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教學案例
師:禮臺下坐的都是哪些人呢?
生:一側坐的是文武官員,另一側是外國商人。
師:咦,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邀請外國商人來觀看虎門銷煙呢?
師: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你能不能結合銷毀鴉片的原因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呢?
生1:邀請外國商人來觀看,是因為中國人想要告訴外國商人,我們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
生2:老師,我有不同的想法。
師:你大膽地說。
生2:我認為邀請外國商人是因為中國人想讓外國商人看到鴉片被銷毀了,以后外國商人就不敢出售鴉片了。
師:你是個很會思考問題的孩子。你有你自己的想法。這點很好。孩子們,你們覺得外國商人看到中國銷毀鴉片,以后真的不會出售鴉片了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外貨商人還會繼續出售鴉片,因為一旦吸上了癮,就會一直想要吸,就會去購買鴉片。
師:你對鴉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啊!出示鴉片的知識。老師介紹(鴉片俗稱大煙,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毒性很大,上癮后,很難戒除,能使人意志萎靡,甚至喪失性命。)
生2:我覺得外國人還會賣鴉片,因為外國人的目的就是要侵略中國,賣鴉片只是一種方式而已。
師:你看穿了外國商人的心思。如果沒有想要侵略中國的目的,就不會發生1840年的鴉片戰爭。
師:(小結)同學們,外國商人看不起中國人,想要侵略中國人,而我們中國人就應該用實際行動證明引讀——“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學生齊聲朗讀)
教學分析:
(一)引導學生質疑
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發現問題才能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只有發現問題才能使學生在不斷求索中得以發展。在教學《虎門銷煙》第二小節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圍繞“另一側坐的是外國商人”展開質疑。學生通過思考,自然而然會想到為什么請外國商人來觀看虎門銷煙。學生要在思考中發現問題,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激起探究問題的興趣。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比老師拋出問題更能吸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二)重視課堂教學預設性和生成性資源
在本節課中,圍繞“為什么要讓外國商人來觀看虎門銷煙”進行交流。在上課前我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預設:因為想證明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可是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卻有了新的想法。其中一個學生認為:邀請外國商人是因為中國人想讓外國商人看到鴉片被銷毀了,以后外國商人就不敢出售鴉片了。出現新的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原本單一的一問一答的課堂就變得豐滿了很多。問題中包含問題,課堂上學生智慧的火花將相互碰撞,這一理由的提出勢必會促進學生探究問題的原因。
(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以“外國商人看到中國銷毀鴉片,以后真的不會出售鴉片了嗎?”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語文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拋出后,學生勢必會展開討論。討論有益于問題的解決,討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表現。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老師的恰如其分地總結和資料的補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