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1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2、練習復述課文。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1、感悟寓意。
2、編寫病菌入侵記。
教學過程:
一、解題:《扁鵲治病》這個題目要抓住哪個字理解?看到題目你想到了什么?
二、學生匯報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
三、出示課件,導入新課。
1、(父王,前兩個月您還體健如牛,怎么突然就拋下我們走了?(相機指導朗讀)
(我是一個小小的病菌,是我殺了他,為此我還寫了一篇《病菌入侵記》,咦,我的《病菌入侵記》呢?完了,不知什么時候丟了。同學們,你能幫我重寫一篇嗎?
2、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動手幫病菌寫《病菌入侵記》吧,首先,我們要明確以下問題:
a、《病菌入侵記》的主要人物?
b、病菌先到哪里,再到哪里,最后到哪里?
c、病菌入侵時發生了哪些讓它擔心的事?結果怎樣?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解決以上問題,再試著和同桌說說《病菌入侵記》,說的時候,可以按如下方式說:我是一個小小的病菌。有一天,我來到蔡桓公身上,過了幾天,來了一個叫扁鵲的人,他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就發現了我,并對蔡桓公說他的皮膚上有病,要是不治,會向體內發展。我一聽,嚇的兩腿發抖,這不是要了我的命。不過“吉人自有天相”,蔡桓公居然不相信名醫扁鵲的話,我逃過了第一劫……
3、師生共同解決問題,感悟寓意,指導朗讀。
4、請幾位同學說說《病菌入侵記》。
四、完成填空。
1、扁鵲是一個 的人。
2、蔡桓公是一個 的人。
3、這則寓言告訴我們 道理。
五、聯系實際,感悟寓意。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像蔡桓公這樣的人,你會對他說什么?
六、作業。
1、先把《病菌入侵記》講給家長聽,再和家人一同演一演,最后寫下來。
七、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扁鵲 病菌 蔡桓公
能治 皮膚 不相信
可以治 皮肉 不高興
還能治 腸胃 非常不高興
沒治 骨髓 無動于衷
跑了 死了
要防微杜漸,不能諱疾忌醫。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了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理解“要防微杜漸”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的寓意——要防微杜漸。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嗓子有點不舒服,可是又討厭打針吃藥,我想問問你們我不去看病能扛過去嗎?(不能,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看來有病就一定要看。說到看病,老師將隆重的為大家介紹一位神醫,他就是扁鵲。(出示扁鵲圖片)
扁鵲不僅能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而且他還發明了望、聞、問、切四大診法,!就是這位神醫扁鵲,與戰國的蔡桓公發生了一個故事,并廣為流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用自己生病該怎么辦導入,引出神醫扁鵲,意為在讓學生了解扁鵲這個人的同時,也對課文內容打上個問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小組展示匯報)
2.理清脈絡。(個人展示匯報)
預設:
生1:《扁鵲治病》這篇課文講的是扁鵲想給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認為自己沒病,后來病死的事。
生2:扁鵲看出蔡桓公生了病,想為他醫治,經過是幾次向他說明,(四次)那我們可以說多次,結果蔡桓公根本不聽,最后病死。
(設計意圖: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有一定難度,教師注意了提問的方式,把生硬的“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換成了“用簡單的話告訴我們故事在講什么”,在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思考方法的指導,降低了難度。)
三、合作探究,走進故事。
過渡:同學們課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自學,下面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填好的表格。
(一)小組合作,完善表格。
1、小組討論交流。
2、小組匯報展示,全班交流。(鼓勵小組以不同的形式匯報)
3、復述故事。
(請大家依照填好的表格,小組合作,試著來講故事。)
(設計意圖:練習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了解扁鵲和蔡桓公的性格。
過渡:看來大家對這個故事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那么誰能用你學過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扁鵲和蔡桓公的性格呢。
(個人展示,搶答。)
預設:
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妙手回春、譽滿杏林、杏林春滿、起死回生、救死扶傷……
蔡桓公:不聽勸告、自以為是、固執、自大……
過渡:大家對扁鵲和蔡桓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下面咱們帶著自己的體會分角色讀一讀他們的三次對話。(女生:扁鵲;男生:蔡桓公)
(三)追溯死因,總結道理。
過渡:通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發現蔡桓公的病情是在逐漸加深,誰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呢?
(指名讀,齊讀。)
師:剛開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們用“微”來概括(板書),結果不治,不聽勸告,病情漸漸加重,我們用“漸”來概括(板書),最后病死。這說明要活好,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要預防小毛病的發生,我們用“防”來概括(板書),只有預防了小毛病的發生,才能杜絕不良后果的出現,我們用“杜”來概括(板書)。這就是“防微杜漸”,這充分說明了小錯不改會量成大錯。
這就是《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
(設計意圖:通過重點的語句讓學生明白寓意,同時介紹讀書方法,由此及彼地讀書,孩子們會越來越聰明。)
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過渡:聰明的人會把學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學們,聯系我們的學習、生活,能說說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嗎?
通過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我明白了……
(例如如果不注意寫字的正確姿勢,久而久之導致了近視眼。
如果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話,就會浪費學習時間,甚至導致一事無成。
劉備給劉禪的遺言“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會更好地體會防微杜漸的含義。)
五、你爭我辯,快樂無限。
我還有以下問題和大家交流……
(學生自由提問,當堂解答。)
六、穿越時空的對話。
1、如果可以穿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呢?又想對扁鵲說什么呢?下面,讓我們暢所欲言,盡情地說一說吧!
我想對蔡桓公說:
我想對扁鵲說:
2、欣賞課本劇。
七、出示《扁鵲見蔡桓公》原文。
板書設計:
29扁鵲治病
防微杜漸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3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通俗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分三步實施。
一是課前質疑“扁鵲是一位名醫嗎?”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閱讀文本,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個問題,學生理解非常到位。
二是以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治病為主線,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對話,揣摩兩個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讓學生貼近文章,在表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同時還能從中感受到扁鵲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和固執己見,為明理做鋪墊。
不過,在朗讀訓練時,對文中人物的語氣把握還稍有欠缺。朗讀的基本形式能夠達到教案的設定環節,但是在學生回答并且指導讀的時候還有些牽強,顯得不是那么自然。
三是聯系生活體會寓意。理解寓意是學習寓言的靈魂,能把寓意不著痕跡又水到渠成地理解透徹并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學的目標。本課的寓意揭示,我先借分析蔡桓公病癥由小到大的原因滲透“防微杜漸”的意思。
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但是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上,以至于草草結束了課堂。此次教學活動,感謝潘書記的悉心聆聽,細致的點評。從這堂課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且在習作中學會運用對話描寫。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
2毖習本課生字及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3崩斫夤適錄捌湓⒁狻
教學重難點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蓖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生病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醫治)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后落得個可悲下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扁鵲治病》一文,看看那個有病不承認的人,最終得到了什么下場。
2卑迨榭翁狻
3奔蚪楸餿怠
二、整體感知
1筆Ψ抖粒生注意字音。
2毖習生字,勾畫生字,指名讀,提出難讀、難寫的字,用多種方法識記。
3鄙自由讀課文,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
1彼卸量撾模了解課文所刻畫的兩個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讀后發言,師點撥。
(本文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扁鵲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蔡桓公是個盲目自信,傲慢固執,諱疾忌醫的國君,故事圍繞“有病、無病”這一尖銳矛盾展開爭論)
2北餿檔諞淮渭蔡桓公說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于扁鵲的忠告,蔡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生討論后歸納:從“站了一會兒”說明扁鵲作了仔細觀察后才下的斷言,而并非信口開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說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來對扁鵲的評價,又說明了他的無知和偏見)
3北餿檔詼、三次見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說了些什么話勸蔡桓公,結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變化?(由肌膚到腸胃)
4鋇北餿檔謁拇渭到蔡桓公時,為什么掉頭就跑?從這個動作,你感受到了什么?(這個動作,間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聯系上下文又可見扁鵲醫術高明,診斷準確,機警)
5輩袒腹諱疾忌醫,最終是什么下場?
前四次相見之隔為十來天,而這次只用了“五天后”?說明蔡桓公病情急驟惡化,扁鵲診斷準確,說明上文扁鵲見蔡桓公掉頭就跑,實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發展的結果,也是蔡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6崩斫獯視錚夯浼布梢健
四、說說你從這個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附: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病情 扁鵲 蔡桓公
扁鵲治病 一見 病在皮膚 恐向體內發展 毫不在意
二見 病在皮肉之間 不治還會加深 不理睬
三見 病在腸胃 不治會更加嚴重 不高興
四見 病在骨髓 掉頭就跑 派人問
五天后 渾身疼痛 逃秦 病死 諱疾忌醫
十分有害
(要正視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
1.通過朗讀體驗、對比分析,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2.正確理解本文的寓意。
3.初步學習用辯證的思維看待事物。能根據他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5
《扁鵲治病》是第八冊29課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則,課文比較簡單,以扁鵲三次拜見蔡桓公要求給他治病和蔡桓公的反應為主線,來揭示防微杜漸的道理。
我把本文的目標設為解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通過讀來領悟課文要揭示的道理。我安排了四次讀,一是初讀課文,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來讀課文,既有目的的,又能增加學生讀課文的興趣。二是深讀課文,理清故事的發展。在分析課文發展時又安排了兩次師生合作讀,第一次是扁鵲給蔡桓公治病時說的話,師讀提示語,生接下去讀扁鵲的話,讓學生體會扁鵲去的次數之多和蔡桓公病情的發展,關鍵讓學生在讀的當中有自己的體會,再是分析蔡桓公的反應時,師讀扁鵲的話,生讀蔡桓公的反應,形成一種對比,在鮮明的對比中體會蔡桓公的病為什么會越來越嚴重。通過這四次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體會課文要傳達給大家的道理。
在深讀課文中,我提出了在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話中你讀出了什么,在蔡桓公的反應中你體會了什么,給學生比較大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由地說,不把他的思維控制在一個小點,這樣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在課文的后面安排了復述課文,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學生復述的情況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
3、明白這則寓言故事闡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
教學難點: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前準備:①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喜歡聽故事的孩子舉手。在故事中學習,在故事里成長,從故事中有所收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2、齊讀課題扁鵲治病。通過今天的學習要達成學習目標。
二、設疑讀文,明確任務
1、學完第一課時,同學們的收獲肯定很多。
誰來回答
神醫扁鵲為誰治病?治病的結果呢?
2、設疑:
既然病人死了,作為醫生,扁鵲應不應該承擔責任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成
立一個調查小組。我自告奮勇任組長。行嗎?
三、研讀課文,閱讀感悟
1、直奔主題,調查的重點扁鵲治病的經過。
2、(出示調查記錄表)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完成調查表中病情記錄的填寫。
診斷時間病情記錄
一天病在皮膚
過了十來天
病在皮肉
十來天后
病在腸胃
從這三次的診斷記錄上,你看出什么?(看來,病情在不斷地發展,一次比一次嚴重。)
(一)扁鵲勸說
過渡:于是,扁鵲是一再勸說蔡桓公治病。
咱們的調查指向扁鵲。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扁鵲勸說蔡桓
公治病的語言?用﹏勾畫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投影相機出示扁鵲三次勸說的語言。
A.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B.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C.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1、請學生找到相關的語句。我們依次讀一讀這三次勸說,想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1)病情越來越嚴重。
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越來越嚴重的病情表現出來?
(2)你還發現了什么?扁鵲一次比一次擔心,心里非常著急。
師小結:是呀,蔡桓公的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加劇,扁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來拜見,因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時醫治的話隨時就有生命的危險因為他知道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因為他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足見扁鵲醫德高尚(板書)。
2、小組練讀、賽讀扁鵲勸說的句子。
3、小組推選個別學生朗讀。
評價:我聽出來了,你越來越擔心;你的勸說情真意切,如果我是蔡桓公一定會聽你的了;你強調了這病的嚴重性,看來是非治不可了;你的勸說沒有說服力,可不像一位名醫。
(二)蔡桓公的反應
過渡:扁鵲情真意切,面對扁鵲的勸說,蔡桓公的反應如何呢?接下來,調查指向蔡桓公。
1、快速瀏覽課文,找到相關句子,用勾畫出來。
A、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B、蔡桓公假裝沒聽見,沒有理睬他。
C、蔡桓公聽了滿臉不高興。
1、扁鵲再三勸說,蔡桓公卻是一再拒絕,請你自己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
(1)神態、語言(第一次:不相信自以為是)
(2)神態(第二次:不理睬固執己見)
(3)神態(第三次:不高興諱疾忌醫)
2、自由練讀,從讀中體會蔡桓公的語言、神態和隱含的心理活動。
3、小組賽讀。
(評價預設:真是龍顏大怒啊,蔡桓公火冒三丈了)
(三)學生分角色朗讀。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合作,通過朗讀體會扁鵲與蔡桓公的心理活動。
老師讀敘述部分,男生讀蔡桓公,女生讀扁鵲。
(孩子們的朗讀已經再現了扁鵲治病的場景。)
四、深化主題,揭示寓意
過渡:又過了十來天,扁鵲老遠望見到蔡桓公,立刻掉頭就跑。作為醫生,他是見死不救呢?還是他一開始就沒有醫治的良方,根本是個沒本事的庸醫呢?
1、下面我們齊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出示調查表)請各小組成員開展討論,把調查表中治療方案部分填寫完整
2、
診病時間診斷記錄
治療方案
一天
病在皮膚
熱水敷燙
過了十來天
病在皮肉
針灸
十來天后
病在腸胃
服幾劑湯藥
又過了十幾天
病在骨髓
無能為力
3、仔細觀察病歷的治療方案,從中你發現了什么?(對癥下藥、有藥可治)扁鵲醫術高明(板書)。
4、思考:
從皮膚病開始,明明是有藥可治,最后連名醫也無能為力,究竟是什么要了
蔡桓公的命?(不聽勸告、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諱疾忌醫: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四、拓展想象,抒發感想
1、過渡:現在該是我們調查小組出結論的時候了。我們的調查分析證明:蔡桓公的死,責任完全在在他自己。
2、但凡成功的人,都善于反思。參與了這項調查以后,把這個故事與我們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想想,我們從這則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訓呢?(1、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2、及時改正自己的壞毛病、壞習慣。)
五、總結,作業
我們的調查小組工作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們的新任務是:組內每個成員都擔任故事宣講員,把《扁鵲治病》這個故事講給像蔡桓公這樣的人聽。接受新任務的同學起立,讓我們用掌聲迎接新的挑戰。
板書設計:
治病
扁鵲蔡桓公
不聽勸告
醫德高尚
固執己見
醫術高明
諱疾忌醫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理睬、腸胃、湯藥、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教學重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
教學難點: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前準備:①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②自制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詞語: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同學們,請看屏幕,讓我們一起讀讀這些詞語,想想它通常用來形容什么人?
今天就來認識一位神醫,他的名字叫扁鵲——板書:扁鵲
2、交流扁鵲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醫,分別是扁鵲、華佗、李時珍和張仲景,其中扁鵲又是四大名醫之首。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關于扁鵲的寓言故事,題目叫《扁鵲治病》(板書:治病)
二、通讀課文,總體感知
1、糾正字音,自由讀課文,讀準確,讀通順。
2、指名輪讀,聽的同學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概括主要內容: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呢?
三、品讀句子,感悟人物
(一)認識扁鵲
1、扁鵲是怎樣為蔡桓公治病的?默讀課文,把相關的句子劃出來。(板書:扁鵲)
2、指名說,課件出示治病過程。
3、出示四診法
看來同學們都把治病的過程找出來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扁鵲那時侯的人看病用的都是中醫的手法,也就是望、聞、問、切。(課件出示四診法)它是扁鵲創造出來的。望就是看氣色,聞就是聽聲音,問就是問病情,切就是按脈搏。
4、(出示扁鵲治病的四個句子)我們來看一下(指著投影)扁鵲為蔡桓公治病用的是哪種方法呢?自己讀讀這些句子。
5、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點紅:站了一會兒、老遠望見、只看了幾眼)
你的觀察很仔細。是啊,望這種方法是最難的,扁鵲一望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他的本領可真是(板書:醫術高明)
6、我們再來看看扁鵲勸說蔡桓公的這幾句話,你還發現什么?自由讀讀。
7、指名說(著急、擔憂)
8、你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嗎?指導朗讀(分三次逐次指導朗讀,一個讀好才到下一個讀,最后齊讀)
9、扁鵲為什么這么擔心啊?指名說。
10、小結:醫者父母心,可見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板書:醫德高尚)
難怪書中說他是一位(名醫)
(二)了解蔡桓公
1、可是這位名醫最后有沒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呢?那是怎么回事呢?
2、讓我們看看扁鵲幾次為蔡桓公治病時,蔡桓公有什么表現?找出相關語句,劃一劃。
(板書:蔡桓公)
3、學習三次表現
①指名讀第一次。(課件出示第一句)
想像一下,蔡桓公說這句話時表情是怎樣的?(引導:所以你不以為然地說、毫不在意地說——)
②是啊,第一次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他。第二次呢?指名讀(出示第二句)
看都不看他一眼,也不跟他說話,課文是怎樣表達的?(沒有理睬)
嘴巴不說,可心里怎么想呢?你能把這種語氣讀出來嗎?指名說一個,讀一次。
(引導:他很不高興地說)
③這一次(指著課件扁鵲說的第三句話)蔡桓公又有什么表現呢?指名讀(出示第三句)(作為一國之君,扁鵲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三番四次說自己有病,這回蔡桓公可真生氣了,他會對扁鵲說什么呢?)
(評價:大王龍顏大怒了,大發雷霆了)難怪嚇得扁鵲連忙退了出來。是啊,大王是不好惹的。
5、同學們,讓我們再來回顧整個治病的過程。我們分角色朗讀,女生做扁鵲,男生做蔡桓公,讀蔡桓公表現的句子,老師讀旁白。(課件出示四次看病過程的對話)
三、桓公之死,追溯原因
1、這就是整個治病的過程,我們結合課文,幫扁鵲為蔡桓公建個病歷。快速瀏覽課文,補充完整。(出示病歷)
2、指名補充病歷。相機指導書寫。(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字)
燙:湯水用火一燒就燙了;上面一個湯,下面一個火就是(燙)
腸:腸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它是月字旁。扁鵲看出來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體內了;
湯:不過沒關系,用中藥加水熬成汁,服用這劑湯藥依然可以治好。但是一旦深入骨髓,就(無能為力)了。
3、仔細觀察病歷,從這個病歷中你發現了什么?(時間短)
4、明明是有藥可治,最后連名醫也無能為力,究竟是要了蔡桓公的命?(課件出示:是要了蔡桓公的命。)
5、小組討論,指名說
6、小結:我們發現了原來是蔡桓公的不聽勸告和固執己見要了他的命。
(板書:不聽勸告、固執己見)
四、穿越時空,體會寓意
1、面對這樣一個蔡桓公,此時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請寫在書本142頁下面。
2、指名說,(學生說到小病不治成大病時)相機總結防微杜漸。
是呀,蔡桓公一開始的皮膚病是微不足道的(板書:微),由于他不聽勸告導致病情漸漸加深而死的。(板書:漸)假如對細微的小病能積極防治的話(板書:防),就能杜絕它漸漸發展(板書:杜),不致于釀成大錯,這就是(防微杜漸)
也就是《扁鵲治病》這則所蘊涵的道理。(指著防微杜漸)
五、結合生活,遷移運用
1、聰明的人會把學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學們,聯系我們的學習、生活,能說說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嗎?
2、指名說
例如如果不注意寫字的正確姿勢,久而久之導致了近視眼。
如果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話,就會浪費學習時間,甚至導致一事無成。
有不高興的事憋在心里如果不及時與人溝通消除的話,心中抑郁,導致自殺。
3、小結:對呀,結合寓言的學習,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啟迪和思考,看來你真的把課文讀懂了。
六、布置作業
1、推薦閱讀《韓非子》
(《扁鵲見蔡桓公》《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老馬識途》《三人成虎》等等)。
2、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扁鵲治病》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了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過程,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等道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這節課,我們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扁鵲治病》。板書,齊讀。
二、 學習生字
1、“扁”和“鵲”是要求我們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會想到哪些字?(編、遍、蝙、騙、偏、篇、翩……)
師:看來,扁是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哪里學要他,他就毫不猶豫地去幫忙。你怎么記住“鵲”?(愛惜的惜豎心旁換成鳥字旁,錯、蠟)通過預習,你知道扁鵲是什么人?讓我們把名醫的名字寫一遍。
2、其他生字預習得怎樣?出示:腸胃 湯藥 敷燙 蔡桓公 理睬 幾劑 比較學習“腸 湯 燙”和“睬 菜 踩”,教寫“蔡”。
(根據學生基礎差,學生字困難,尤其是形近字分辨不清,考試失分情況,教學時盡量細致些,教會他們識字方法。但是對于“通過預習,你知道扁鵲是什么人?”這一問題,可能太開放了,學生受老師剛才的“樂于助人”一詞影響,也答他是樂于助人的人。而我的本意是讓他們答“名醫”。于是,我馬上換成“扁鵲是做什么的?”才比較準確。)
三、 初讀課文
1、 同伴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準的同伴糾正。
2、 指名分段讀文,正音。其余同學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 瀏覽課文,課文講扁鵲幾次見蔡桓公?分別是哪些段寫的內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 第二次 第3自然段 第三次 第4自然段 第四次 第5自然段 最后一段寫結果。有明顯的時間標志)
(初讀課文,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比以前進步,還用上“三番五次”而“幾次見蔡桓公”這一問題是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條理,便于下一步教學。)
四、 理解課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讀1-2自然段,其余同學邊聽邊想:扁鵲和蔡桓公分別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導朗讀(尤其是蔡桓公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
(問題給了學生,學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換成“你認為扁鵲(蔡桓公)怎樣,從……看出”,這樣的句式便于學生回答,以前學生回答問題很簡單,不會接著闡述,經過訓練,學生會抓住重點詞句談體會了。此時,學生通過談體會明白,扁鵲真是技術高超,在大王身邊站了一會兒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鵲的話,不聽他的建議。為了解寓意已經做好鋪墊。)
(二)、第二次
1、指名讀第3自然段,邊聽邊想:假如你是扁鵲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師采訪扁鵲: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為什么還來?
3、采訪蔡桓公:您為什么很不高興?不理睬扁鵲?
(讓學生進入角色,談談心里想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此時,學生已經了解到:蔡桓公不聽扁鵲勸告,病已經嚴重些了。同時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老師引導下,有些同學思維活躍起來,用上廣告詞: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比喻句:力大如牛 ;夸張句:力舉千斤,一頓能吃一頭牛……)
4、 指導朗讀。
(三)、第三次
1、指名讀,再次采訪。
2、齊讀。
(其實第二段已經訓練過,這一段完全可以一讀而過,結果浪費了時間。)
(四)、第四次
1、默讀第5 段,這一次見蔡桓公與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為什么驚奇?
3、扁鵲怎么想的?從文中找相關語句。讀扁鵲的話。
4、練習 選詞填空
因為……所以…… 即使……也…… 一旦……就……
(1)、( )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 )還能治好。
(2)、( )現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 )我不再請求給他醫治。
(3)、(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學生很快找出這一次與前三次不同,扁鵲不像前三次一樣再勸告蔡桓公,而是見了就跑。從而引出“蔡桓公為什么驚奇?”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再次體會人物心理。而扁鵲的話正是他的心理想法,應讓學生多讀,但是時間關系,讀的少。本段中有關聯詞,但都不是完整運用的,現在完整出現關聯詞,讓學生不僅學會運用,更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
1、結果呢?齊讀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總結
1、看板書,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了命?
2、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老師經常強調寫字姿勢,可是有同學不聽,不改正,結果近視了……)
(因為前邊已經做好鋪墊,所以現在總結寓意水到渠成,因學生找不到合適的詞語總結,只好用“積少成多”一詞,于是,老師教他們一個詞:防微杜漸。并讓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會更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板書:扁鵲治病
一天 皮膚
過了十來天 皮肉之間
十來天后 腸胃
又過了十幾天 骨髓
五六天之后 病死了
(教學反思:設計的一課時完成任務,但是時間到了,還剩關鍵的總結寓意沒完成。只好再一節課去總結。生字教學浪費了不少時間,但是,生字不學,學生基礎知識抓不住,學生閱讀和習作能力又不強,卷子上丟分更多。在課文內容處理上要注意詳略得當,不能每段都平均使用力量。另外,黑板上寫字要注意工整。同頭課的老師有時也有同感:本來一課時該完成的任務,往往兩課時才能完成,因為學生基礎差,課文讀不通,上課不舉手。所幸的是,通過一年努力,學生預習方面進步很大,考卷上生字詞錯誤率降低。讀課文比以前熟練了許多。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面能力也強了。但是閱讀和習作方面仍須努力。)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9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理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學生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扁鵲蔡桓公理睬腸胃燙劑量湯藥”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品讀感悟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品讀感悟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我將和同學們一起去認識我國古代的一位名醫扁鵲,了解發生在他身上的一段傳奇經歷。
2.板書課題:扁鵲治病
3.學生齊讀課題兩遍。
4.關于扁鵲你知道些什么呢?學生說說
師小結:本文所指扁鵲真名秦越人,戰國時醫學家,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四大診法,尤其擅長望診和切診,他所創四診法被中醫沿用至今。
5.出示課件:扁鵲治病的故事,讓學生初步體會扁鵲是一位名醫。
6.師:通過預習你知道扁鵲給誰治病呢?(板書:蔡桓公)你對蔡桓公有哪些了解呢?生答
師小結:蔡桓公,本名田午即田齊桓公,田氏代齊以后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謚號為“齊桓公”。
師:由“扁鵲、蔡桓公、治病”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生質疑,師提煉:
(1)扁鵲為什么要給蔡桓公治病?
(2)扁鵲幾次給蔡桓公治病?
(3)蔡桓公的病治好了嗎?
師:喜歡問問題是喜歡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有的問題我們想想就知道了,有的問題還得我們仔細讀課文,認真思考才能得到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明確兩點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遍。
②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什么?結果是什么?
2.交流第一個問題
師:首先,老師想檢查同學們有沒有把生字多讀、讀準。
課件呈現生字詞:扁鵲蔡桓公理睬腸胃燙劑量湯藥
指名讀,師正音,全班齊讀
3.交流第二個問題: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什么?結果是什么?指名說
師:蔡桓公生病了,扁鵲三次主動請求給蔡桓公醫治,三次都被拒絕,于是扁鵲不再請求醫治,結果蔡桓公死了。
三、抓住“名醫”,讀悟感知
師:現在我們已經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這是讀書的第一步。要想走進人物內心,深入了解人物,還得細細地品讀課文。
1.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有一天,名醫扁鵲去拜見蔡桓公。”
師:什么叫名醫?板書:名醫你知道在我國古代有哪些名醫嗎?指名說
師補充:呈現四大名醫的圖片,師相機簡介
2.“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扁鵲是一位名醫?”交流:
(1)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①你從哪個詞看出扁鵲是一位“名醫”?(站了一會兒、看)
師:扁鵲僅僅是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就發現了蔡桓公皮膚上的小病,他對蔡桓公病情的診斷主要采用的望、聞、問、切中的哪一種方法呢?(望)看病人的氣色就知道人家生了什么病,普通的醫生能做到嗎?他的醫術可真是---高超。板書:醫術高超
②好心好意的扁鵲第一次被拒絕了,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鵲預料的那樣向體內發展呢?他下次還會來嗎?
(2)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③此時的扁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有點焦急)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說這句話呢?再指名讀
④用心良苦的扁鵲第二次被拒絕,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鵲預料的那樣加深呢?他下次還會來嗎?
(3)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⑤此時的扁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更焦急了)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說這句話呢?再指名讀
師:扁鵲啊扁鵲,你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人家對你不理不睬,幾次三番把你拒絕,你為什么還要來呢?生討論
師小結:扁鵲本著對病人的負責和對生命的尊重,當他前兩次被拒絕后,第三次依然前來,他的醫德可真―――高尚啊!板書:醫德高尚
⑥可是苦口婆心的扁鵲第三次又被拒絕了,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鵲預料的那樣更加嚴重呢?他下次還會來嗎?
⑦討論:不來,為什么?
(4)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⑧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扁鵲說呢?生交流
師:醫術高明的醫生有很多,只有像扁鵲那樣,既擁有高明的醫術,又有高尚的醫德,才是真正的“名醫”。
四、探究蔡桓公之死,理解寓意
師:有這樣一個“名醫”為蔡桓公治病,為什么蔡桓公最后還會病死呢?
1.默讀課文,用“~~~”劃出蔡桓公病死的原因。
2、交流。
(1)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指名讀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不相信自己有病)板書:不相信
(2)“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認為自己沒病,懷疑扁鵲給他治病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醫術)
(3)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師:從這句中你讀懂了什么?板書:不理睬他在想什么呢?
引讀:“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師:讀出蔡桓公的很不高興,很不耐煩,體會其內心想法。齊讀
(4)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從這句你讀懂了什么?為什么非常不高興,他在想什么?
引讀:“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指名讀
師:讀出蔡桓公的非常不高興,非常不耐煩。齊讀
師:像蔡桓公這種認為自己沒病不愿接受治療并懷疑扁鵲的治療動機的人,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師板書:“諱疾忌醫”詞意: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師:這是我們這堂課學習的又一個新的四字詞語,把它抄在你的課堂筆記本上吧!
師:蔡桓公本來有三次治病的機會,而且越早治痛苦越小,因為他的諱疾忌醫機會一次次溜走了,最后他只能等死。如果蔡桓公要改變這個悲慘的結局,他應該怎么做?
3.生討論
師總結: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呢?這個詞里包含“防”和“漸”字,你知道嗎?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板書:防微杜漸解答詞意思: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
師:要想和老師或他一樣聰明,就要平時積累,積累多了,當你需要它們的時候它就會從你的腦子里迸出來,現在我們又知道了一個新的四字詞語,快把他抄在你的課堂筆記本上吧!
五、課外延伸
1、如果能穿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
2、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老師經常強調寫字姿勢,可是有同學不聽,不改正,結果近視了……)
六、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扁鵲治病》這則寓言,老師還想給你們推薦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相信你讀了后一定會有更多啟發和收獲。
1.出示圖片及寓言名字
2.學生課后讀一讀。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11
一、導入新課
1、在上課之前,老師先在黑板上板書:勸勸勸跑
2、老師故作驚訝裝,同學們都覺得奇怪吧!你們發現了問題,不錯啊,愛動腦筋,干脆老師給你們的幾分鐘時間,看看你們還能就這幾個字提出哪些問題?”
3、學生自由提問
4、你們真會提問啊,虞老師都差點被你們的問題淹沒了,老師想說,會提問質疑的同學是聰明的同學,老師還想說,提出問題后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同學是更加聰明的同學,你們想做這樣的同學嗎?
5.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這篇課文中,只要你們認真讀文、仔細思考,一定能夠輕松地解決的。板書:扁鵲治病
6、別急,咱們先來看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扁鵲”你們了解扁鵲嗎?誰來說一說。
7、指名說
8、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了解到扁鵲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神醫。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認讀生詞: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三個勸,一個跑到底隱含了什么意思。
4、指名反饋。
三、細讀文章
根據學生反饋進行教學
(一)三勸——扁鵲三勸蔡桓公
·扁鵲是怎樣勸的,你能在文中找出來嗎?(學生自由找、劃)
·指名讀
·扁鵲為什么三次勸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組內,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誰來說一說。(救死扶傷、不治就要死亡……)
·蔡桓公的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加劇,扁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來拜見,因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時醫治的話隨時就有生命的危險……因為他知道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因為他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那怎么讀才能夠讀出扁鵲當時的心情呢?
5.請同學們體會著讀一讀這幾句話。(自由讀一讀)
6.指名讀一讀,評議
7.再指名讀一讀——學生齊讀課文
2、面對著扁鵲的三勸,蔡桓公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圍繞這個問題默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字,詞,句,并做好批注。
出示句子:
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學生讀一讀這個句子
·想一想:蔡桓公因為自己感覺身體無恙,才不相信扁鵲說的話,想想蔡桓公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心理會想些什么呢?
·從你們的交流中,我們知道了蔡桓公當時非常的生氣,不以為然。那么這個句子應該怎么樣讀呢?
·自己體會著讀一讀句子
·指名朗讀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3.說一說除了這個地方,你還從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4、感情朗讀“三勸”
5、課文讀到這兒,你是怎樣看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呢?
·學生思考
·引導回答:
蔡桓公:不聽勸告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是個令人尊重的神醫
(二)跑
1、誰跑了?(扁鵲)扁鵲是三勸蔡桓公治病,他為什么要跑呢?
2、出示:“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夠治好……所以我不再請求給他治病。”
自由朗讀
3、你讀出了什么?
四、交流啟示
1、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渾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蔡桓公本來能夠好好地活著,品嘗著山珍海味,享受著人間富貴,可是最后他還是死去了,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了。扁鵲是神醫,可最后蔡桓公卻因小小的皮膚病病死了,扁鵲是否徒有虛名?導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誰呢?(蔡桓公)
2、蔡桓公本來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從這則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想象:
大家有許多感受,也肯定有很多話要說,那么你最想對誰說,想說些什么呢?下面,讓我們暢所欲言,盡情地說一說吧!
1.對蔡桓公說:
2.對扁鵲說:
3.對自己說:
4.對所有的同學說:
5.總結 :說了這么多,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再看課文的題目,你能夠給這個寓言故事換一個更加合適的題目嗎?
(《桓公之死》 《深刻的教訓》 《生命的代價》
《小病成大病》《慘痛的教訓》《 扁鵲與蔡桓公》……)
五、總結:
1.這則寓言故事給人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引以為戒,不要讓蔡桓公的悲劇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重演!
2.實際上,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長河中,許多寓言故事闡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著每一個人,希望我們同學課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明天上課的時候講給同學聽。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12
《扁鵲治病》取材于《韓非子·喻老》。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上了本課之后,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于引導,善于對話,必要時要設置一些恰當的情境,因為在對話中才能了解到學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于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對于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及時評價這一環節做的不太好。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等。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這節課表現更加出彩的是學生們:
1、孩子們對這樣的寓言故事有著很高的興趣,順學而導讓孩子們在爭議與分歧中思維火花進行碰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學習下苦工”;
2、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與探討時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大膽質疑,把握重點,師生交流最后突破難點;
3、教學設計上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后的課堂檢測題實質是從研究考試入手所設計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題也是對本節課學生掌握情況的一個考驗:我能讀,我會填,爭當小神醫等等,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具體把握,也考查了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快速找尋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們努力的自讀自悟,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我來說也倍感欣慰。
總之,《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病菌入侵記----《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篇13
一、導入
1教師出示課件:
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對癥下藥起死回生杏林春滿
師:學習新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成語。誰愿意來讀一讀?
生:讀成語。
師:這些成語有一個共同特點,誰來說說?
生:這些成語都是對技術精湛、道德高尚的醫生的高度贊美。
師: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記住這些美妙深遠的成語,并把它們運用于自己的學習和寫作中。
2質疑
師: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愿意介紹一下扁鵲?(板書:扁鵲)
生:匯報資料(點名回答)
師:你們預習得真充分。
師:老師也查找了資料,并且制作了一張扁鵲的名片。(出示課件)
師:他是中醫的鼻祖,創造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他治愈了大家認為已經死去的虢國太子,在大家眼中,扁鵲就是一位技術精湛的名醫,那什么叫“名醫”呢?
生:有名的醫生。
師:那么有名的老師叫——(生)名師,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叫——(生)名嘴。
師:可有一天,名醫扁鵲卻捻著胡子搖著頭說:“……臣是以無請也。”——是誰,得了什么病,居然讓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醫束手無策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通過學習《扁鵲治病》一文,找找答案。(板書課題:治病)齊讀題目!
師:看了題目,你還想問些什么呢?扁鵲給誰治病呢?(板書:蔡桓公)
師:指導蔡字書寫,先寫草字頭,下面是祭祀的祭,右上角先寫橫撇,再寫捺。(生看著老師板書,伸出右手食指書空)再讀課題。
3整體感知,梳理脈絡
師:課前,同學們都做了預習,老師看看誰能讀準下列詞語。
出示課件:扁鵲拜見蔡桓公理睬敷燙腸胃湯藥骨髓醫治
(提示睬、敷——書寫,骨髓——讀音)
師: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你能夠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扁鵲多次( )蔡桓公,指出他病在何處,蔡桓公不予( )。病在肌膚,熱水( )就能醫好;發展到皮肉之間,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 ),服幾劑( )也能治好;一旦深入( ),神醫也無法( )了。
二、深入探究
師: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拜見蔡桓公?都說了些什么?結果怎么樣?(用不同的符號標畫出來)
師:第一次拜見蔡桓公后,扁鵲有怎樣的發現呢?如果你就是扁鵲,會在診箋上如何記錄呢?
課件出示:扁鵲專用診箋
時間:
患者:
病狀:
治療建議:
患者表現:
整理人:
蔡桓公
皮膚
及時就診
1.我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2.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治沒有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扁鵲
指名匯報
師生共同探討——
1.皮膚有病——(扁鵲怎么發現的?)站了一會兒(只站了一會兒就能發現病情,說明什么?)——醫術高明,不愧名醫!
2.想象蔡桓公說話時的神態!
扁鵲走后,他又是怎么想的呢?(點名回答)——說話時的神態、動作會怎樣——所以,他才會對左右的人說——讀!(體會蔡桓公的性格特點)
3.小結:扁鵲第一次拜見蔡桓公,很短的時間就發現蔡桓公的皮膚上有病,但是蔡桓公卻不以為然。其實,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不以為然卻埋下了隱患。
4.扁鵲一共幾次見蔡桓公?
請同學細細讀文,完成下面的`表格。(看看隨著時間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和態度都有怎樣的變化。)(學生自學后,小組交流討論)
扁鵲診斷蔡桓公病癥專用便箋
診次
日期
病情變化
治療方法
蔡桓公態度
第一次
有一天
皮膚上有點小病
熱水敷燙
認為自己沒病
第二次
過了十來天
病在皮肉之間
扎針
很不高興,沒有理睬
第三次
十來天后
病在腸胃
服湯藥
非常不高興
第四次
又過了十幾天
病已深入骨髓
無藥可救
感到奇怪,派人去問
觀察表格,你們發現了哪些相同與不同?
相同——
1.前三次見面,蔡桓公的病還有治。(即有治療方法)
2.蔡桓公對扁鵲的態度都是不高興、不理睬。(前三次不以為然)
不同——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讀書中相關語句(扁鵲說的話):
第一次拜見:有一天“皮膚上有點小病”
第二次拜見:過了十來天“發展到皮肉之間”
第三次拜見:十來天后“發展到腸胃里”
師:你們已經學著扁鵲的樣子在勸蔡桓公了。
師:那么第四次扁鵲為什么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呢?
生:“深入骨髓”
師:病情由悄然不覺到來勢兇猛,治療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在皮膚上:熱水敷燙
發展到皮肉之間:扎針
發展到腸胃:服湯藥
深入骨髓:無藥可救
師:扁鵲前三次勸說蔡桓公,并提出了治療方法,但是蔡桓公的病情仍在不斷惡化,到最后已無藥可醫,這又是為什么?
生:因為蔡桓公不以為然。
師:蔡桓公對待病情的態度具體表現在——
生:最初認為自己沒病
扁鵲再次拜見時,他很不高興,沒有理睬
扁鵲第三次拜見時,他非常不高興
看見扁鵲遠遠望見他而跑掉,他感到奇怪,于是派人去問。
師:正是由于蔡桓公之前不以為然的態度,使得小病釀成了大病,最終無藥可醫。如果能夠跨越時空,此時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
生:蔡桓公你應該聽取別人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己見。
師:(如果你是蔡桓公身邊的大臣,估計蔡桓公就不會這樣了。)蔡桓公這樣固執己見,扁鵲為什么還要三番五次來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呢?(如果你就是扁鵲,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勸誡他及時治療,足可見他醫德高尚。(醫者父母心)
小結:當蔡桓公病入膏肓后,他終于相信扁鵲的話了,但是為時已晚。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扁鵲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人(機警之人,懂得自保)
桓公是一個——諱疾忌醫、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
三、拓展延伸
1蔡桓公的病,在我們今天看來,僅僅指身體上的疾病嗎?(小毛病,缺點……)態度的問題
如果有人指出我們身上有小毛病,那該怎么辦?(聽取家長和老師的勸告,及時改正小毛病……這就叫防微杜漸)
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扁鵲治病這個寓言故事,懂得了小毛病要防微杜漸,及早改正,千萬不能諱疾忌醫。
2.總結課堂,拓展學習
我們知道寓言就是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告訴我們某種道理,讓我們獲得人生的智慧,更好地為人處事,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出示寓言故事圖片……)我們課后可以去讀一讀,相信閱讀之后你會獲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四、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扁鵲醫術高明
蔡桓公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