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精選15篇)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紀念葉圣陶先生而寫得回憶文章。文章緊緊圍繞本單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單元主題,記敘了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兩件事情。課文篇幅較長,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卻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
語文教學要充分體現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所謂“人文性”,就是指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言文字是表達方式,語文學習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即語文學習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意”者,就是體會感情,是“人文性”;“得言”者,就是學習表達方法,是“工具性”。
基于以上考慮,本節課將教學目標預設如下:
1、學習葉圣陶先生偉大的人品與文品,懂得學習作文首先應學會作人的道理;
2、聯系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這三個目標中,“學習葉圣陶先生偉大的人品與文品,懂得學習作文首先應學會作人的道理”、“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
這節課的學習預計用時兩課時,下面重點談一談第二課時的教學預想。
怎樣教學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呢?我確定的第一個思路是“自主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育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正如葉圣陶先生在談到教學時說的“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
我確定的第二個思路是“以讀為本”。語文課堂教學要堅持“以讀為本”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生的朗讀必須經歷一個“讀進去”再到“讀出來”的過程,“讀進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就是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通過恰當的語氣、語調轉化為有聲的朗讀。學生只有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強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與作品發生和諧共振,這樣的感情朗讀才能有效。感情朗讀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它更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為了在教學中執行“自主學習”與“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準備采用“長文短教,抓重點詞句”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聽寫、誦讀文中的詞語,在理解、誦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人物品質。
談到“以讀為本”,我們往往理解為是對課文中重點句子和段落的朗讀。其實,詞語作為語言的組成單位,它也有鮮活的生命力,有感情地朗讀詞語,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本課中“融洽、規范、春風拂面”等詞語,在教學時,不僅要求學生讀得準確,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詞語表達的意境,如讀“春風拂面”這個詞語,我準備讓學生這樣體會:“孩子們,春風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春風吹在臉上,感覺是怎樣的?”用這樣的方法,既“得言”又“得意”。
第二個環節:走近葉圣陶先生的工作,也就是學習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這一部分內容。
課文寫道:“我”見到那篇被葉圣陶先生修改過的作文時,一下子“愣住”了,為什么呢?課文中的原句這樣寫:“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边@個句子在本文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到并畫出這個句子;其次,要體會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德國大詩人歌德說:“要學會用兩只眼睛讀課文,一只眼睛讀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要看見文字背面的意義”,讀懂這句話,就能讀懂葉圣陶先生對學生作文認真、負責的態度。怎么讀呢?我準備在課堂上創設出一個多元化的情境。第一、多媒體出示葉圣陶先生修改的原件,然后指名學生帶著自己看了原件后的體會讀;第二、語言創設情境,我會問學生:“看到這樣的修改,你對葉圣陶先生產生了怎樣的感情?”學生對葉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已然被激發,我會接著說:“那再讀讀這句話,讀出你的敬佩之情來。”讀到這里就止了嗎?不!接下來,我要將語文學習的另一重要內容——也就是“寫”的教學引入進來。第三、創設想象情境,讀寫結合訓練。我會這樣啟發引導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幾頁紙上到處是密密麻麻的鉤、直線、曲線,葉圣陶先生認真、負責的精神令人敬佩,孩子們,你們想過嗎?70多歲的葉圣陶先生是怎樣完成這樣一篇作文的修改的呢?把你想到的情景寫下來。”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寫作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葉圣陶先生的精神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再回過頭讀前面的句子,相信學生的理解一定會準確、到位,并且影響深刻。
第三個環節:走近葉圣陶先生的生活,也就是學習葉圣陶先生邀請“我”到他家作客這一部分內容。
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板塊組成:1、找出并讀好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葉圣陶先生生活環境的簡樸;2、體驗作者心情的不平靜,感受葉圣陶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和他的平易近人;3、適當補充葉圣陶先生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一步:補充葉圣陶先生資料,體驗作者心情。我先說:“孩子們,葉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他此時擔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職位,同時還是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現在他居然邀請我——一個初中生去他家作客,如果你是作者,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課文中的相關句子!苯嬛髁x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通過主動地選擇外界信息,并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而非教育者通過教育手段向學生傳授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與本節課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建構新的知識。我在這一環節提出的這個問題,正是針對學生已有的經驗而提的——兩人地位、身份相差如此懸殊,葉圣陶居然邀請“我”去作客,折射出的正是先生人品的偉大。
第二步:讀好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感受葉圣陶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和他的平易近人。爬山虎是本文的文題,也是先生偉大人格的寫照。作者在文章結尾寫道: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在教學時,只要這樣輕輕一點撥,就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向縱深——“孩子們,若干年后,每當作者回憶起多年以前的那個暑假,出現在他眼前的,除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還有什么?”學生自然會理解,除了爬山虎,還有葉圣陶先生認真、負責、平易近人的偉大人格,這時候再學習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方法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再說一說板書,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濃縮了的精華,是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課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重點詞語和感情,三級交*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
在自主互動中閱讀文本、批文入境,緊抓文本感情線索,以讀為本,在朗讀中感悟、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就是我這節課追求的目標。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2
人格,人品,道德可以視為同義語。在心理學中,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的總和。個性一旦形成,就左右著一個人的言行,也左右著一個人的成就。據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家們報告,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智商測驗分數是全世界各種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按其種族分析,華人獲獎者在各種族平均數之下,而猶太人是平均數的28倍。這不能不令人產生一個疑問:高智商的中國人為什么難獲諾貝爾獎呢?有專家分析,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傳統教育忽視了從小培養學生個性的教育?梢,推進素質教育不容忽視人格教育的作用,它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人格教育的滲透呢?筆者從回憶葉圣陶先生的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受到了啟發,聯想到其它課教學中感悟到的哲理,認為課堂上的人格教育可從以下四方面推進。
一、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葉圣陶先生以其做文章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待人真誠、質樸、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深深地影響著初中生肖復興同學,并一直激勵著他的成長,成才。雖然事過近三十年,作家肖復興卻仍然記憶猶新?梢娊處熑烁聍攘W生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他的人格魅力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行為、情感體驗,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所謂“親師信道”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要重視提高自己人格魅力的教育作用,注重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拓展廣博的知識、錘煉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師德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使自己在學生中確立真正的威信。這樣,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影響學生,教育學生,給學生以終生的教育營養。
二、用平等和諧的氛圍貼近學生
一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到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的家里做客,為什么小毛孩沒有了距離感、拘束感,而是與大作家談得那么融洽呢?這是因為葉圣陶先生把肖復興同學當作“大人一樣”對待,同他親熱地握手,像“老朋友”一樣同他親切地交談。葉老在談話中營造的這種平等、和諧的氣氛,消除了肖復興同學的恐懼、拘謹,成為談話成功的所在。
由此不難想見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滲透人格教育的重要保證。可是在當前的課堂中,師生間的關系仍然存在著:教師是命令者、操縱者,學生是執行者、被操縱者,一味地被動地服從。這樣就造成了師生間存在一條很深的感情鴻溝,使師生間的平等交流難以實現,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故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筆者認為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1、改變觀念是前提:
即教師要更新觀念,做到角色移位,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注意做到四轉變:變學生的“長官”為學生的“老朋友”,變“操縱者”為“組織者”,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變“嚴守紀律,遵守常規”的課堂氣氛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氣氛。
2、相互尊重是基礎:
尊重學生,才會倍受到學生的尊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就是要允許差異的存在,不給差生“戴帽子”,不搞一刀切,不用權威式的武斷教學。認真耐心傾聽學生的見解,允許不同觀點、見解的存在……這樣才能促使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愉快地交流。
3、平等、民主是關鍵:
平等、民主是和諧向上的課堂氣氛的保證。即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面向全體學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偏愛尖子生,搞“一頭熱”教學,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形成心與心的交流,這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全面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4、表揚、鼓勵是途徑:
恰當的表揚、鼓勵能給人信心,催人奮進,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良好的氣氛更具持久性。
三、用循循善誘誘導學生
“教師對學生是有幫助的。所謂的幫助,主要不在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比~老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與肖復興同學交談中,他并沒有就作文談作文,傳授寫作的秘決,而是循循善誘地引導他認識到“要多讀各科書”“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這樣的教育方式、方法學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利于促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對文學愛好者的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由此令我想到我們的教學也不能僅僅滿足于單純地教會幾個字,理解了某一段或幾段的內容,考試能拿高分等,這種注重“顯效”的教學,而是要為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奠基,為他們的成才創造條件,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一整套關于如何掌握知識,如何獲取信息,如何分析問題,如何發現規律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做長期細致地指導。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為“導”,以“導”促學,使學生在導中悟法,學會自主,自動,自能地學習。教學時在“導”的內容、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1、導質疑:
即指導,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如抓矛盾,事物聯系,抓重點詞、句等提問題……。
2、導方法:
即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如預習的方法,自學的方法,質疑的方法,查閱學習資料的方法等;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法,換詞理解詞義法,抓字根理解詞義法……教師教學要精心設計、引導、歸納,使學生知其法和用其法。
3、導交流:
引導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能力。引導學生勇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的觀點、見解,如課堂中作文互改,同桌、小組討論比較對問題的觀點等。
4、導協作:
即引導學生學會協作,互助、互補,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獲取成功的愉悅,使自己的個性得到補充、和諧地發展。如共同完成一項實驗,合作性地完成一幅畫,角色表演等。
5、導創新:
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重要的是培養創新意識,教學中,教師多方設法引導學生大膽合理想象、假想、幻想,訓練發散思維,求異性思維。如筆者教《撈鐵!芬晃淖寣W生想象撈鐵牛的其它方法;教《新型玻璃》一文讓學生當推銷商進行復述后,再讓學生當客戶“創造性”說出更新型的玻璃等。
四、用真誠的情感感染學生
葉老先生無論是修改作文,還是接待小客人,沒有一處細節不融入其對事業、對青少年文學愛好者真摯的愛。這真摯的情不僅感染了肖復興同學,也激勵著他,而且使我們深受感動、受教育。教師在課堂中不正需要這種情感來感染學生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氣才產生生氣,死氣只能從死氣中來!边@是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特別強調教師積極飽滿的情感重要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愛,投入教學中,以飽滿向上的情緒影響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的情感。
教師除了用熱愛事業的真摯情感影響學生外,還可以掘教材中的積極美好的情感來感染他們。如我在教學《豐碑》一文中,我始終飽含著對軍需處長無比崇敬之情進行教學,深情的講故事式范讀激發了學生興趣;用音樂創設情境,想象軍需處長在風雪中為了戰士能穿上棉衣,自己被凍死的悲壯情景,使學生動了真情;最后用返反復的朗讀方式感受軍需處長的崇高的精神給部隊戰士們的鼓舞,學生也從中受到振奮,受到鼓舞。
教師在挖掘教材中美好的情感時,只有自己先飽染其情,創設情境,使學生學得動情,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在美好的情感中不知不覺地*近典型完美的人格形象,受到深刻的人格教育。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3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诖,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自主練習修改句子中的問題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先學做人。
5.通過學習課文,感受葉老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學準備
學生練習朗讀、背誦第6課《爬山虎的腳》,了解有關爬山虎的知識以及葉圣陶的生平。
教師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及字詞卡片,《一張畫像》的修改稿,搜集有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出“推薦、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思路,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葉老的認真、平和。
教學重點
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边@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認識兩個修改符號,并能運用其修改句子中的問題。
一、揭示課題,激趣導入
剛才我們復習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要學習這篇課文也寫到了爬山虎,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放聲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語句讀通順。
(二)自學生字新詞
同桌練習讀準含有生字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形式讀詞。
2.自由讀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3.指導“曲”在“曲線”這個詞中的讀音。
4.自由讀這兩組詞。想想第一組和第二組分別是寫誰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認真平和質樸
第一組寫肖復興。
第二組寫葉圣陶。
(四)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寫了葉圣陶先生和“我”之間的哪兩件事?怎么分成兩部分?(修改作文1-5.邀請做客6-10)
三、細讀課文,重點品味
(一)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葉老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借助資料袋感受葉老為“我”修改了很多處(密密麻麻),指導朗讀。
2.第四自然段
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
(1)通過對比一“張”和一“幅”,體會用字的準確。
(2)通過了解“刪”字的造字過程,學會這個字,并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認識兩個修改符號。
(4)師生合作讀整段。
(5)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
3.第五自然段
“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實施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
(1)通過朗讀明確寫作文的兩個要求:寫具體事實,表達真情實感。
(2)鼓勵學生質疑,體會葉老的評語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
四、整合課文,升華情感
通過填空練習,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體會“我”的情感變化。
當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時,我(一下子愣住了)。
當我仔細看了葉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后,我(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五、讀寫結合,練習修改
(一)復習鞏固兩個修改符號。
(二)運用修改符號試著修改一句話。
六、拓展延伸,提出問題
(一)剛才你們修改的就是肖復興《一張畫像》中的句子,你們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寫了些什么嗎,課下可以讀一讀。
(二)再看課題,第一件事中沒有提到爬山虎,可題目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是為什么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解決這個問題。
(三)布置作業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推薦、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4.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系。
5.了解葉圣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1.了解葉圣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2.能聯系上下文體會“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边@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系。
一、復習鞏固,聽寫詞語
二、回憶內容,深入理解
(一)回憶上節課的內容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誰和誰之間的哪兩件事?
2.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什么?
3.葉老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又給“我”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
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應邀做客,葉老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過看文中插圖、想象、朗讀感受葉老平易近人,和藹親切。
3.第9自然段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通過朗讀、補充課外資料──葉老和“我”談話的內容,感受葉老的親切、質樸。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詞語:楷模──榜樣,模范。
葉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誠寬厚;作品──一絲不茍,寫作極為認真。
5.在葉老家,還有什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畫出文中具體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再讀一讀。
(2)全班交流:
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通過朗讀、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時間的變化、光線的變化,前后描寫不同。
6.葉老的談話不僅給了“我”信心,還帶給“我”怎樣的收獲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
聯系課文內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課文,解決問題
1.結合重點句理解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
2.小結:批改作文、邀請做客這兩件事,給了肖復興極大的影響,鼓舞著他努力學習,堅定了他的文學之路。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總結課文
(一)“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后會發生什么事?補充肖復興的相關資料。
(二)肖復興沒有忘記葉圣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三)再讀課題,布置作業。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4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人教社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有這樣一句話:“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边@是寫作者經歷了葉圣陶先生為他“批改作文”和“邀請做客”兩件事后發出的感慨,也是贊美葉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在上課的時候,一位學生提出:“老師,課文沒有寫葉圣陶先生的‘作品’啊,為什么說他‘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
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沒注意……
“你真會讀書!這真是個了不起的問題!”短暫的沉默后,我夸道,“你怎么理解?同學們怎么理解?”我把問題踢回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同學們都搖搖頭。在這間隙,靈感來了!
“葉圣陶先生是個大作家,他創作了那么多文藝作品,作者一定讀了許多葉老先生的作品,認為他的‘作品’也堪稱楷模吧!蔽倚χf,“同學們讀過葉圣陶先生哪些作品呢?”
同學們表示只剛剛學過課文《爬山虎的腳》。
“也許作者是希望同學多閱讀葉圣陶先生的作品吧。你去讀了,相信同學們也有同感的!”我補充道。
接著,我又推薦《葉圣陶作品選》《葉圣陶文集》《葉圣陶散文》,讓學生去縣圖書館、校圖書室借閱。
這就算糊過去了,但是心里有些不踏實。
我翻開《現代漢語詞典》,“作品”,“指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品。”(《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確沒有介紹葉圣陶先生“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品”。)“文品”,詞典中沒有這個詞條。
我又找來《教師教學用書》,發現編者在“教材解讀”中用“文品”一詞,即“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 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顯然,在這篇文章中,用“文品”更確切。因為“文品”除了指文章的品質、品格外,還包括對作文的態度。而這篇課文恰恰是描寫葉圣陶先生對作文(批改 “我”的作文)一絲不茍、認真仔細、精益求精,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的態度,這是堪稱楷模的“文品”。再進一步,有這樣的態度,才有相應的行動、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同時,這樣一位大作家,如此認真批改一位初中生的作文,足見葉老先生的“人品”堪稱楷模。堪稱楷模的“文品”與堪稱楷模的“人品”完美統一,才會創作出堪稱楷模的“作品”。
這一層,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更難理解,所以,就這篇課文來說,用“人品與文品都堪稱楷!备鼫蚀_、更適合教學。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5
a級基礎知識達標(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一、我會寫(看拼音,寫詞語)(16分)
tuī jiàn
yǎn lián
shān diào
guī fàn
zào rè
róng qià
huáng hūn
kè tīng
二、小猴學樣(照樣子,加偏旁組新字并組詞)(12分)
例:火+(亻)=伙(伙伴)
扁+(。剑ā。ā 。 ∷荆ā。剑ā。ā 。
胡+(。剑ā。ā 。 ∥荩ā。剑ā。ā 。
三、我會填(按課文內容填空)(16分)
1、剛進里院,一墻的 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 仿佛 ,陽
光 ,像 ,閃爍著 。
2、落日的余映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 ,
如同 。
3、在我的眼前, 。
四、寫好鋼筆字(6分)
b級重點難點過關(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一、花落誰家(選詞填空)(6分)
親熱 親密 親切
1、鄉親們圍著子弟兵( 。┑貑柡畣柵
2、葉老先生的( )之中蘊含著認真。
3、小紅是我最( )的朋友。
二、啄木鳥門診(修改病句)(16分)
1、我們全校師生和班主任都參加了義務勞動。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2、經過老師的幫助,終于有了進步。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三、閱讀樂園(28分)
我們班的教鞭被一位同學不小心摔成兩截,不能再使用了。老師上課時,只能用手在黑板上指指點點,很不方便。同學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想為老師再做一根教鞭,可就是沒材料,怎么辦呢?
上個星期天的上午,我做完作業,去王為群家里,想向他借一本書。我剛走到他家門口,聽見里面有鋸木頭的聲音。我想:大概是王為群的爸爸在做木工活吧!想著,我就從窗外向里看,原來,做木工活的竟是王為群。
我想看個究竟,便不聲不響地趴在窗外看。只見他鋸呀鋸,終于鋸好了一根又細又長的木棍,又用銼刀銼平──這不是一根新教鞭嗎?他的衣服上全是木屑,可他全然不顧。他又在教鞭的尾部鉆了個小孔,系上一根紅絲帶。
星期一早上,我來到學校,看見講臺桌上放著一根嶄新的教鞭。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詢問是誰干的好事。
我知道王為群的脾氣:做了好事不愿意講。為了保密,我沒有給他聲張出去。
1、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將短文分成三個大段,用“∥”表示。(18分)
2、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星期一早上,王為群是怎樣想,怎么做的?寫下來:(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題
猜一猜:
從前,有個人在十字路口開了一個店。為了攬生意,店主在店前掛了一塊很大的招牌。上面寫到“月掛半邊天,嫦娥伴子眠,酉時天下雨,讀書不必言!闭垎栠@家小店經營的是 。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6
第一教時
一、教學目標 :
、崩斫馍中略~。
⒉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⒊引導學生初步思考“預習”與“思考.練習”,使孩子對本篇文章的學習重點做到心中有數。
、醋x通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能在較短時間內以一定的速度讀通課文。
三、教學準備:
、蓖队捌珹、B
、餐队捌ㄕn文插圖)
四、教學過程 :
、遄宰x:(第一輪)
、泵鞔_自學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拍x:①標出小節;②用橫線劃出生字新詞,并通過查字典將解釋注在課文相應的詞條旁。
、戚p讀:①讀時能聽見自己的發音;②先通讀,讀不順的地方再反復讀,直到通順(達到“三不”)為止。
、矊W生自學。
、娼涣鳎
⒈校對小節數:計11小節。
⒉讀寫生字詞。(試讀與范讀結合;板演、書空與范寫結合。)
、辰忉屧~語:(以思考.練習4的詞語為主)
步驟:⑴讀出詞語所在的句子。
、平忉專苈撓瞪舷挛淖詈茫^不強求。)
推薦:推舉,介紹。
秘訣:秘密的竅門、辦法。
刪掉:(演示)
顛倒:(舉例)
典雅:優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談得投機)
和藹: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蘊含:包含。
受益匪淺:匪,不、非。受益不淺。
平易近人:態度和氣,使人容易接近。
身臨其境:自己親身經歷。
堪稱楷模:堪,可以,值得?,榜樣,模范?梢苑Q為模范,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隔岸觀火:形容和自己關系不大,采取旁觀的態度。
⒋通讀:
每生讀一小節,師適當點撥。達到不添、不漏、不錯。
㈢自讀:(第二輪)[出示投影(小黑板)B]
、泵鞔_自學要求:
⑴審題質疑(自問自答與自問他答結合)
、瞥醪剿伎冀獯稹邦A習”題:
、僭谖闹袆澇鲎髡叩男彰;
、趧澇鲎髡呙鑼懪郎交⒌木渥,讀一讀。
、劢Y尾句說明了什么?
⑶思考.練習:
①完成第一題。
②在文中劃出第二題的句子,并讀一讀。
、矊W生自學。
、杞涣。
、毖a充:文中哪句話點明了題目?
。ㄍ瑫r,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⒉引導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誰?寫了主人的幾件事?
、藕喗槿~圣陶(1894─1988),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們曾學過葉老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爬山虎的腳》。
、频谝欢危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應邀作客;第三段(11 )我的印象。
⑶課文講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獲獎,葉圣陶先生幫他修改作文并邀請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樽鳂I :
、背瓕懮中略~。
、矊ξ哪┚滟|疑并解答。
、掣剑涸嚫摹兑粡埉嬒瘛返谒男」。[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葉老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從葉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會用“受益匪淺”“堪稱楷!痹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目標1,2。
2、難點:目標2。
教學準備:
投影片c、d、e、f、g。
肖復興的書<<日子的回憶>>,主編的雜志<<人民文學>>,發表文章的報紙<<文匯報.筆會>>。
模式運作圖示:
第三輪自讀,讀懂,理解課文
第四輪自讀,讀出,拓展延伸
一、自讀:(第三輪)
1、復習引入:
。1)讀題,課文中哪句話點明了題目?
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ā巴瑫r,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句話點明了題目。說明了葉圣陶先生幫我修改作文并邀請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過渡:是的,從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
。3)連線:(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這么寫的。
邀請作客──────作家就是這樣做的。
2、自讀:
(1)要求:作品是怎么寫的?請在“修改作文”這部分找個成語概括。作家是怎樣做的?請在“邀請作客”這部分找個成語概括。(競賽形式)
(2)交流:(作品:一絲不茍;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稱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這部分是怎樣具體表現葉圣陶先生一絲不茍的修改作風的?
邀請作客這部分又是怎樣具體表現葉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讀“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報出示:<<一張畫像>>1,2小節修改稿。
。2)同學們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復興呢?引讀:“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線!
。3)看大字報引讀第三節。(突出:準確,干凈,規范,確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較自改與葉圣陶修改的<<一張畫像>>的第三小節,進一步體會“一絲不茍”的修改作風(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讀54頁<<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節:(讀──改──讀)
。6)看了葉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復興呢?他收獲很大,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一絲不茍:做事認真,一點兒不馬虎。大氣候:大成就。兩大收獲: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二、是認識到了文學事業的艱巨。)
(7)為什么肖復興會受益匪淺?比我們收獲大?(我們是”隔岸觀火“肖是“身臨其境”。
(8)齊讀“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如春風拂面。”引入學“邀請作客”部分。
4、自讀“邀請作客”部分:
。1)課文中那些詞語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談談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葉小沫在門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談融洽。)
(2)交流:這次談話使“我”─────。(投影片)
二、自讀:(第四輪)
1、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齊讀11小節。后來肖復興發奮學習,充實做人,勤奮寫作,終于成長為當代有名的作家,至今為止,已出版了50余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的文學大獎。(出示書《日子的回憶》,他主編的雜志《人民文學》,<<文匯報.筆會>>,<< 今夜無法入睡>>。)
三、作業 :
1、造句:受益匪淺堪稱楷模
2、修改<<一張畫像>>第5小節,再次同葉先生賽一賽。(出示投影片)
附:板書設計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這么寫的
一絲不茍
那綠綠的爬山虎
人品
邀請作客────作家就是這樣做的平易近人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7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在體現創新教育的前提下,設計教案要明確一個目標:那就是要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場所,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人或事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的天地,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教師就要舍得從講臺上走下來,把學生請上去,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少作主,重點,難點讓學生商量決定.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這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課堂就活了,教師做到心里有數即可.比如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產生許多疑問,如果以學生的理解水平來衡量學生提出的問題,那么學生弄不明白的問題都可看成是重點,難點,這是充分體現學生自學的首要前提.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
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圣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圣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么那么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采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后,根據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采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上完第二課時的時候,我的一個學生跑到辦公室來跟我說:“老師,剛開始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感覺沒什么,你講了之后我覺得有好多東西要學!闭媸沁@樣的!我用了三課時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還經常有補充內容要講,這不由得讓我回過頭來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確,這篇課文包含了很多東西。
首先是學習作文修改的方法。從葉老的修改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語句要怎樣寫才干凈、不啰嗦;怎樣用詞才準確、符合實際;書面語言應如何規范使用。
其次是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通過描寫景物抒發作者當時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義。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在肖復興記憶里是永遠揮抹不去的葉老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殷殷期待和熱情鼓勵。
最重要的,是學習葉老先生的為人、為文。葉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認真、平和,溫暖如春風拂面;一絲不茍到一字、一句、一標點。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8
1、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修改符號和改勸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從作文上這些修改符號和添加的小字,讓我們體會到,葉圣陶爺爺修改作文多么認真,也看出他是多么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
2、刪掉原句中“包”這個動詞,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
這句話中的“干凈”,是指句子簡潔明白,不羅嗦。“規范”是指語言標準典范。透過“包”這個動詞的刪除,我們可以看出葉圣陶爺爺在給肖復興修改作文時是多么認真仔細。
3、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的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春風拂面”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對葉老的感受。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總是”的意思是:一直是,不會改變。這句話的意思是爬山虎一直那么綠,不會改變。讓我們體會到作者會永遠銘記葉圣陶先生的教誨,好好做人,好好寫作。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9
作者:江山市清湖鎮中心小學/周光星
(第二課時)
師:上文我們學到葉老先生認真、平和地幫一位初中生改作文,現在葉老又要請他去家里作客了,這是何等的榮幸。可是,作者明明是寫記念葉老的文章,卻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題目,現在請大家看第二大段,劃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那些爬山虎?
。ㄉx第二大段,邊看邊劃句子。)
師:誰來讀第一個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并請大家想一想,這幾句話,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茂盛。
生:這個爬山虎很特別,會在夏天給人以涼爽的感覺。
師:是呀,你們想想,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生:作者的心情十分高興,因為他是一個小小的初中生,竟會得到葉圣陶老先生的邀請,去他家作客,這是萬分榮幸的事情。這個涼爽,實際上是作者的心情,而并非是爬山虎真的會給人以涼爽的感覺。
生:因為他們的地位太懸殊了,一個是一流的大教育家、大作家,一個是普通的初中生。這么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去邀請一個很普通的學生作客。不管是誰,心里都會感激動的。
生:那倒過來說,如果作者心情不好,不管看到什么景色,都會覺得很煩的。
師:是的,景色是根據人的心情來描寫的,F在我們來看作者第二個描寫爬山虎的地方。
師:誰來把它找出來讀一讀,我們好好感受一下,作者這一回又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ㄒ簧x,其余學生邊默讀邊思考。)
生:這回描寫的爬山虎與上一次描寫爬山虎有點兒不同,上回寫的是順路看到的,這回寫的是在室內看到的。
師:誰能說說到底不同在哪里?
生:上回寫的是零星的,這回寫的是大片的。
生:這次重在寫顏色,濃濃的,像西湖的水一樣。
師:請大家再去好好默讀一下,說說這顏色的描寫,會不會與上面的對話描寫不相符。
生:是的,我是有點覺得突然冒出一句爬山虎的描寫,這和贊美葉老有什么關系呢?我真有點搞不明白。
生:我覺得是有關系,并且關系很大,濃濃的,像西湖的水,看起來是寫爬山虎,實際上是寫葉老這個人的學問深濃,知識像西湖水那樣廣博。
生:是的,還虎虎有生氣呢。
生:這就是說,葉老雖然年紀大了,但學問深,精力仍很旺盛。
生:我想起了一句詩:“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生:作者是花,葉老是綠葉,是葉老把他培育成了人才。
師:是的,作者寫綠葉,是說葉老甘當綠葉,為培養新人甘做人梯,這樣的精神很偉大。
師:誰來讀第三個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想想為什么這樣寫。
。ㄒ簧x,其余學生默讀思考。)
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永遠記在我的心里,講得多好呀。名義上是寫爬山虎,實際上是寫作者永遠記著他的這位扶他成才的恩師。
師: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復興,你會講什么話呢?
生:我會說,葉老先生,沒有你的幫助,就成不了今天的我。
生:葉老,你是一生遇到的最大恩人,我要以你為榜樣,培養出大批的人才。
師:講得真好,不僅要自己成才,還要為祖國培養國家棟梁之材。
生:我是渺小的,葉老才是偉大的,我雖然今天成了著名作家,但沒有葉老,我是不能取得今天這樣成就的。
師:如果葉老今天還健在,看到肖復興這樣的文章,他會怎么說?
生:如果我是葉老,我就會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
生:為祖國培養人才,是我應盡的本份。
師:同學們,請你們回憶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誰對你有過幫助嗎? 請你也用你的筆,像肖復興那樣來寫一寫。
備注:這是本人的課堂實錄,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哪怕是一丁兒的建議,對我來說也是金玉良言.
。╠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能聯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該先學做人。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并從葉圣陶老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方法
體驗情境,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回憶一下課文寫了哪兩件事?(1葉老修改“我”的作文2葉老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二、體驗情境,體會情感
1、提出問題:葉老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感受到的?畫出有關的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反復朗讀畫出的語句,通過朗讀表達感受。
2、學生自主閱讀
3、匯報自學收獲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談感受,指導有感情朗讀。
。1)當作者聽說葉老要邀請他去他家做客時,作者感受怎樣?從文中哪些詞語能看出來?(“居然”這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很意外。)“居然”還可以換哪個詞?(竟然)哪個詞更好呢?為什么?用“居然”說一句話。
(2)剛進葉老先生家的院子首先吸引我們的是什么景色?找到有關句子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葉老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指導有感情朗讀。
(3)見到葉老后,他們會談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學生模擬情境(一生扮演葉老,一生扮演作者,模擬交談的情境,從中體會葉老的人品)
4、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葉老是怎樣給“我”修改作文的?你從中學會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畫出有關語句來。
(2)學生交流,匯報學到的修改習作的方法和感受、體會。
5、討論:作者為什么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讀一讀文中幾處描寫爬山虎的片段,談感受。
三、小結
學完本文有什么收獲?(學會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習一絲不茍的品質)
板書設計: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文品→一絲不茍
葉圣陶{
請我做客:人品→平易近人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個性解讀,了解葉老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過比較誦讀,感受課文通過爬山虎的描寫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鏈接作者的文學之路,品味重點句子和課題的深刻內涵,感受課文表達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4、補充閱讀,初步學習讀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學理念】
學生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對話活動中,提供必要的語言依托和補充材料,給學生搭建起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層解讀文本,完成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獲得語言的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誦讀,初讀課文
1、四十多年前,作家葉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腳》中描寫過自家院落里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本冊課文第6課),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誦幾句。
2、揭題,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些什么。
3、交流初讀感受,梳理課文中的人與事。
二、多層解讀,深悟課文
葉老幫“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談話,使我對葉老的做事與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讀悟,表層解讀:
默讀課文,聯系課文中語句具體說說你的感受。
出示: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他跟我的談話,讓我。
。ㄒ龑W生聯系文中幾處具體描寫讀懂“認真、平和、質樸”等。)
2、資料幫助,個性解讀:
一個初中生,習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請你也像作者一樣從這修改中、交談中去感受一番,你從中有什么感受與收獲。
出示文后補充的“資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補充閱讀原文中對談話內容的記敘。
。ǜ剑耗且幌挛,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么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么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彼肿屛冶潮持袊鴼v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保
3、難點感悟,詩意解讀:
⑴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卻如“春風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粗@兩個詞語,讓你想起了哪些詩句,哪些景象?
。ń涣鼽c撥:“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拂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看著這樣的修改,僅僅是臉上的感覺嗎?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變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讓你想到了什么?)
、浦笇в懈星槔首x,引讀課文中直接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較閱讀,寫法解讀:
課文在第二件事的記敘中兩次描寫了院中那一墻爬山虎,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什么呢?
、耪页雒鑼懪郎交⒌木渥幼x一讀。去掉這些描寫是否通順?有何不同?
、坡撓底髡邇纱慰吹脚郎交r的心情,想想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有什么不一樣?
、亲髡呓杈笆闱椋且黄G里跳躍著、閃爍著他的那份高興,那份激動,一份沉甸甸的收獲,一種難以表達的憧憬。讓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誦讀。
(師生合作,有感情配樂誦讀。)
三、悟讀課題,升華情感
1、補充閱讀,感受“非凡”:
葉老的批改,如春風拂面,葉老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滿無限的憧憬與期待。那15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后會發生什么事?讓我們看看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吧。你對這“意義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復興,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80余部。近著有《音樂筆記》、《日子的回憶》、《紙的生命》、《父親手記》、《總有一處讓你感動》等。曾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赌瞧G綠的爬山虎》、《向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愿》、《尋找貝多芬》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2、深情回憶,誦讀課題:
、耪n文結尾寫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你現在知道為什么總是那么綠著?是僅僅在眼前嗎?
⑵1988年,作家葉圣陶逝世。1992年,時年45歲的肖復興提筆寫下這篇文章,回憶發生于30年前少年時代的故事。同學們,在肖復興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撓等氖惆l情感。)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⑶師恩難忘這是所有學生的心聲。多年過去了,肖復興沒有忘記葉圣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葉老曾經寫過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綠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濃縮成一聲深情的感激,濃縮成一份永遠抹不去的回憶──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帶著感情讀課題)。
四、讀物推薦,課外拓展
同學們,有許多作家都寫過感激、懷念老師的作品,詩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題描寫發生在中學時代的故事,表達了對老師的一片深情。這里呈現的只是文章的結尾,如果有興趣,就請同學們課外去閱讀這一篇《在那顆星子下》。
……
還是那條林蔭道,老師纖細的手沉甸甸地擱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園那個拐彎處,我不禁回頭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從她的身后川流成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為一顆最亮的星星,在我記憶的銀河中,我的老師。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2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通過作家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 “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金美麗老師上的是第一課時,金老師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葉圣陶的認真、平和。
一、 以“爬山虎”為主線,步步引導
1、 開頭金老師以“課題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么課文是不是寫爬山虎?”把學生引入課文,通過讀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
2、 了解課文大意后,金老師又提問“那為什么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讓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語句,直奔中心,緊抓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語句,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這一中心輻射全文,教學層次特別清楚。通過讀理解其深刻含義,突破難點。
3、 又以問題“看到那綠綠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為何如此喜悅?”引領學生學習葉老給“我”批改作文這件事,突出文章重點。讓學生圍繞中心句去探究,去學習,學生學習的目標就更明確,使整課堂渾然一體,正是由于金老師能深入鉆研教材,對不同的教材進行不同的教學處理,大膽地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才使這一堂課的教學流程如此清晰,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讀,讀中感悟
閱讀課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據語言的特點,有側重的進行讀的訓練。金老師注意營造以讀為本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讀貫徹整堂課。課的開始就讓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再通過讀引導學生找出表達課文思想內容的重點語句段落,即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語句,以讀用心理解其深刻含義;最后抓住葉老為我修改作文的語句,用心品讀這些重點句段,體會葉老的一絲不茍和平和。
三、綜合這節課的情況,本人提出一些淺薄的看法,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多包涵。
1、理解課文難點部分這個環節還不夠扎實。如體會第一句描寫爬山虎的語句:“剛進里院,一墻綠油油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學生始終體會不到作者借爬山虎來寫自己喜悅的心情。金老師是否把這部分先放一放,先學習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部分,再回過頭去體會,學生可能會更易理解。
2、這節課安排朗讀的時間比較多,但讀的形式不夠多,金老師多以自由讀、齊讀為主。
3、師生對話,文本對話不突出。新課標指出,要注重課堂師生的對話,生生對話。這課堂中,教師還是主導整個課堂,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這些新理念沒有突顯出來。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3
【近義詞】
推薦──推舉 確切──準確 搖曳──搖晃 和藹──和氣
居然──竟然 典雅──幽雅 楷模──模范 沉郁──抑郁
【反義詞】
仔細──粗略 清楚──模糊 拘束──大方 融洽──隔閡
一絲不茍──馬馬虎虎 受益匪淺──一無所獲 密密麻麻──疏疏落落
【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本文形容……像春風一樣在臉上輕輕擦過,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堪稱楷模】
堪,可以,能夠。楷模,榜樣,模范?梢苑Q為模范,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莫名其妙】
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隔岸觀火】
形容和自己關系不大,采取旁觀態度。
【融洽】
彼此感情好,沒有抵觸。
【搖曳】
搖蕩。
【推薦】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組織介紹,希望能接受。
【干凈】
本文指句子簡潔明日,不啰唆。
【身臨其境】
親自到了那個環境。
【平易近人】
指對人平和,容易讓人接近。
【閃爍】
(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
【秘訣】
能解決問題的不公開的巧妙辦法。
【典雅】
優美不粗俗。
【指南】
比喻辨別方向或正確方法的依據。
【要素】
構成事物的主要成分。
【大氣候】
本文指有大的作為,取得大的成就。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4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一
我們常說學習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過程,評價一節好課的最重要的標準是什么那就是看學生從這節課里學會了什么從本節課看,教師教會學生的是品詞析句,積累語言的好辦法,帶給學生的是閱讀和言語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都是在愉悅的情境中,在教師與學生"零距離"的對話中完成和實現的。
1,揭題激興:讓學生從以前學過的葉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腳》引入,欣賞其中精彩的片斷,不僅讓學生感受葉老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駕馭語言的高超水平,還能喚起學生的感情積累,然后再要求學生根據課題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的興趣,為新授課作出良好的鋪墊。
2,初讀曉意。這塊環節我還安排了生字新詞的教學,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詞語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會讀會認,還要引導學生養成獨立地理解詞語意思的習慣。其中"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課,我重點抓住"推薦"一詞的理解,從而體現詞不離句的思想。
3,細讀明理:將課文分為"修改作文"和"邀請做客"兩個部分來學習,體會作文修改之道,感受葉老先生的人品。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品味葉老對肖復興文章的批改,再通過談感想,朗讀等方式體會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葉老不僅是文學的大師,其人品更是堪稱楷模。
4,質疑課題,小結激趣,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很好的鋪墊。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在教學中我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體會葉圣陶先生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從而明白寫作和做人的道理。
練習的設計是教師給學生創造的又一個語言訓練的機會。既是對教學內容的一次小結,又利于搜集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懸念的設置,費時不多,但卻是必要而且心須的,教師巧妙設計的兩個聯想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又點明了課文的中心內容,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成為一個整體。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二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受到葉圣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借教材,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點,實現教學方式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
教材內容的重點非常突出:從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可以領悟到如何作文,還可以體會到葉老做事的認真與平和;從"我"到葉老家做客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葉老的親切與質樸,也可以感受到葉老對"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或課后練習,如"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預設是美好的,課堂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學生不在狀態,游離于課堂之外,致使課堂感悟不深,教師教學吃力。其次,本課時另一遺憾的地方是教學時間不夠,這與我的課堂教學機智不夠有關。在王科文提出:"從這里我看到了葉老的認真平和溫暖。"時,我沒有抓住這次機會,順勢而下:"叢哪里看出來的呢"引導學生抓住文本感悟理解,而是再讓一位學生繼續說,浪費了很多時間。另一個原因是與我設計時只關注了內容,脫離了學生實際有關。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差,課前預習習慣差,平常我要用三課時來上的課,在本次設計中我只用了兩課時,使之原本豐富的詞語教學時間大大縮短了。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三
人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編排課文,其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請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在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一、設置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滿墻的爬山虎讓學生回憶,問: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想到了學過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我便順勢出示《爬山虎的腳》中描寫爬山虎樣子的句子讓學生讀。談話:“《爬山虎的腳》是我國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他曾經影響和培養了一大批文學青年的成長,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肖復興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復興為了懷念葉老先生寫了一篇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邊板書課題,學生讀題質疑。改變了以往的談話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葉圣陶先生的了解。然后讓學生帶著“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自主讀課文。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圣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圣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么那么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啟發。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采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后,根據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采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對于很多學生提出“這篇文章是以事寫人的,為什么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目呢?”這個問題,我先以贊賞的神態肯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揚了這位善于動腦筋的同學。在我的引導下,通過進一步讀書,學生開展了激烈的討論。同學們或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各抒己見,討論激烈,找出了問題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課題,既是對人品與作品堪稱楷模的葉老先生的贊美,也是對具有高尚品格與情操的作家的贊美。同時,也隱含著作者對葉老的懷念以及自己的決心,要像爬山虎那樣,朝氣蓬勃,不斷攀登。在讀中感悟,難點就被破解了。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鼓勵、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恰當地利用這種狀態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新;要善于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觀點,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新學習的樂趣。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說課 篇15
【教學要求】
1、從葉圣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中受到啟發,培養一絲不茍地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2、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理解詞句,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教學重點】
1、從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體會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
二、檢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預習情況
1、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從課文中能看出來嗎?
2、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學要求:
在上一組,我們學習了“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赌瞧G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比較長,同學們用五分鐘時間,把課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樣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再現再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畫出來。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交流:
、拧∮懻摚
課文可以分為哪兩個部分?
、啤〗涣鳎
你畫出了哪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學要求:
認真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一張畫像》這篇作文的。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
課文中是怎樣講葉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業
看看這一課的生字,想想怎樣記住這些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開火車讀課文第一部分,每個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讀得準確、流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是怎樣修改作文的。
二、學習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作文的
1、談話,激發興趣:
在課文中,作者舉了幾個例子,說明葉圣陶先生是怎樣改肖復興的作文的,我們看了已經很受啟發。
2、小結修改作文的幾點方法。
三、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一絲不茍、受益不淺、隔岸觀火、身臨其境。
2、用“受益匪淺”“身臨其境”造句。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聽寫詞語:
一絲不茍、受益不淺、隔岸觀火、身臨其境。
2、指名讀用“受益匪淺”造的句子,讀后適當評議。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開火車朗讀第二部分,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2、出示詞語,讓學生讀一讀,再聯系課文內容說說詞語的意思。
3、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對下面句子的理解:
、拧∥液孟裰懒嘶蛘吣D:昧耍鹤骷揖褪沁@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
、啤 霸谖业难矍埃瞧G綠總是那么綠著!
三、簡單小結,深化認識
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后來肖復興成了比較的名的作家,寫了許多好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于1992年,離1963年有30年了,還寫得那么具體形象,就像剛剛發生的一樣,這說明這件事情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鞏固生字詞
六、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