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 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 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簡要講述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課題,交流資料。
關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師述:文成公主知書達理,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二、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 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 匯報朗讀。要求:用講故事的語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2、 交流疑問。
a. 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引導: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唯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b. 公主怎能背得動乃巴山呢?
引導: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四、 練習簡要講述這個故事。
1、 導語 激趣: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 自己練習講述。
3 指名講述,進行評價。
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 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五、 課外拓展。
搜集有關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間故事。
課后反思: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文的題目是《文成公主進藏》,誰能說說那些部分具體寫文成公主進藏?
從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寫文成公主進藏。
師簡要講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歷史事件。
二、請快速瀏覽課文這一部分,你能簡要說說文成公主進藏中發生了幾件事嗎?
四件事。一條河擋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樹干搭了一座橋;在沼澤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過去了;遇見惡烏鴉,以為松贊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頭房子紀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見神鳥天鵝這件事。
三、抽學生簡要概括。
師:我發現你們概括得都很簡潔。如果把這部分的內容簡要地講述,你想怎么講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河,翻過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發,一路上,她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走乃巴山,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四、一個運用故事中的話來總結,一個概括幾件小事來總結,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進藏前幾段,主要寫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說一說?
五、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六、關于考驗智慧一段,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一些?
“兩個難題”就概括了,這樣就簡潔了。
七、我們來看課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話說說它的意思嗎?這件事僅僅是對西藏有好處嗎?再讀讀第一句話。
八、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進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貢獻。
九、把故事簡要地與同桌交流一下,抽學生復述。
十、學生交流自己讀過的民間傳說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3
第一、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交流資料
關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導語:(播放文成公主進藏圖──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第二、初讀課文,質疑解難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匯報朗讀:
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⑴ 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過每一個姑娘,發現有兩只蜜蜂總是在一個姑娘的頭上飛來飛去。他仔細一看,原來這個姑娘頭上戴的是鮮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絹花。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⑵ 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著走著,乃巴山又把路擋住了。大家走起來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直到現在,乃巴山下還有公主的腳印。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
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
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第三、復述故事
1、導語激趣:
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
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
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
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課前準備】
布置搜集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或文成公主進藏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交流資料
關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導語:(播放文成公主進藏圖-一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二、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匯報朗讀。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a、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b.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三、練習簡要講述這個故事
1、導語激趣: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一貢獻。
四、練習簡要講述這個故事
1、導語激趣: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一貢獻。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自己列提綱簡要復述課文。
2、能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3、懂得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要為促進民族團結作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團結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綱復述課文。難點:自己列提綱復述課文。
課前準備:課件、
板書與電教媒體設計:
1、西藏大昭寺內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文成公主樂意進藏。
3、文成公主進西藏受到了熱烈歡迎。
4、藏族人民永遠懷念文成公主。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談談對文成公主、松贊干布和西藏的了解
二、查自學:
1、檢查生字。
拉薩大昭寺松贊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遙遠陌生依戀書籍牦牛
2、查詞語,質疑解釋。
3、讀課文。
三、說課文大意,劃分段落。
1、指名說說課文大意。
2、學生獨立分段,說段意。
3、交流評議。
一(1)為了紀念文成公主進藏的事跡,西藏大昭寺內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文成公主接受松贊干布的求婚,樂意進藏。
三(4——6)文成公主進藏受到了熱烈歡迎。
四(7)文成公主為建設西藏做出貢獻,藏族人民永遠懷念她。
四、按課后第1題要求學生自學課文。
五、交流、評議,隨即朗讀有關課文。
(1)文成公主為什么愿意嫁到遙遠而又陌生的西藏?因為當時西藏首領松贊干布“仰慕唐朝文化,想和唐朝加強友好往來”于是“到長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親”,文成公主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所以……
(2)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什么?(理解所帶的人、物都是為了促進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是為了個人享用。)
(3)西藏人民是怎樣歡迎文成公主的?先寫,接著寫再寫,最后寫。。寫作順序——由遠到近
(4)西藏人民為什么熱愛文成公主?(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回答)質疑問難。
六、學生默讀課文,列出復述提綱。
七、交流提綱、評議。
1、西藏大昭寺內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文成公主樂意進藏。
3、文成公主進西藏受到了熱烈歡迎。
4、藏族人民永遠懷念文成公主。
八、學生復述。
1、各自準備。
2、指名復述,評議。
3、同桌復述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6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三項教學目標都能較好的達成,但第三項“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的達成不能讓我滿意。抓主要內容復述是本單元的主要目標之一,以前也有些訓練,但是學生要么是背誦課文,要么是抓不住主要內容。今天的學習這一環節有點弱化,備課的時候以為這篇故事是民間傳說,故事性非常強,結構清楚,層次清晰,只要能抓住吐蕃使臣如何用智慧通過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在理清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小故事,學生的復述應該沒問題。但是,這是一篇比較長的課文,一課時時間里,光前兩個環節就用去15分鐘,在第三個環節“匯報閱讀收獲”的時候,學生的匯報一直離不開文章是如何表現吐蕃使臣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把好好的故事給拆開了分析,又用去十幾分鐘,等我意識到問題時,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略讀課文。故事首先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原因──吐蕃年輕首領松贊干布愛慕漂亮又聰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順利通過了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接著重點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最后點明了文成公主進藏的不朽功績。文章語言生動,敘述張弛有度,扣人心弦,極富傳奇色彩和浪漫主義風格。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民間故事中,了解百姓傳誦的文成公主為民族團結和西藏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一是通過閱讀本篇課文,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簡要講述故事,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文成公主進藏遇途中遇到的困難和克服困難的辦法,并能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成公主為促進民族團結和交流的自我犧牲精神,懂得要為民族團結作貢獻。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唐朝,為了邊塞安定和平,不再連年征戰,朝廷采用和親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為和親嫁給吐蕃、契丹等邊塞小國的國王或王子。這些公主當中,最聞名于后世的當屬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初讀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語句;
2、思考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公主進藏的經過,做好記號。
3、邊讀邊思考,把對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關句子和段落旁。
三、對照檢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詞語集錦
大臣 使臣 松贊干布 求婚
吐蕃 路納 乃巴山 達尤龍真
絹花 青稞 豌豆 沼澤地
2、理清課文的脈絡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公主進藏的經過?1到4自然段又在寫什么呢?
最后一個自然段呢?
(引導學生煉字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并板書:求婚 進藏 貢獻)
(2)你能簡要說說文成公主進藏中發生了幾件事嗎?請快速瀏覽課文這一部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并理清先后順序。)
(搭橋過橋 撒羊毛 遇到惡烏鴉 、神鳥 背走乃巴山 指名板書)
小結:文成公主能用樹枝搭橋、撒羊毛過沼澤、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
(3)學習倒數第2自然段。
“就這樣,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了西藏。”
體會“終于”的蘊涵。(力盡了千辛萬苦、不容易)
師:如果把這部分的內容簡要地講述,你想怎么講呢?
a、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河,翻過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b、文成公主向西藏出發,一路上,她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走乃巴山,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4)文成公主進藏前發生了什么事情?(唐朝皇帝出了“區分馬匹”和“辨認公主”兩個難題來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四、巧設話題,交流閱讀感受
1.設置話題。
師:我們對《文成公主進藏》有了整體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給了同學們一些印象。請用一個詞來表達你的感受,即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美麗、動人、神奇)
2.自讀自悟。
師:請大家任選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詞語放到課文中去邊讀邊體會,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畫。)
3.交流感受。
(學生在交流感受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了體會,并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文成公主進藏帶了哪些東西?
帶了農作物的種子:青稞、豌豆、油菜、小麥、蕎麥……
帶了能工巧匠:鐵匠、木匠、石匠等;
(2)文成公主在進藏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完成表格
遇到哪些困難 怎樣克服
檢查,板書:
①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找了一段樹干搭成一座橋。
②遇到一片沼澤地——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
③遇見一只烏鴉謊說松贊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寫血書紀念。
④乃巴山擋住了去路——把乃巴山背到旁邊。
(3)遇到了這些困難時,文成公主是怎么想的?是怎樣克服的?
(4)文成公主克服了這么多艱難險阻,她心中的信念是什么?討論交流
4.畫龍點睛
師:文成公主進藏加強了內地與西藏的往來,請讀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文成公主進藏,促進了西藏的哪些變化?
(學生發揮想象,暢談西藏因為文成公主進藏發生的系列變化,深入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積極作用和歷史意義。)
五、把故事簡要地與同桌交流一下,抽學生復述。
六、作業
把《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文成公主進西藏》教學反思 :
1、本課教學中,教師放手還不夠,唯恐學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導得太多。使學生的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
2、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因為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使部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夠,感情沒有達到共鳴。
這篇課文主要寫文成公主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文章語言清新明快,情節動人,深受學生喜歡,通過讀文學生感受到文成公主為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懂得要為民族團結作貢獻。但本文是一篇歷史故事,學生學習時需要足夠地背景材料,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成公主偉大的品質。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8
說教材:《文成公主進藏》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八單元的第二課。這組單元以故事為主題,有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神話故事。這篇課文屬于民間故事。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有很多版本,這個民間故事以歷史為依托,卻又與歷史有出入。反映了百姓對公主的崇拜與愛戴。故事首先講述了公主進藏的原因,接著介紹了進藏的經過,最后講了進藏的功績。文章語言生動,敘述張弛有度,扣人心弦,極富傳奇色彩和浪漫主義風格。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基于文章的特點和我對教材的理解,把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7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比閱讀,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感受故事的魅力。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簡要講述故事,感受故事的傳奇與美妙。
新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限制新風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二學段目標中指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和突出這個重點,我準備從以下兩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聽讀故事,感受魅力
1、老師講述《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盡量做到講得生動具體,讓學生感到我喜歡這個故事,并且要讓他們覺得我也要向老師一樣講故事。
講這個故事是因為:一是這個故事與《文成公主進藏》相類似,兩個故事都是講聯姻,都是對雙方有好處的事,是兩樁比較美滿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親關系。二是為下一個環節讓學生講述故事作個鋪墊。
2、問:老師講得怎么樣?總結出講故事的注意點(課件出示):講故事就得講清楚,講明白,而且要生動,要是能做到有聲有色更好。
3、(課件出示)歷史意義:昭君出塞后,一直勸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不發動戰爭,因此六十年無戰爭。她促進了民族團結,給國家帶來了安定,給百姓帶來了幸福安寧。
4、還有一位公主,她的遠嫁使百姓幸福安寧以外,還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她把漢族的紡織、建筑、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制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所有的百姓都很崇拜她。
5、接下來我們再讀一篇這個故事的秭妹篇《文成公主進藏》。
1)、默讀文章,有趣嗎?學生可能會說太神奇了,文成公主真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太有趣了,沒想到文成公主進藏前還有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等。
2)、激發起學生讀故事的興趣后,再推薦學生讀《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故事(課件出示)。
3)、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對比閱讀概括出民間故事中有5件神奇的事:
搭木橋撒 遇烏鴉 見天鵝 背乃巴
這時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人們要編出這些神奇的故事來,那是因為對文成公主的崇拜和愛戴!
意圖:因為故事內容很淺顯,學生一看就能懂。所以設計這一環意在讓學生從更多的故事中去感受故事的魅力,并通過與歷史故事的對比閱讀使學生分清歷史與民間故事是不一樣的,民間故事是以歷史為基礎,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而歷史卻不同。
二、講述故事,積累語言
這么神奇的故事想不想講給你的朋友或家人聽?意在激發學生講故事的熱情和欲望。
1、首先得理清文脈:
進藏原因
進藏過程
進藏功績
2、回憶講故事的要點:有條理,講清楚流暢,盡量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要重點講途中的幾件小事。
3、集體合作講述故事。由于是四年級的學生讓一個人把這么長的故事講下來有點難度,于是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先合作講一部分。然后派代表合作把這個故事講下來。如果有時間的話,就讓一個孩子把所有的故事串連下來,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
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在復述的過程中內化并積累語言。
二、 拓展故事,培養興趣
讀另一傳說《文成公主進藏》和《同步閱讀》中的《一幅壯錦》《獵人海利布》等民間故事。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課前準備
布置搜集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或文成公主進藏圖。
A 案
導入 課題,交流資料
關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導語 :(播放文成公主進藏圖──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匯報朗讀。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a.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b.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練習簡要講述這個故事
1.導語 激趣: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拓展讀另一傳說《文成公主進藏》
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愿將公主遠嫁。于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么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地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想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只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里鉆,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河里,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后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位老婦那里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谷種子、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谷種子、1 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后,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她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于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業
把《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B 案
故事導入 ,激發興趣
在唐朝,為了邊塞安定和平,不再連年征戰,朝廷采用和親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為和親嫁給吐蕃、契丹、吐谷渾、回訖等邊塞小國的國王或王子。這些公主當中,最聞名于后世的當屬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這個真實的故事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個怎樣的人呢?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認讀生字生詞。
3.邊讀邊思考,把對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關句子和段落旁。
圍繞“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這一話題交流讀書感受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聰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得到)
2.皇帝疼愛的女兒。(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體會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領,什么也難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5.給西藏帶來了許多好處。(最后一個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小組同學接龍講故事,比一比誰講得清楚,流暢
課外拓展
搜集有關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間故事和《同步閱讀》中的《一幅壯錦》《獵人海利布》等民間故事閱讀。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課前準備
布置搜集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或文成公主進藏圖。
A 案
導入 課題,交流資料
關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導語 :(播放文成公主進藏圖──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匯報朗讀。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a.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b.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練習簡要講述這個故事
1.導語 激趣: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拓展讀另一傳說《文成公主進藏》
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愿將公主遠嫁。于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么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地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想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只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里鉆,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河里,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后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位老婦那里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谷種子、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谷種子、1 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后,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她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于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業
把《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B 案
故事導入 ,激發興趣
在唐朝,為了邊塞安定和平,不再連年征戰,朝廷采用和親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為和親嫁給吐蕃、契丹、吐谷渾、回訖等邊塞小國的國王或王子。這些公主當中,最聞名于后世的當屬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這個真實的故事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個怎樣的人呢?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認讀生字生詞。
3.邊讀邊思考,把對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關句子和段落旁。
圍繞“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這一話題交流讀書感受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聰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得到)
2.皇帝疼愛的女兒。(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體會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領,什么也難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5.給西藏帶來了許多好處。(最后一個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小組同學接龍講故事,比一比誰講得清楚,流暢
課外拓展
搜集有關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間故事和《同步閱讀》中的《一幅壯錦》《獵人海利布》等民間故事閱讀。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1
各位老師:
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故事長廊”為主題進行編排的,單元訓練的重點是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講述的道理,并激發學生講故事的欲望。
《文成公主進藏》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唐朝時期,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唐朝皇帝答應將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經歷千難萬險到達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加強了藏族和內地的交流。文章重點描寫了文成公主進藏的過程,展現了文成公主智慧、勤勞的形象,贊揚了文成公主為民族團結和西藏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
根據本組教材的編排意圖和本課的內容重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認識生字,正確讀寫文中“唐朝、西藏、大臣、求婚”等詞語。
2、通過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抓住人物語言、行動的描寫感受文成公主的形象。
教學的難點則是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預設了以下四個教學板塊:
一、 激趣導入,在圖片中感知故事
二、 整體朗讀,在閱讀中了解內容、
三、 細讀文本,在交流中了解形象
四、 積累運用,初步學會復述課文
下面我詳細介紹課堂教學的過程:
開課之后,我在課件中出示文成公主進藏的圖片,引導學生交流:同學們,在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象一下,圖片描繪的是怎樣的場面?在學生交流之后,引入課文,出示課題:這幅圖片描繪的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間故事,叫做《文成公主進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認識文成公主。在這里,我通過出示圖片將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主題以及宏大場面再現在學生面前,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課文的興趣。這樣就順利引導學生進入第二板塊的學習:
初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我用課件出示閱讀要求:1、自讀課文,認識生字,讀通課文,2、讀后想一想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二個環節: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并隨機進行小結,梳理文章脈絡:課文主要寫了求婚、考驗、出嫁、結婚四個部分。
第三個環節:隨后我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個部分:課文中還介紹了一個有趣的環節——考驗求婚者,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個部分,看看唐朝皇帝是怎么考驗使者的。隨后我引導學生交流:首先請吐蕃的使丞為小馬找到母馬,然后是請使丞在500個同樣穿戴的姑娘中找到文成公主,這個環節就是指導學生復述考驗使者這部分內容,為下面初步學會復述課文,解決教學難點做了鋪墊和方法指導。
下面我重點介紹第三板快的教學過程:
首先,我引導:考驗沒有難倒使者,但是文成公主進藏的過程確是艱辛的,文成公主在去西藏的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她又是怎樣克服困難的呢?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讀一讀這一個部分。隨后讓學生根據要求細讀第5—12自然段的內容。
第二,在學生自學之后展開交流,我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出示以下重點詞句,并指導學生理解感悟這些詞句:
1、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個叫路納的地方遇到了一條河,過不去。文成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成一座橋。
研讀這句話的時候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成公主的勤勞和智慧,并進行朗讀練習。
2、 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了過去。大家說,因為文成公主撒了這把羊毛,所以路納這個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長得又肥又壯。
研讀這個句子,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民間故事的神奇以及用夸張手法表現出的文成公主的功績。
3、 公主聽說松贊干布死了,心里有說不出的難過,她就在達尤龍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來,還咬破手指頭,在石壁上寫了血書來紀念松贊干布。
“同學們,朗讀這個句子的時候,體會文成公主的動作和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在這里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動作和心理的描寫,體會文成公主對于松贊干布的情意,雖然還沒有見面,但卻早已懷有深情厚意,多么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呀。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句子:同學們,把我們的體會融進句子,用朗讀來表達文成公主的這份真情厚意。
4、 走著走著,乃巴山又把路擋住了,大家走起來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
一個“背”形象地體現了這個故事的神奇,也把文成公主的勤勞勇敢體現得淋漓盡致,研讀的時候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背”字進行感悟:同學們,一個“背”字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呢?
在以上四個重點句子的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民間故事的神奇與文成公主勤勞、智慧的形象和對西藏人民的不朽功績。隨后進行小結:同學們,一位怎樣的公主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你的眼里?學生展開交流,我隨機引導并進行小結:多么勤勞、智慧和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更重要的是她為西藏人民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一起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學習之后,過渡到第四板塊的教學:同學們,多么勤勞、智慧的公主,多么神奇、動人的故事。你能用怎樣的方法來記住這個故事并講給別人聽呢?
在指導學生復述的過程中,首先交流“考驗使者”這個部分的復述方法,就是抓住主要內容進行復述,然后總結歸納“文成公主進藏”這個部分的主要內容,最后請學生練習并簡要復述課文。因為在課堂教學的第二個板塊已經對復述方法有了指導,并進行了練習,所以學生應該能較好的完成復述,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以上就是我對《文成公主進藏》的說課設計,不妥之處,懇請指正。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2
(一)★基礎題
我能讀準字音。
可惡(wù è) 寶藏(cáng zàng) 便(pián biàn)宜
樹干(gān gàn) 頭發(fà fā) 肥(féi huí)壯
我知道應填哪個關聯詞語。
即使……也…… 如果……就……
a.( )松贊干布去世了,我( )要去看看。
b.( )松贊干布去世了,我( )不去了。
(二)★★提高題
請你給下面一段話加上標點。
哎呀 松贊干布已經死了 你還去干什么 烏鴉說
我能完成下列各題。
1.松贊干布是 的年輕將領,文成公主是 朝皇帝的女兒。
2.文成公主從京城帶上 等種子和各種 技術,還有許多 ,也跟著文成公主一起進藏了。
3.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發生了 件事兒,它們分別是
。
4.松贊干布在 隆重地迎接 的文成公主,和她結成了夫妻。
(三)★★★拓展題
把這個故事簡要的寫下來____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主要寫文成公主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文章語言清新明快,情節動人,深受學生喜歡,通過讀文學生感受到文成公主為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懂得要為民族團結作貢獻。但本文是一篇歷史故事,學生學習時需要足夠地背景材料,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成公主偉大的品質。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本文涉及的歷史很感興趣味,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同時,作為五年級已具備一定的研究性閱讀和上網等多種收集材料的能力。
[設計意圖]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教學設計就力圖體現這一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以情為主線,(感知——感受——探究——想象——感悟)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以讀為根本,以“動人”為研讀專題,開展研究性閱讀,采用板塊式設計,從整體感知形成專題、深入研讀、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從整體入手(初步整體感受)——部分(抓住重點、難點、特點研讀)——整體(感受和領悟寫法、學法的升華),體現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基本程序。另外,通過研究性閱讀這一載體,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生個性,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收集資料——推理假設——對照驗證”等科學方法論的初步形成。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能正解、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探究閱讀,體會故事的“動人”,初步培養探究、推理的能力。
3、感受文成公主為促進民族團結和交流的自我犧牲精神,懂得要為民族團結作貢獻。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體會故事的“動人”,感受文成公主的自我犧牲精神。
[課前準備] 投影片,中國地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初讀理解,感知“動人”
今天,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一位偉大的女性——文成公主。
齊讀課題。
我們要去感受她,了解她,那該怎么做呢?(認真讀課文,讀了一遍就舉手,帶拼音的生字詞多讀幾遍,)
選擇性檢查:
1、讀一句你覺得最難的句子,說說為什么?
2、讀一句你覺得最重要的句子,說說為什么?
3、讀一句你認為讀得最棒的句子,好在哪?
4、讀一句你不理解的句子,說說哪里不懂?
二、建立專題,感受“動人”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呀?(動人)
三、研讀專題,探究“動人”
那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這故事的動人呢?請再讀課文,用橫線劃出,用序號標出。劃好地請先去讀一讀,體會它的動人。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匯報。(1、2、3、4、)
請自己選擇一動人之處進行研究。
(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體會—朗讀展示)
板書:樂意遠嫁他鄉 歷盡千辛萬苦 受到熱情歡迎
(勤勞建設西藏 )
四、推理擴充,想象“動人”
本文重點只是講了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和西藏人民一道建設西藏,肯定還發生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請根據課本提供和你自己掌握的信息,推想一個動人的場面,并用筆寫下來。
五、升華拓展,感悟“動人”
1、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讓我們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為她的什么而動人呢?
(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
——諾貝爾和平獎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外交家
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文成公主的“動人”吧,再讀課文。
2、根據已有的資料,(課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網或查資料,寫一篇以《中國偉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為題寫一篇文章。
文成公主進西藏
樂意遠嫁他鄉
動人 歷盡苦傳文明 為民族的團結和進步受到熱烈歡迎 自我犧牲精神
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體會—朗讀展示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4
一、初讀理解,感知“動人”
師:今天,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一位偉大的女性。
生:文成公主。
師:這樣的一位女性,我們心底里為她驕傲。那么,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讀一遍舉一個手指,讀兩遍舉兩個)想一想,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自由讀,教師巡回。
二、建立專題,感受“動人”
師:誰來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1:動人。
生2:美麗。
生3:動人。
師:是的,這是一個動人、美麗的故事。文中就有一句子說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們你找到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說起他倆,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哩!
師板書(動人)。
三、研讀專題,探究“動人”
師:好,讓我們再次讀課文,用“──”劃出你認為最動人的地方,并用序號標出,并想一想動人在哪?
生按要求自由再讀課文,找出句子,并體會。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找到幾處說幾處。
學生匯報自己找到的地方。
生1:要離開家鄉和親人……
生2: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生3:來了!來了!……
生4: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
師:看來文中處處動人,的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不過光說動人還不行,說話得有根據,接下來我們就選其中自認為最動人的地方去研究研究,可根據幻燈片上的學習步驟: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展示──朗讀深化。并注意結合當時的情境去體會。
生自主探究,同學之間展開討論交流,師巡回指導。
師:哪些同學研究“要離開家鄉和親人……”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生1:(讀句子)她愿意遠嫁他鄉,建設西藏。
生2:她為了民族的團結,忍痛離開家鄉和親人。
師:誰有補充,或是有更深的感受?
生3:為了民族的團結,忍痛遠離開家鄉和親人,到遙遠、陌生的西藏去。
師:是啊,西藏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更何況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師:你們昨天通過上網,你們了解到西藏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有多遠?“陌生”在哪?
生1:空氣稀薄……平均海拔近4000米。
生2:干季雨季分明,……
生3: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生4:西藏距長安有3000多公里,一路上……
師:還有那些方面和我們這里不同?
生1:飲食習慣上不同…………
生2:生活習慣上不同……
生3:風俗習慣上并差異很大…………
師:是啊,到這么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去,……可她當時只有16歲,這么小的年紀,就承擔了如此沉的重任,多么的不容易啊!文中說,這么遠……,可文成公主“樂意”地接受了,當時,她的心里會作怎樣的心理斗爭呢?
生1:為了民族團結,……
生2:要顧大局,就要離開親人和家鄉……
師:是啊,文成公主年紀雖小,卻是這么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實在令人感動。請你們用讀來展示你們的感受,好嗎?
生練讀。
生的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你為什么要這么讀?你從她的讀中感受到了什么?誰認為自己能讀得更好?你能否給她提個建議?(友情提示)
師:好,你們是真正的從內心讀出了你們的感受,現在我們能否概括一下“動人”在哪?
生1:遠嫁他鄉。
生2:樂意遠嫁他鄉。(自愿的,為了民族的團結犧牲自己,動人在“樂意”)
師板書(樂意遠嫁他鄉)。
師:還“動人”在哪里?
生1: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師:動人在哪呢?
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帶的是金銀財寶,她卻帶著……
生2:文成公主帶著這些東西,為的是西藏的發展和建設。
師補充,生交流。練讀,讀出感人。指名讀,師生評價。
師:一路上,千辛萬苦,為了西藏的發展,你們知道文成公主具體帶了哪能些東西嗎?你們知道走了多久嗎?(二年)
生1:種子……生產工具……書籍……
生2:一年多。
師:現在我們能否概括一下“動人”在哪?
生1:為西藏傳播文明。
生2:為了西藏的進步,民族的團結,不怕辛苦,帶了那么多的……
師板書(不辭苦傳文明)還有哪些地方你覺得動人?
生:來了!來了!……
師:你說動人,說說你的理解。
生1:受到歡迎……互相愛慕……
師:請你讀一讀。(生評)
生2:不要怕過……不要怕過……
師:是的,這里也讓我們動人,讓我們一起用讀把這一“動人“的場景表現出來吧!
生1:齊讀這一動人之處。
師:這里該如何概括這一“動人”之處呢?
生:受到熱烈歡迎。
師板書(受到熱烈歡迎)。
(簡單介紹“生活了四十多年”這一“動人”之處。)
四、推理擴充,想象“動人”
師:是啊,本文講述的是文成公主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那么在這四十多年里,又會發生哪些動人的故事呢?請根據課文及你上網獲取的信息,展開想象,寫一寫。
同桌交流,編寫故事,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
生1:把中國的文化傳給西藏人民……
生2:和一起培育種子……
生3:和西藏人民一起挖水渠,興修水利……
生4:讓能工巧匠雕刻……興建寺宇……
……
五、升華拓展,感悟“動人”
師: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
生:文成公主。
師: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板書:樂意遠嫁他鄉歷盡苦傳文明。受到熱烈歡迎,都是為了民族的團結,是的,她讓我們感動、讓我們震憾。
師:再想想,我們是因為她的什么而動人呢?(她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
生1:為了民族的團結不怕苦不怕遠。
師:只是“苦”和“遠”嗎?
生2:為了民族的團結和進步,不惜犧牲自己。
師小結:
板書(為了民族的團結和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她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外交家。像這樣的偉大人物還很多,像班超、張騫、孔繁森等,有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了解他們的動人事跡。
作業:根據已有的資料,(課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網或查資料,寫一篇以《中國偉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為題寫一篇文章。
師:下課。
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準備:布置搜集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或文成公主進藏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引入:(出示文成公主像和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你對文成公主了解多少?學生根據課前搜集資料來談。
2、同學們對文成公主有了一定的了解,是的,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根據閱讀提示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故事的經過。
2、學生自由朗讀,師巡視指導。
三、檢查匯報,交流討論
1、檢查朗讀,認讀字詞
2、課文的題目是文成公主進藏,文中哪些部分具體寫文成公主進藏?(5到13自然段)
3、四人小組合作閱讀5到13自然段,并討論交流文成公主進藏時發生了幾件事?
4、交流匯報,感受到故事的神奇與美妙,并根據學生回答概括四件事并板書
(搭橋、撒羊毛、遇惡烏鴉和神鳥天鵝、背山)
5、把這部分內容連起來講述,先自由準備再指名講述,重點訓練用簡潔而又準確的語言講述進藏經過。
6、文成公主進藏前幾段主要寫什么?快速瀏覽后討論交流。
7、匯報交流,要求概括地講。(板書:考驗智慧)
8、課文最后部分講什么?(板書:貢獻)
四|、理清思路,簡要復述
1、提出要求:同學們,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課文可分為三部分,讓我們試著簡要地來復述故事的經過,有困難的同學可借助板書來復述。
2、自由準備,指名復述。
五、關注課外,拓展延伸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說嗎?(可兩方面講:對文成公主的崇敬,這個民間故事本身的語言魅力等)
2、推薦閱讀另外的寫文成公主的民間故事。
3、我國還有很多的民間故事,如《獵人海力布》、《一幅壯錦》等,請同學們可以去閱讀,過段時間我們再來開個故事交流會。
板書設計
文成公主進藏
進藏前考驗智慧
進藏時搭橋、撒羊毛、遇惡烏鴉和神鳥天鵝、背山
進藏后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