資料,了解時代背景。這個任務是學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課堂中進行匯總的一個部分,孩子能樂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在課堂中匯總,是為了給課堂教學打好基礎,讓所有孩子都能夠了解這些相關的知識。
二、讀故事、講故事。讀通課文,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這是我給孩子們自學的一個要求。他們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也很樂于講出來。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把握課文要求,能夠進行有選擇的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三、寫一寫,抒發感情。以課文書后習題為準,以“我站在林則徐塑像前”為題,進行作文。可以是我在塑像前的默哀時的想法,也可以是給林則徐的一封信,也可以兩者結合,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感情在說后再寫出來。
多方面結合,就構成了我這一堂課的教學。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虎門)
此問轉載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0
看完了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學校曾志華老師對《虎門銷煙》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后,我學到了很多在教學設計方面自己所不具備的備課思想,備課方法。在此,我淺談一下自己讀后感觸很深的地方。
從第一部分的教案背景中可以看出,曾老師對《虎門銷煙》這篇課文的講授是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的。他把四年級語文上冊的這篇課文與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初中歷史課中的中國近代史的開篇等其他學科內容聯系起來,把這篇課文定位在很重要的層面,定位很準確。另外,從設計思路上看,這份教案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文道并重,語文教學與禁毒宣傳雙線推進”,這種設計思路也是很有道理的。
根據老師以上對教材地位的深入分析,以及對教材內容的深刻剖析和把握,又依據四年級學生的學情和身心發展,制定了適合該學段學生的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同樣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出來的三維目標,簡潔而全面的包括了這篇課文應該使學生學會的知識和領悟的感情。這一既準確又合適的目標的制定必然是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全面、準確的把握的,作為準老師的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一點。
教案的重頭戲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這一環節也充分體現著老師的職業素養。該篇課文分兩課時來講,第一課時是對課文內容的講解,第二課時是禁毒教育。剛看導入時,我就被深深吸入了這節課之中,老師先給學生看一幅罌粟花的圖片,在學生正陶醉之時,話鋒一轉,道出了這一“魔鬼之花”的廬山真面目,這是一種毒品鴉片的提取來源。由此引入該文的學習,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份教學設計的一大特色,就是圖片都插入的恰到好處,增強了課件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如美麗的罌粟花,從罌粟花的果實中提煉出的鴉片,古人吸食鴉片后瘦骨如柴的樣子等。
這份教學設計還充分體現了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曾老師在設計本課時,一直是在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站在學生的角度,設想學生可能會有的回答和反應。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在不脫離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既進行語文學科教學,又進行道德教育,禁毒教育。
在課文朗讀方面,采用多種朗讀方法并舉的形式,其中的分角色朗讀,分小組表演式的朗讀,同時還帶有比賽競爭的意味,師生共同參與,這些舉措方法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所以這份教案在朗讀方面的設計也是一大亮點。
第二課時的內容是禁毒教育。這是該教案與其他同篇課文的教案的顯著不同。這節課更是讓學生暢所欲言,根據學生在課下提前搜集到的資料,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的問題大膽發言,拓寬了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達到了禁毒教育的目的。
總之,我覺得這份教案有很多的亮點,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讀8個生字,掌握10個生字,會組詞。
3、學習文中描寫場面的段落,進行片段描寫。
4、充分認識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歷史背景及銷煙的意義。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歷史背景及鴉片的危害(出示鴉片給國家、民眾帶來危害的畫面及文字)
2、釋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讀音,并組詞。
2、理解詞義
贊不絕口 歡呼雀躍 垂手恭聽 水泄不通 沸騰
3、再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提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三、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體會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認識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2、學習文中描寫場面的段落,進行片段描寫。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時光隧道。回到172年前的廣州城,去親自感受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觀場景吧。
二、對照閱讀:品味人物心情
(讀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1、廣州城因為什么而沸騰?劃出表現廣州城熱鬧的句子。
2、當外國商人見到銷煙以后,他們有什么反應?
板書: 百姓 外國商人
開心喜悅 狼狽不堪
大長中國人志氣 滅外國侵略者威風
3、指導朗讀。
三、重點閱讀,體會壯觀氣勢。
(一)體會人氣壯觀(出示畫面)
學生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
①表現前來觀看銷煙人數之多的詞。
②描繪人們熱烈慶祝銷煙喜悅心情的詞、句子。
(二)體會場景壯觀。
學生自由讀第4、5自然段,劃出句子,找出重點詞。(出示畫面)
1、表現銷煙池規模宏大的句子:
2、描寫銷煙時的場景:
①找出銷煙的具體過程的句子:
②銷煙時的情景:
③圍觀群眾的表現:
④銷煙的數量:
3、指導朗讀。
四、總結:
在國難當頭之際,林則徐堅決反對外敵,虎門銷煙之舉,銷毀的不僅僅是鴉片,更是“東亞病夫”的形象,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為中華民族揚威,令國人揚眉吐氣。
五、拓展訓練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么?
2、仿照文中三處熱鬧場面描寫段落,把“六一”兒童節或春節的熱鬧場景寫下來。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2
許貴華,安徽省六安市解放路小學高級教師,多次參加區、市級教壇新星大賽,裕安區小語會理事,省級骨干教師。曾獲安徽省首屆文學藝術作品大賽成人組一等獎,全國中小學教師第四屆范文寫作大賽二等獎,六安市優質課大賽第一名。多次獲裕安區“師德標兵”稱號。先后參與解放路小學兩個國家級課題的研究。目前,正在就學生經典誦讀與現代文閱讀相互促進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2、初讀感知,理清脈絡,嘗試復述課文。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板書學生嘗試復述課文。
難點:虎門銷煙是偉大壯舉,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簡介林則徐
1、2003年,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剛剛當選新一屆中央政府總理的用兩句詩來表達他為國為民的理想與信念,獲得了中外記者們熱烈的掌聲,也讓電視機前更多的老百姓感動不已。哪兩句詩,請看
2、課件出示詩句
師簡單講解詩句意思,引導學生談談對詩句作者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了解。
3、板書課題,釋題。
銷:銷毀、燒毀。
煙:鴉片,俗稱大煙。
銷煙:就是把鴉片銷毀。
虎門:廣東省東莞市。
二、創設情境,初讀課文
1、播放電影《林則徐》虎門銷煙視頻片段。
2、提問:你看到在虎門銷煙過程中最高興的人是誰?
3、提問:看過虎門銷煙視頻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4、學生帶著感受讀課文。
三、出示“自學導讀單”,學生交流自學情況。
(一)出示::自學導讀單
1、簡單了解林則徐生平。
2、了解虎門銷煙的相關歷史背景。
3、自學生字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4、按虎門銷煙的時間、過程、意義把課文分成三段。
5、虎門銷煙是偉大壯舉,“壯”字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6、參加虎門銷煙人數眾多,文章為什么沒有描寫人物語言?
7、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二)同位之間或前后位之間交流自學收獲
四、師生互動,討論、交流、板書
1、出示課件,學生讀詞語,師生共同交流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2、師生交流分段。
3、師生交流虎門銷煙的過程。
抓住虎門銷煙是怎樣的大場面。
‚抓住銷煙三個步驟(總結板書,力求為學生復述課文提供線索)。
五、學生根據板書內容練習復述課文。
六、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七、小結
剛才同學們討論了在整個銷煙過程中最高興的人是老百姓。這就是中華民族能夠長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翻開我們民族的史冊,在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刻,總有像林則徐一樣的民族英雄,更有千千萬萬個普通的老百姓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他們的英雄業績,他們的英雄形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
課件
八、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上網搜一搜中華之民族英雄有哪些?
3、練習用“先……再……然后……”造句。
九、板書設計(略)
設計反思:
《虎門銷煙》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全文共6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門銷煙的時間;第二至五自然段敘述了虎門銷煙的經過,并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群情激奮,人心大快的銷煙場面;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課文重點是銷煙的經過,在敘事的過程中,作者不惜筆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強烈反響,顯示出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
秉持有效教學先學后教理念,課前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幫助學生預習的《導學單》,層層遞進,從文章的背景鏈接、生字詞的學習、段落層次、主要內容以及自己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第一課時特點,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初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圍繞這三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一、有效導入。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歷史事件。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的導入是由“虎”字,由“老虎發威”的俗話入手,聯系正在發生的舉國關注的中日釣魚島事件,這樣觸動了學生的興趣,又把歷史與現實統一在愛國主題之下,使一上課,課堂就蕩漾著崇高的愛國情。
二、以學生情感變化為線索,有效安排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朗讀。
在設計中圍繞愛國這一情感主題,安排學生經歷兩組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一怒一喜,一悲一壯。
悲: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感受鴉片讓許多家庭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怒: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我們的人民竟被列強蔑視為“東亞病夫”而飽受屈辱,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的強烈憤恨。
喜:看到鴉片被徹底銷毀,全體中國人發自內心的喜悅、激動。
壯:通過虎門銷煙這個大事件,體會出中國人民的力量、意志、壯烈豪邁的愛國情感。
三、在情境中尋找與學生有效交流、有效討論的話題。
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有趣的話題,很難調動學生的興趣。這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本課時交流話題緊緊圍繞“在整個銷煙過程中誰最高興”展開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是文章內容與思想的高度統一。學生也樂于回答這樣的問題:老百姓最高興、林則徐最高興、文武官員都高興(所有中國人都高興)。教師因勢利導,那我們就通過讀課文表達中國人的高興。在此基礎上話鋒一轉,僅僅讀出中國人的高興就行了嗎?引導學生探究還要讀出一個“壯”字,讀出中國人 的氣勢、力量,崇高的愛國情。加上課堂采訪的靈活方式,調動了學生交流討論的興趣。
四、總結課文方式獨特
以古體詩的形式總結課文,我已經堅持了十年。中國是詩歌王國,我們也提倡學生多讀一點經典,但是現實中,我感覺學生對經典依然有距離感。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把課文改編成古體詩,與傳統經典建立某種聯系,提高了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詩句更便于朗讀和記憶,它高度的概括力,反過來又加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兩者相得益彰。
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基本體現了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關注學生情感、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學習興趣、強調教師的親和力。總之一句話---追求原生態的簡簡單單的語文課堂。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3
一, 說教材
《虎門銷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記敘了1839年6月3日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全過程,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課文共6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第一自然段講述虎門銷煙的時間,第二至五自然段具體敘述了虎門銷煙的全過程,并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群情激奮,大快人心的銷煙場面;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
二, 說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感受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并通過朗讀來表現;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抗拒毒品的意識.
三,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精讀感悟,真正領會到"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的歷史意義,激起情感上的共鳴.
2,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昂揚奮發之情,讀出豪壯氣勢.
四,說教法
抓住課文第六小節中的中心句,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感受這次銷煙的偉大和壯觀,并通過朗讀指導來進一步的體會.
五, 說教學過程
1,讓學生用簡單的語言說說虎門銷煙的時間,地點和意義,引出1,6自然段,再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把這兩個自然段連起來說說.隨后向學生發問:文中是用什么詞來形容虎門銷煙的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值得紀念 偉大壯舉
2,接下來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緊扣"壯"引導學生去體會虎門銷煙之壯.
3,先來讀第二小節.
(1)自讀,思考: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這是一次"偉大壯舉",畫出有關句子,圈出關鍵詞語,也可以寫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學生能感受到虎門的人多,從"水泄不通"可以體會出來,引導學生說說其他表示人多的詞語.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國商人他們的到來分別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老百姓對虎門銷煙的關心,朝廷對禁煙的重視,以及想打擊外國商人囂張氣焰的決心.
今天的虎門寨人特別多,場面非常壯觀,隆重.還有哪些地方看出場面隆重壯觀 引出對虎門寨環境的描寫,理解"彩旗林立",然后指導學生分層次朗讀,讀出場面的壯觀.
銷煙前的場面是這樣的壯觀,隆重(板書:場面隆重壯觀),可見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再讀體會"偉大壯舉".
4. 出示林則徐的畫像,板書:林則徐.你能用一些詞語來形容他嗎 引讀第三小節,說說你從哪里感受到這是一次偉大的壯舉
(1)交流出示寫銷煙過程的一段話,引導學生讀好這段過程后帶他們了解具體的銷煙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非常方便,讓他們自己樂意說說這種方便的銷煙方法.出示填空,復述這段話.
在"民工們把一箱箱鴉片拋入了銷煙池中,同時拋去仇恨,拋去恥辱"的語言的渲染下學生情不自禁地再讀這段話,感受現場大快人心,揚眉吐氣的氣氛.
(2)此時銷煙池里像開了鍋一樣,而人們的心中也樂開了花,你能從課文的哪里知道此時人們非常高興呢 如:"群情沸騰,激動得跳啊,叫啊,歡呼聲響徹虎門上空".然后學生自讀,思考人們為什么這么高興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補充背景資料,學生在聽了介紹后對鴉片的痛恨,對侵略者的仇恨和愛國的情感就更加強烈了,能與當時的老百姓產生情感共鳴,體會到他們的激動和興奮,這時再讓他們說說老百姓會叫些什么,會有什么動作,表情,再去表演表演就水到渠成了.隨即帶領學生去虎門寨看看禮炮轟鳴,群情激奮的現場,他們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
5,虎門銷煙驚天動地,震撼了所有中國人的心靈,粉碎了外國侵略者的美夢,所以,虎門銷煙,是一次震驚中外的偉大壯舉,它沉重地打擊了···再讀&6后引讀&5,感受虎門銷煙時間之久,銷毀的鴉片數量之多,再次體會這個偉大壯舉的戰果之大,之壯.并相機板書:銷煙時間之久 銷煙數量之大
虎門銷煙至此結束了,離我們遠去了.它銷去的僅僅是害人的鴉片嗎 學生會堅決地回答:不!它銷去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銷去了加在我們身上的恥辱,留下的只有中國人的決心,中國人的堅強!再次讀&6,體會"壯".
6,接下來,創設情境,讓孩子們看林則徐的像,盡情傾訴對林則徐的情感.然后交流點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了解到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也能再次激發學生的情感.
7,最后總結林則徐成功禁煙的偉大意義, 讓大家永遠記住記住一個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終生難忘的日子:1939年6月3日.永遠記住一個銷毀鴉片,為民造福的人:林則徐,永遠記住一個偉大壯舉:虎門銷煙.再次齊讀課題后布置作業.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保底工程”,也是學生成長中堅實的塔基。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讀,自己產生問題,引起思考。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言語的訓練點,巧設多種教學手段,使語文的工具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三年級的時候,我就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到了四年級,更是注重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將“有效”做到實處。
1、語境涵詠,潛心會文,觸摸文字的溫度
在詞語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教師脫離語境,就詞解詞的場景。這種單純為解詞而解詞的做法,只能將詞語教得缺乏溫度。維果斯基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的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的確,當一個個詞語被作者當作是抒發感情工具的時候,每一個詞語都是富有一定的溫度的,正如人們所說的“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讓一個個無生命的抽象的符號活化為學生的血肉.深入到學生的骨髓.用心靈去觸摸詞語的溫度,使詞語在學生的頭腦里、心靈上成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在教學“撒”“拋”“倒”這些詞語時,我引導孩子們結合教材內容,反復的品味,去感知詞語所蘊含的情緒、情感,從“語言、行動、表情”等角度揣摩這些動詞的表現方式。剛才所做的幾個動作,其實都是在倒,可書上為什么用了“撒”“拋”“倒”幾個不同的詞呢?學生們反復讀,有的邊讀邊還邊做做動作,去反復涵詠。最后學生領悟到鹽巴不能堆積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領悟到用好動詞不僅是文學,更是一種科學。還有的學生體會到“拋”得特別用力,仿佛拋出去的不僅僅是罪惡的鴉片,而是利用鴉片來侵略中國的可恨的侵略者。這樣步步為營,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詞語中所蘊含的冷暖,讀著這些詞語,孩子們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百姓把對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拋”進銷煙池的一幅幅鮮活的畫面。當詞語成為鮮活的畫面,就被賦予了情感的溫度。
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在提煉中心句“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并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通過三次語境的創設,“讓我們再次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 ”;“讓我們再次莊嚴地告訴每一個中國人—— ”;“同時也激勵自己吧—— ”引導學生反復涵詠,這樣一來,這句話所表達的情感就以它們獨特的意象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樣幾個來回的讀,層層叩問,情感步步推進,合理地發揮了語言的魅力,激情的語言渲染著課堂氛圍。
2、想象補白,豐實文本,挖掘文字的深度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僅可以通過字面來表示,也可以隱蔽于文字的“空白”處。海明威說:“好的文學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們的課文很多都是這種短小精悍的文學作品。有時,“空白”之處的情感甚至分外濃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為之的妙筆,其目的就是構成一個巨大的“情感體驗場”。語文教學就應抓住“這一角”,讓學生尋找、想象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補足有形與無形省略的意義產生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斷充實豐滿文本。“這一角”一般是和課文主題有密切聯系,能凸顯文本中心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的關鍵詞語、文眼、過渡段等等。在以寫事寫人為主的文章中,教師帶著學生抓關鍵詞句,潛心會文,披文入情,在“疏可走馬”處,在這些空白處,擇要地讓學生憑借語境展開想象,進行填補,既是對課文思想情感內容的體驗與豐富,又是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從中會十分有益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優化語文的整體素養。
案例1:在引導學生思考老百姓為什么會這樣高興,他們會歡呼些什么,發出什么樣的歡呼聲這一教學環節時,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情境,讓時間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點虎門寨,把此時此刻心中最想歡呼的一句話想一想,在學生呼之欲出時,組織交流,并請特別動情的孩子來當小組的領呼員。“我們終于把鴉片燒掉了,燒掉了……”“我們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當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吶喊聲發聾振聵地敲擊在耳畔時,孩子們那嚴肅、堅毅的表情真的令老師感動。這是曾經昏睡百年的東方巨獅覺醒的聲音。即使相隔百年,我們今天的孩子卻依然能夠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這是多么了不起!
案例2、:教學第5自然段時,老師引導學生把目光凝視在兩個數字上:“23天”“二百多萬斤”,意味著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變成了什么樣的畫面?如果不是卷進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們變成了什么?學生將平時書中、影視作品中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反映的經驗進行同構,豐富的想象使文本更加具體化、形象化、立體化,學生更感悟文本的文化、思想、情感。這兩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在學生心中變成了一座座鴉片堆成的小山;變成了一個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一瞬間變得骨瘦如柴的畫面;變成了像流水一樣被掠奪的財富,甚至是無數中國人的白骨累累堆積而成。當老師沉痛地敘述到“而在這之前,如果不禁煙,在這之后,又會有多少個二百多萬斤,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像魔爪般掠奪著中國的財富,像毒蛇般吞噬著中國人的身體和靈魂。”時,教室里安靜極了,義憤填膺的孩子們小拳頭握得緊緊的,眼里噴射出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怒火!那是每一個“不可欺侮”的中國人的憤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老師沒有鎖定在詞語字面意思的靜態教學上,而是拉開時空距離,幫助學生根據文本的主題還原文本中舍棄的具有表現力的細節,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進行體驗、練說。在豐富的言語訓練中走進文本,感受強烈的心靈震撼,以此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形象和意境。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舒展地聯想,入境地朗讀,讀出了詞語的內涵,讀出了自己的情感。這一過程把詞語由靜止的語言符號變成一個靈動的世界,也把詞語的內涵、外延與學生情感世界相融合。詞語只有與精神同構了,才能在主體心靈中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課題導入教學案例 《虎門銷煙》
師:大家齊讀這個題目
生:齊聲朗讀
師:讀了這個課文題目后,大家能否從中找出寫明地點的詞和事情的詞語呢?
生:寫明地點的詞是“虎門”
生:交代事情的詞語是“銷煙”
師:有哪位同學知道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時候?誰在虎門指揮銷煙嗎?
生:課文寫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當時是林則徐指揮銷煙的。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當時虎門銷煙的場景怎樣?林則徐又是怎樣指揮銷煙的呢?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課文就知道了。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5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另有兩個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記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認識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愛祖國,拒外侮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通過閱讀末段,體會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教具準備:《鴉片戰爭》錄像,《虎門銷煙》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虎門銷煙是個怎樣的事件 從課文中找一兩個詞語來說明.(引導學生讀讀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聯系,理解"值得紀念"是不同尋常的意思,"偉大壯舉"是指偉大的舉動)(板書:偉大壯舉)
過渡:課文中說虎門銷煙是"偉大壯舉",在"壯"下加"△","壯"在這個詞中是什么意思 (雄壯,氣勢盛大)讀讀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現"壯",將這些地方畫下來,讀一讀,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
二,梳理問題.
(1)你能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一事件的"壯"
(2)讀后交流.引導學生體會這一段以銷煙前場面的隆重,壯觀體現了事件之"壯".①前來觀看的人多而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寬闊的海灘擠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還有文武官員,外國商人.②隆重,虎門寨裝點得"分外壯麗",新搭起的禮臺上"彩旗林立";官員"身著朝服".(板書:場面:壯觀,隆重)
(3)指導朗讀.
這一段我們應該怎樣讀 先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后試讀,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組織評議,教師適時點撥,然后再讀,要求學生讀出場面的壯觀,隆重,特別提示要把描寫人多,場面隆重的詞語讀好.
(4)過渡:銷煙前的場面是這樣的壯觀,隆重,可見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接下來第三,四,五自然段寫了這個"偉大壯舉"的經過.默讀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一說這三個自然段主要講什么 (虎門銷煙的經過)(板書:經過)讓學生概括說說主要經過:下令,銷煙,結果.
三,討論,交流.
從"虎門銷煙"的經過中,哪里看出"壯"
①指名讀第三自然段中描寫下令銷煙情景的句子.讓學生說一說哪些詞句寫出了事件的"壯" 從中能體會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騰","禮炮轟鳴"反映人民禁煙的強烈愿望,林則徐"一聲令下",說明了中國人民禁煙的堅強決心,這些詞語都寫出了事件之"壯".
指導誦讀:抓住上面這些詞語進行誦讀,讓學生讀出中國人民激昂奮發之情,讀出氣勢,顯示出"壯"來.先學生試讀,再指名讀,評價,指點,最后齊讀.②指名讀描寫銷煙方法的句子,邊聽邊想:是分幾步銷煙的
(第一步:撒鹽巴教師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拋鴉片,倒石灰讓學生自己概括)(板書:撒鹽巴拋鴉片倒石灰)
自由讀描寫銷煙方法的句子,看看課文用什么詞表示這三步的先后順序,并用"先……再……然后……"這幾個詞語復述工人是怎樣銷煙的.(板書:先再然后)
指導朗讀;這樣的銷煙方法真是簡易,獨特,而且有效.教師引讀.師:"隨著林則徐一聲令下,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開始了……只見……,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頓時,……"然后,自由練讀,結合插圖在頭腦產生圖像,通過銷煙的過程感悟這是一次"偉大壯舉".然后,指名讀.最后齊讀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樣呢 自讀第四自然段,讀時你想到什么 想想應該怎么讀
教師點撥:①從"跳哇,叫哇"想到銷煙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從"成千上萬","歡呼聲"想到銷煙的聲勢撼天動地,愛國拒侮的志氣,力量震驚中外.你能把這一段讀得更好嗎 把歡天喜地的"壯情"和撼人的力量讀出來.
(4)想不想來看看當時的情景 師播放虎門銷煙的課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5)結果如何 請自讀第五自然段,再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引導學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萬斤"朗讀體會"偉大壯舉"戰果之大.
四,點撥引導.
1,品讀三至五節,感受硝煙的經過.
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要運用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研讀硝煙過程.思考:分幾步硝煙的 硝煙過程中人們的心情怎樣 煙渣被卷進咆哮的大海暗示著什么
(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感情朗讀,做到讀中悟情,讀中悟理)
2,出示:只見一群群光著背梁……然后又把一擔擔生石灰倒下去.
3,討論:硝煙時,工人們做了幾件事 課文用什么詞三件事連起來的 (板書:先……再……然后……)
4,師:有時我們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幾步來做,為了表明這幾步的先后順序,我們可以用上"先,再,然后"來連接.
5,指導說話,引導回憶,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來完成
五,拓展延伸.
(1)教師引導看圖: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則徐指揮銷煙的場景,再看看林則徐的塑像,你想說些什么 可以結合現實總結出:中國人民不可侮.(板書)
(2)閱讀《虎門銷煙》,你有什么感受 請寫一段評價林則徐的話.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5
調整了心態以后,感覺真的很好。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虎門銷煙》這一課,因為今天是英語早讀,學生沒有讀課文,雖然也布置了預習,好象效果不好。
我由上一課《徐悲鴻勵志學畫》導入,徐悲鴻用事實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是有才能的,我們今天要學習另外一個向全世界表明我們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揭示課題:虎門銷煙
接著提問:“你們了解這個故事嗎?”學生無言。(要是前幾天這樣,我又會很失望,再嘆口氣),今天我笑著說:“不知道啊,好,那我們想想,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呢?”有學生問了:是什么煙?為什么要銷呢?是誰要銷煙呢?立刻有學生說了:“是鴉片。有毒的。”接著就開始談起了鴉片,有的說用在醫學上可用作麻醉劑,多食用對身體有害,引導學生談它的危害,有的說士兵沒有力氣打仗,有的說人們沒有力氣干活,我再補充國民吸食鴉片使得大量的白銀花花地流入了外國人的口袋,于是道光皇帝就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主持禁煙,這樣就發生了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順勢又談到了毒品,于是引導學生說出現在的毒品及危害。借機進行了教育,要求學生自覺地抵制毒品。
談是誰銷煙?再談林則徐,有一個學生拿起了他抄的林則徐的簡介讀得結結巴巴的,我說:“這位同學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你們知道嗎?”學生說他會收集資料。我立刻加以肯定,并說:“不過我要向你提個意見,下次要說清楚說流暢,讓大家聽懂就更好了。”大家都笑了。
學生自由讀課文
討論:這篇課文給你什么感覺?
有學生說林則徐真了不起,他領導的這一事件給了外國侵略者沉重的打擊。我問在哪兒呢?
我們開始讀最后一節。先指名讀,學生笑了,因為讀得很溫柔,再讀,再小結,再改進。就這樣師生邊讀邊改進,其樂融融,就連一直都沒有發過言的林訏也積極舉手站起來讀了。好高興啊。
其實有時候給學生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今天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如果我還是像以前一樣,一定又上得大家都不高興。重新給了學生一個了解的機會,就給了我一個跟學生共學共樂的機會。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虎門)
此問轉載
《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篇17
之二
無錫市胡埭中心小學 施凌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用“先……再……然后……”表示順序的詞語寫一段表示動作的話。
4.認識虎門硝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愛祖國、拒外侮的精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扣圖引題。
(1)出示雕像圖。
(2)討論下面問題:這幅圖上畫的是誰?誰知道林則徐是什么人?他曾經做過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課前可讓學生搜集資料,接下來可交流搜集到的有關林則徐或虎門硝煙的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板書課題,解題。
3、讀了課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
1、范讀討論。
(1)錄音范讀課文。
思考:事情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事情的大致經過怎樣?
(2)讀后討論上述思考題。
2.自讀課文。
要求:
(1)輕聲練讀生字表上的字,讀準字音。
(2)邊讀課文邊畫出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3)逐段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3.試讀課文
指名分段試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指導寫字
1、“泄、侮”按筆順描紅。
2、“寨”結構要勻稱,筆畫要緊湊。
四、作業
抄寫本課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認識虎門硝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愛祖國、拒外侮的精神。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2、指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一、細讀課文
3、細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說說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3)什么樣的日子才“值得紀念”?(板書:值得紀念)
(4)讀了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細讀第六自然段
(1)自讀第六自然段,理解有關詞語。
(2)說說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板書:打擊囂張氣焰,表明不可欺侮)
(3)讀了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細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課文。
(2)指名說說從哪兒看出虎門寨這一天不同尋常。(板書: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壯觀場面。
(4)討論:
為什么來到海灘的人這么多?文武官員到場說明什么?為什么邀請外國商人到場觀看?
(4)齊讀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時間關系,可在第一課時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課時。
4、細讀第3~5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說說哪幾句寫下令禁煙,哪幾句寫硝煙經過?
①學習第一至三句
自讀體會哪些詞句最能突出中國人的氣勢。
齊讀這三句話。
指名說說讀了這三句話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學習第四、五句。
指名讀第四句話,用自己的話說說硝煙是分幾步進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練讀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讀第四自然段。
(3)細讀第五自然段。
①指讀第五自然段。
②硝煙持續了二十三天說明了什么?銷毀了二百多萬斤說明了什么?煙渣被卷進咆哮的大海暗示著什么?
③想象在中國人民強大的硝煙氣勢面前,外國侵略者垂頭喪氣的樣子。
④指導讀課文。
5、再讀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讀
虎門硝煙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驚中外所以這件事被稱為——偉大的壯舉;它沉重的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這件事情意義重大,而它發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們說這一天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
(2)齊讀第1、6自然段。
這部分說話訓練可在學習相應自然段時在老師指導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課時。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句子,體會虎門硝煙的偉大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順序的詞語寫一段表示動作的話。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二、復述課文
1、默讀課文。
邊讀邊想:本課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是怎樣一步一步把意思說清楚的?
2、討論上述思考題。
出示:值得紀念的日子→海灘轟動的場面→硝煙開始→百姓歡呼→硝煙結果→偉大意義
3、指導復述。
(1)四人小組練習復述。
(2)指名到講臺前復述。
(要求盡可能用上書上的有關詞語)
三、練習說話,寫話
1、出示幻燈文字。
只見一群群光著脊梁、赤著雙腳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煙池里撒下鹽巴,再把收繳來的鴉片拋入池內,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2、討論:硝煙時工人們做了幾件事?(板書:撒鹽拋煙倒石灰)
課文中用什么詞把三事件連起來?(板書:先……再……然后……)
3、小結
有時候我們要完成一件事,必須分幾步來做,為了表明這幾步的先后順序,我們可以用上“先、再、然后”來連接。
4、指導說話。
引導回憶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來完成。用上面的詞練習說話。
5、練習寫話。
板書:
2 虎門硝煙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打擊 囂張氣焰
禮炮轟鳴 群情沸騰 表明 不可欺侮
震驚中外 偉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