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因數》教學反思
《找因數》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使我認識到,只要教學中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構建新知識,那么,教學過程將會變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在課的開始,為學生提供操作空間,讓學生做“拼圖”游戲,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探索了找因數的方法。學生的參與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在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班內交流匯報。在這過程中,能讓學生的語言得到相互交流、碰撞,他們的思維火花也就不斷地被激發,從而為教師捕捉從學生思維的火花創造了條件。如:在“拼圖”等數學活動中,讓每個孩子都有思考、表達和展示的機會,這樣,每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都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體驗,增長了知識和才干。
在課的導入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事先準備了12個小正方形,學生通過拼長方形、觀察長方形長、寬用小正方形個數的特點,逐步引出找因數的方法。學生在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后,又讓學生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做中學” 的思想。
在這節課中,我緊密的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豐富了學生學習的資源。在這些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并自主解決問題,使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無味、重復再現,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具體的情境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匯報,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在嘗試與練習的過程中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與平臺,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找因數》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找因數》這節內容在編排上與人教版教材有較大的差異,教材剛開始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4×5=20)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消除“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有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找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首先讓學生事先準備了12個小正方形,學生通過拼長方形、觀察長方形長、寬用小正方形個數的特點,逐步引出找因數的方法。同時還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兩種找因數的方法:用乘法來找因數,用除法找因數。至于這兩種方法孰重孰輕,的確難以定論。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通過他們交流、討論,他們認為對于數字較小的數(口訣表內的),用乘法來求因數還是比較容易,但是超出口訣表范圍的數用除法則更能顯示出它的優勢,如求36的因數有哪些?要直接找出2和幾相乘得36,3和幾相乘得36,顯然加大了思維難度,如用除法就更簡單直接一些,
看來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因此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結果,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專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素材和創造條件,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