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教學反思(通用5篇)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篇1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記敘了1839年6月,林則徐率領(lǐng)文武百官在虎門銷毀了200多萬斤害人的鴉片,這一舉動震驚中外,讓外國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因此在教學是要讓學生深入到這一歷史事件中,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再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來深入了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由于課前預習比較充分,感覺整堂課上得較成功。細細反思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抓住主線,創(chuàng)設(shè)激情,進入情境。
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壯舉,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引領(lǐng)學生用心地、細細的品讀課文,從哪些語句中我們能深深的感受虎門銷煙是壯舉?學生在細讀課文后,首先感受到的是銷煙前人的多而廣,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等詞讀悟出了人多而廣;其次是感受到了銷煙的隆重、壯觀,讓學生自己讀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從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將要下令時的情景和銷煙時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禮炮轟鳴”、“群情沸騰”,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自己也在現(xiàn)場,自己也在歡呼,體會出銷煙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更是一種感情的迸發(fā),學生們讀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2、遷移生活,感情升華
課文結(jié)束的時候,當孩子們還沉浸于虎門銷煙的壯舉中,沉浸于林則徐的英勇斗爭精神中時,我話鋒一轉(zhuǎn),“同學們,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中外,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人們永遠地記住了他,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的模糊,今天我們卻看到了和虎門銷煙格格不入的現(xiàn)象。目前走私毒品現(xiàn)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梟想盡一切方法從國外販毒運毒。為了賺取高額的錢財,他們不僅殘害著同胞的身體和靈魂,更在危害著國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最想說什么?”“此時此刻,面對這我沒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你又想說什么?”可能是我問的太急了,也可能是我問題設(shè)計的不夠合理,孩子們的而回答只停留在面上并不深入,課堂氣氛也相當沉悶,在此浪費了很多時間,為此我深感遺憾。除此之外,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對學生的引導也不夠,這也是我今后的課堂上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當你站在林則徐塑像前,你的眼前一定會浮現(xiàn)出虎門銷煙那壯觀的場面,你的心底一定會涌起一種民族自豪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那段難忘的歷史——《虎門銷煙》。”隨著激情導入,我們再次走進了課文《虎門銷煙》的第二課時教學。教完這一課,我的感受頗多:
一、找準課文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潛心閱讀
今天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主要是突破教學難點“揭示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通過讓學生自瀆自悟、邊讀邊想的方法,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自主讀書、評論、感悟,真正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效果。在復習導入時直接構(gòu)建一個話題“你是從哪些語句感悟到“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呢?”去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解讀文本。從場面壯觀、儀式隆重、人群興奮幾個方面去感悟,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來。最后通過拓展練習提升對虎門銷煙的認識和理解,并借此機會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在教學中教師準確的研讀文本,找準切入點,起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妙處。
二、扎實進行字詞訓練,教給學生理解詞語方法
“文字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頭等重要的訓練。”我以為,閱讀教學中詞語的訓練,應采取多種方法,擴展學生釋詞思路,優(yōu)化訓練,指導運用,就能收到較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效果。
許多教師不能根據(jù)學生年齡及認知水平選擇適合于學生的釋詞方法,常讓學生翻開字典(詞典)說出要理解之詞的意思,并要求學生把詞義背下來。結(jié)果學生死記硬背半天,最后勉強背下來了,可是不知道使用,最后還是等于沒有掌握這個詞,理解詞關(guān)鍵在于會靈活運用,從而達到掌握詞的目的。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1、替換法: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換要解釋的詞。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他們已經(jīng)掌握的詞匯來解釋新詞。例如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語“銷毀”、“欺侮”我采用替換法讓學生理解詞語。
2辨析法:在具體的語境中辨析詞義。對詞語的基本意義、引伸義、比喻義加以分析比較,明確詞語在文章中深刻含義。如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水泄不通”,”一詞,先讓學生說出是“連水也不能流出來”的本義,聯(lián)系上下文,就可知道是指“人很多”的意思,接著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有哪些詞語寫出人多,接著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硝煙時場面的壯觀。
3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是一種將放到具體的語境中,結(jié)合上下文意思來釋詞的方法。如“壯舉”一詞的理解,學完第一課時后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內(nèi)容后,反復詠讀語句,結(jié)合觀察書中插圖,領(lǐng)會“壯舉”是形容虎門銷煙是一件氣魄大,盛大的舉動,這樣比單純利用“詞典”來理解,要深刻得多。
解釋詞語,理解詞義,其根本目的和歸宿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指導理解的同時,必須適時訓練,使其能運用,而應摒棄那種照搬詞典之法。
三、找準文本空白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考慮教材特點及學生需要,本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難點關(guān)鍵處,精心設(shè)計教學方法,逐步深入,分層次、有梯度地讓學生慢慢進入角色,激活他們的想像力,進行文本的補白和再創(chuàng)造。在本課教學中我設(shè)計了幾次補白訓練:1、如果你是圍觀的一位老百姓,當看到硝煙的彩旗林立,人流如潮,你想說些什么?2、如果你是硝煙的一位民工,當看到一擔擔的鴉片被銷毀,你想說些什么?3、當鴉片銷毀以后,老百姓們跳呀、叫呀,他們會叫些什么?在教學時,我在主題深化處設(shè)置空白,讓學生回顧和升華所學知識,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課文到高潮,學生的思維活動也處于高潮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說是處在“言盡而意無窮”、“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的情形之中,這不正是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的佳境嗎?這里的補白訓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完整的印象,更全面的了解,以便豐富“林則徐”這一民族英雄形象,深入理解“虎門銷煙”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意義,學生學完后回味無窮,是教學的閃光之筆。
通過教學,也讓我看到許多的不足之處。一是我還是把硝煙過程作為重點鍛煉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對突破難點,揭示其意義并沒有價值。不如舍掉,利用這部分時間在儀式的隆重、人群的興奮兩方面更好地細讀文本,也多留點給孩子練筆的時間。二是拓展有點偏離主題,如果直接進行“如今,生長在新時代的我們,如果踏上虎門銷煙的遺址,看著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則徐指揮銷煙的場景,仰望著林則徐的塑像,你想說些什么呢?”的拓展效果會更好一點。 在今后的教學中,文本的解讀定位一定要準確。要敢于取舍,圍繞有價值的內(nèi)容細讀文本,并進行有效的拓展,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篇2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全文共6個自然段按事情發(fā)展順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門銷煙的時間;第二至五自然段敘述了虎門銷煙的經(jīng)過,并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群情激奮,人心大快的銷煙場面;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課文重點是銷煙的經(jīng)過,在敘事的過程中,作者不惜筆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強烈反響,顯示出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
秉持有效教學先學后教理念,課前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shè)計出幫助學生預習的《導學單》,層層遞進,從文章的背景鏈接、生字詞的學習、段落層次、主要內(nèi)容以及自己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第一課時特點,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初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圍繞這三個教學目標,我設(shè)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有效導入。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歷史事件。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的導入是由“虎”字,由“老虎發(fā)威”的俗話入手,聯(lián)系正在發(fā)生的舉國關(guān)注的中日釣魚島事件,這樣觸動了學生的興趣,又把歷史與現(xiàn)實統(tǒng)一在愛國主題之下,使一上課,課堂就蕩漾著崇高的愛國情。
二、以學生情感變化為線索,有效安排教學內(nèi)容,指導學生朗讀。
在設(shè)計中圍繞愛國這一情感主題,安排學生經(jīng)歷兩組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一怒一喜,一悲一壯。
悲: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感受鴉片讓許多家庭傾家蕩產(chǎn),家破人亡。
怒: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我們的人民竟被列強蔑視為“東亞病夫”而飽受屈辱,激發(fā)學生對帝國主義的強烈憤恨。
喜:看到鴉片被徹底銷毀,全體中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激動。
壯:通過虎門銷煙這個大事件,體會出中國人民的力量、意志、壯烈豪邁的愛國情感。
三、在情境中尋找與學生有效交流、有效討論的話題。
一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很多,如果沒有一個統(tǒng)一、有趣的話題,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這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本課時交流話題緊緊圍繞“在整個銷煙過程中誰最高興”展開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是文章內(nèi)容與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學生也樂于回答這樣的問題:老百姓最高興、林則徐最高興、文武官員都高興(所有中國人都高興)。教師因勢利導,那我們就通過讀課文表達中國人的高興。在此基礎(chǔ)上話鋒一轉(zhuǎn),僅僅讀出中國人的高興就行了嗎?引導學生探究還要讀出一個“壯”字,讀出中國人 的氣勢、力量,崇高的愛國情。加上課堂采訪的靈活方式,調(diào)動了學生交流討論的興趣。
四、總結(jié)課文方式獨特
以古體詩的形式總結(jié)課文,我已經(jīng)堅持了十年。中國是詩歌王國,我們也提倡學生多讀一點經(jīng)典,但是現(xiàn)實中,我感覺學生對經(jīng)典依然有距離感。通過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把課文改編成古體詩,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建立某種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興趣。詩句更便于朗讀和記憶,它高度的概括力,反過來又加強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記憶。兩者相得益彰。
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基本體現(xiàn)了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關(guān)注學生情感、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學習興趣、強調(diào)教師的親和力。總之一句話---追求原生態(tài)的簡簡單單的語文課堂。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jīng)過,提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在 教學是要讓學生深入到這一歷史事件中,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然后再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來深入了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這一課我設(shè)計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鴉片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門銷煙”的起因和經(jīng)過。體會林則徐與英帝國主義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了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相關(guān)資料的搜集,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將進行了交流,然后結(jié)合黑板上出示的大幅掛圖找書上的詞語來談談對虎門銷煙這一事件的看法,適時小結(jié)并板書“偉大壯舉”一詞。我在教學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首先讓學生們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場景,接著由學生自己讀第二自然段并理解從“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詞語,從而感受到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 “禮炮轟鳴”、“群情沸騰”等詞語中,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齊讀、知道感情讀等朗讀行式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假如自己也在現(xiàn)場,你會是怎樣的心情,你會對誰說些什么。從而體會出銷煙這一壯舉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
在教學“此時此刻,面對林則徐塑像,你還有什么想說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將話題轉(zhuǎn)移給了學生: “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中外,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人們永遠地記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的模糊,今天我們卻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現(xiàn)象。目前走私毒品現(xiàn)象依然猖獗。一些不法分子想盡一切方法從國外販毒運毒。為了賺取高額的錢財,他們不僅殘害著同胞的身體和靈魂,更在危害著國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此時此刻, 面對林則徐,你還有什么想說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毒品泛濫的事實以及相關(guān)的資料,呼吁同學們遠離毒品、拒絕毒品。
教學至最后,我又補充了相應的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讓學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讓學生明白了國家強大了才能獲得尊嚴。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遠離毒品,敢于巧妙地與不法分子做斗爭,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為祖國的強大、繁榮昌盛做貢獻。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一課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jīng)過,提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是要讓學生深入到這一歷史事件中,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再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來深入了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
就這一課我有如下的反思:
1、激情洋溢,進入情境
這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壯舉,因此我在教學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首先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讓學生自己讀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從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將要下令時的情景和銷煙時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禮炮轟鳴”、“群情沸騰”,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自己也在現(xiàn)場,自己也在歡呼,體會出銷煙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更是一種感情的迸發(fā),學生們讀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2、發(fā)揮主動性,學會學習
本課其中的一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從語言文字體會出這一偉大的“壯”舉,因此一開始就引導學生去讀書,找到有關(guān)“壯”的語句,再去讀,我也從中鼓勵學生,如“你真會讀書,抓住了重點詞來看出人多!”
3、聯(lián)系生活,感情升華
當學生沉浸于虎門銷煙的壯舉中,沉浸于林則徐的英勇斗爭精神中時,我來了一個大轉(zhuǎn)彎,“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中外,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人們永遠地記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的模糊,今天我們卻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現(xiàn)象。目前走私毒品現(xiàn)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梟想盡一切方法從國外販毒運毒。為了賺取高額的錢財,他們不僅殘害著同胞的身體和靈魂,更在危害著國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讓我們再回憶一下168年前的6月3日,此時此刻,你又有什么想說的?”“ 面對林則徐,你還
有什么想說的?”從學生所寫的小連筆中,我感受到他們對偉人的崇敬,內(nèi)心涌動的愛國主義情懷。這里我摘錄了兩位學生的小練筆作為教學反思。
習作一:
站在林則徐的塑像前,我想對林則徐大人說:“林大人,您真是英雄,我崇拜您,你當年竟把兩百多萬斤的鴉片銷毀,把那么多害人的鴉片倒進了滾滾的銷煙池里。林大人,您真?zhèn)ゴ螅氵@一壯舉既打擊了侵略者,又鼓舞了中國人的志氣,表明了中華民族不屈服侵略者的決心。但愿現(xiàn)在也有許多像您那樣的人!那么中國就不會有那么多吸毒的人群了!
習作二:
我站在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塑像前,我的心中馬上就涌起敬佩之情,虎門銷煙的情景就像是回放電影畫面一樣,在我眼前一一浮現(xiàn)。我仿佛聽見了林則徐大人那震天動地的一聲“開始銷煙!”我仿佛看見一群群民工將一擔擔鴉片倒入銷煙池。在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拍手叫好。在人們歡呼雀躍之時,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擠出人群,跪在了林則徐大人跟前,大聲高呼:“林大人英明,林大人英明呀!”在場的外國商人也不禁脫帽致敬。我想:林則徐大人,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想到這兒,我不禁熱淚盈眶,悄悄將手中的一束鮮花放在林大人的塑像前。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篇3
《虎門銷煙》是蘇教版語文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文章。這一課我設(shè)計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鴉x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門銷煙”的起因和經(jīng)過。體會林則徐與英帝國主義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了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書上的詞語來談談對虎門銷煙這一事件的看法,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偉大壯舉”。因此我在教學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首先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讓學生自己讀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從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將要下令時的情景和銷煙時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禮炮轟鳴”、“群情沸騰”,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自己也在現(xiàn)場,自己也在歡呼,體會出銷煙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更是一種感情的迸發(fā),學生們讀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但在教學第二段時,由于我不敢放手讓學生大膽闡述,當學生沒有回答到我預料的答案時,我急于講述,過于急躁,一段很生動的場面描寫沒有好好的運用,學生沒有進入角色,但隨后我及時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虎門銷煙的壯舉,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篇4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滿激情的去上課的,孩子們的朗讀也很有水準,整堂課的氛圍一直不錯,對于文本細節(jié)的理解也比較到位。《虎門銷煙》是一篇歷史題材的文章。歷史事件離學生們的生活比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的設(shè)計理念是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將學生帶回到當時的場景中,讓學生能夠深切感受當時的情景,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假設(shè)孩子們和廣州老百姓一起,作為銷煙的見證者,一起觀看銷煙,效果不錯,達到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
但還是有些遺憾產(chǎn)生的。
我想,如果沒有前期鋪墊,學生們是不會很快入境 ,但是,大量的鋪墊的話,30分鐘又遠遠不夠。最后我決定重點放在銷煙時和銷煙后去講,前邊兩段選擇回憶導入。可這樣一來,整篇文章便有些斷開的感覺,銜接的不是很好,影響了文本的整體效果。顯得過渡不自然。一堂課應該是一個整體。課堂設(shè)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應該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湊而一體。這就需要有一個很好的過渡。生澀的過渡會割裂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過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這樣才能讓課堂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另外我對課堂的預設(shè)不夠。孩子們回答問題時冷場了一下,雖然我用了一句話:“看,你激動的都說不出話來了。”掩飾過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為理解的不到位才沒有回答出來的。
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復制的。課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因此教案當中必須對教學設(shè)計以及學生的表現(xiàn)做多種預設(shè)。這樣才能夠保證遇到特殊情況或是偶發(fā)事件能夠不慌不忙,沉著應對。
還有,我對學生的評價缺乏針對性。課堂評價是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好的評價能讓學生體驗成功感,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能體現(xiàn)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與隨機應變的能力。評價語注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表現(xiàn),做到細、準、精。要做到因材施評。只要有了針對性,評價的多樣化自然就有了。
總之,這堂課結(jié)束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吸取教訓,發(fā)揚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的。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是一篇形象生動、條理清晰又不乏結(jié)構(gòu)嚴謹?shù)挠洈⑽摹Un文以歷史上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為題材,用簡練的筆觸、生動的語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的經(jīng)過,揭示了它的偉大歷史意義。
課文在敘事的過程中,還不惜筆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對這件事的強烈反響,從側(cè)面反映了虎門銷煙是順乎民意的正義之舉,是顯示中國人民偉大力量的愛國行動。
上課一開始,讓學生用書上的詞語來評價虎門銷煙這一事件,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偉大壯舉”。于是在教學時,時刻讓學生把目光集中在在“壯”字上:
【預想】首先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讓學生自己讀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從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將要下令時的情景和銷煙時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禮炮轟鳴”、“群情沸騰”,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自己也在現(xiàn)場,自己也在歡呼,體會出銷煙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更是一種感情的迸發(fā),學生們讀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實況】在教學第二段時,由于我不敢放手讓學生大膽闡述,當學生沒有完全回答出我預設(shè)的答案時,我急于講述,過于急躁,一段很生動的場面描寫沒有好好的運用,學生沒有進入角色。再加上當天我自己情緒不夠高昂,學生又過于緊張,大家的積極性未完全調(diào)動,課堂一度呈現(xiàn)僵化狀態(tài)。好在后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虎門銷煙的壯舉,并展示了受毒品慘害的人痛苦不堪的圖片,課堂氣氛才稍有回暖,漸漸活躍起來。在教學銷煙步驟時,抓住表示順序的“先……再……然后……”引導學生復述具體的過程,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
優(yōu)點:思路清晰,緊抓“偉大壯舉”組織教學;
帶領(lǐng)學生從文本走向課外拓展,把課內(nèi)閱讀和拓展閱讀有機地結(jié)合。
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改進:以自己的情緒帶動學生,消除其緊張不適感。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正在教學《虎門銷煙》一課的第5自然段:銷煙整整持續(xù)了23天,二百多萬斤鴉片化為煙渣,隨著潮水卷進了咆哮的大海之中。這時候,聽到了同學們的低聲驚呼,沒想到李磊高高地舉起了手,屁股抬起,身子前傾,大叫一聲:“老師!”我不知道他怎么了,但通過我對他的了解,肯定認真聽講了,所以才會積極舉手,于是很期待的把他叫起。“老師,這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嗎?”猶如炸彈一般的話語,使得班里議論紛紛:“對啊,二百多萬斤煙渣都被沖入大海,會對海水造成多嚴重的污染呀……”。完了,看來我的準備太不充分,我低估了學生的水平。說實話,上學期這篇課文時,壓根兒我就沒想到過這個問題,但再次備課,我自己確實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由于一時找不出答案,再想想這也不是這課教學的重點,也就忽略掉了。真是怕什么來什么,我一時慌了手腳,慌亂之中這樣答到:“我想,鴉片是從罌粟這種植物的果實中提取出來的,它的殘渣或許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什么污染吧!總而言之,林則徐主持的虎門銷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只好含糊其詞,趕快把學生拉到我認為的教學重點上來。
下課后我一直被自己的答案困擾著,上網(wǎng)查了查,其實可以這樣教學: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研究林則徐的這種銷煙方法是否真的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由于我們的學生家里普遍沒有電腦,我可以讓他們做試驗研究啊!比如在魚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鹽,觀察對小魚有什么影響……最后分析得出銷煙的過程是否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然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看是否能設(shè)計出一種更合理的銷煙方法。要求是:設(shè)計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環(huán)境污染問題,還應考慮到銷煙的徹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這樣,才尊重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并給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與條件去研究和探討。無論學生研究的結(jié)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師的意圖,但那畢竟是學生閱讀和研究的經(jīng)歷,對于他們形成樂于發(fā)現(xiàn)、勤于探索的學習品質(zhì)都會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
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篇5
《虎門銷煙》一課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jīng)過,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這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壯舉,因此我在教學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首先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讓學生自己讀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從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場面;接著進一步引導從將要下令時的情景和銷煙時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禮炮轟鳴”、“群情沸騰”,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把氣勢讀出來;最后讓學生想像自己也在現(xiàn)場,自己也在歡呼,體會出銷煙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體會出人民的那種愛國的感情,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更是一種感情的迸發(fā),學生們讀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當學生沉浸于虎門銷煙的壯舉中,沉浸于林則徐的英勇斗爭精神中時,我來了一個大轉(zhuǎn)彎,“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中外,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人們永遠地記住了他。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的模糊,今天我們卻看到了一些格格不入的現(xiàn)象。目前zou私du品現(xiàn)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梟想盡一切方法從國外販毒運毒。為了賺取高額的錢財,他們不僅殘害著同胞的身體和靈魂,更在危害著國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此時此刻,面對林則徐塑像,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學生過于拘束,沒有能很好的表達。今天布置了小練筆,不知寫得如何?有待明天繼續(xù)!
在預習課文時,我補充資料:清朝末期,清政府貪腐無能,中國受到外國列強的肆意欺侮。但中國人中也有一股愛國的力量,他們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林則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持的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它說明中國人不是好欺侮的。這次行動狠狠地教訓了外國列強的囂張氣焰,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這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課文。在本篇課文教學中,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和孩子們在歷史中反思。
1、開課向?qū)W生介紹了鴉x戰(zhàn)爭,以及用數(shù)字讓學生明白鴉x對中國國民國力的毒害。為學生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然后從整體入手,說說你認為的虎門銷煙是件怎樣的事件?而引導到“偉大壯舉”,以此為中心點,找出相關(guān)的段落來學習體會。
2、抓住文本,落實文字的訓練。讀通課文,抓住關(guān)鍵詞、段來走進文本。指導朗讀。讓學生真真切切回到當時的歷史年代。
3、回顧是為了更好的展望。了解歷史是責任和義務,那么做好現(xiàn)在和以后更是大有必要。
目前zou私du品現(xiàn)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梟想盡一切方法從國外販毒運毒。為了賺取高額的錢財,他們不僅殘害著同胞的身體和靈魂,更在危害著國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此時此刻, 面對林則徐雕像,你想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